我想,他只是很寂寞《白色印象記憶書寫》
5月
23
2014
白色印象記憶書寫(魏雋展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82次瀏覽
魏于嘉(社會人士,台灣大學戲劇所畢)

沒什麼論述能比得上自身經驗,這篇也就這樣的稱得上是篇「私劇評」。

(因為是私劇評,連非劇作本身的歷程也就無理取鬧的包含在內)第一次前往再拒七張公寓,對照著手抄地址沿路找到所在地,眼前有舊式公寓的鐵門及門鈴對話按鈕,想起劇團寄來的信寫著:「按了門鈴就可以進去」,可是困惑的看著兩列對稱的門鈴按鈕,標示的門牌號碼早已被放逐,以國小智能測驗的邏輯按下芝麻開門。進入距離分布不均的樓梯間隔、堆滿的菸蒂、感覺搖一搖應該會得到什麼東西的粉紅褪色扶手,演出很不意外的在租金會比較便宜的四樓。

觀眾只有十幾位,依他們與吧台兼工作人員間的微笑與交談,八成都是熟稔的朋友,他們不是大學生(戲劇系、舞蹈系、設計系,最少也是人文相關科系)、不然就是看起來大學畢業不久的青年,很難想像他們的職業,可能是自由接案?就算打工也是誠品書店(還是獨立書局比較對?)或是手沖咖啡店的店員,有一兩位中年好像是老師等級,九成是藝大的。無絕對相關又忍不住的分神想到當天午場剛看完的《游泳池(沒水)》,裡面的台詞說著:「她(她是誰並不重要,總之在戲裡是個bitch)來我們的小公寓看展覽,給點贊助。」

燈光全暗,穿著全黑西裝,身上看得見的皮膚(臉、手、腳)都抹滿白粉的魏雋展從公寓門外開鑰匙進門,他先走進廚房倒了杯水(途中經過門神我的座位,門神的座位讓我得以更像個隱形人觀眾及在這密閉的空間有門框可依賴的安全感),他走出來喝水,喝得很慢,走到沙發去坐,動得很慢,拿起書翻頁,看得很慢。他的行動非常緩慢且猶豫,台語會說這種人是「心事ㄟ」,演至中途他扭曲變形,像隻卡利班(Caliban,莎劇《暴風雨》裡的畸形野獸)般痛苦的行進,甚至不能以「走」來形容(或許魏雋展下次可考慮演出卡利班一角,畢竟哈姆雷王子本身就太有魅力,讓觀眾們在《暴風雨》能被反轉到被卡利班所吸引,倒戈拋棄王子,豈不是演員極大挑戰!)。他拿起一張極大片狀似被單的白色皺褶紙,一抓一轉那張紙就成為他手中的偶,他將紙塑型、賦予生命,與他溫柔擁抱與交纏,而後又不可避免的失去。他將西裝外套拉起套在頭上,看起來就像《神隱少女》裡的那個無臉男,它的痛苦掙扎不過是要跟小千說:我好寂寞。演員神奇的手又再度擺弄著皺褶紙(如果以上動作時序有錯亂敬請見諒,畢竟待在一個密閉昏暗的場所,腦袋本身就會有點鈍),他走向一對情侶觀眾,用大白紙籠罩住自己跟兩位觀眾(身為一位旁觀者,我十分相信這是有選擇策略的,如果只有一位觀眾被罩可能會讓觀眾太不安,找互相認識的成對觀眾,還可以因旁有熟人有安全感),他們三人被白色皺紋給一塊吞沒,那裡面的空間與時序必然帶給那對情侶一段戲劇性的高潮 感受(這裡空格是因為斷句一定要斷對),最後他又靜靜的從房間撤退,像是他從未在此生活過。

若我帶我的六歲小女孩來看的話,應該會得到這樣的對話吧──

戲演完,我的小女孩慣性的拉著我的手,不論手心是否已經因為初夏而起汗黏膩,緊緊握住的執意。

我:戲演完了,怎麼樣?

就像總說讓孩子自由成長但老拼命找空隙想教育孩子的媽媽一樣。

我的女孩:嗯……他是個鬼。

我想八成是因為臉白白的緣故。

我的女孩:他一個人很寂寞。

在此先不要挑剔孩子的計量單位。

我的女孩:他寂寞到想有一個人陪他。

我:還是……

我的女孩:(搶白)還是本來有一個人陪他但是不見了。

我:所以……

我的女孩:所以他一個人很寂寞。

跳針了,但沒關係。我的女孩突然抱緊了我的大腿不走。

我:怎麼啦?

我的女孩:嗚。

她搖搖頭表示沒事,我鬆開她的手蹲了下來,抱住小小的她。

然而我的女孩雖然並不存在,但也希望人們不要像無臉男那樣寂寞,真的。

《白色印象記憶書寫》

演出|魏雋展
時間|2014/05/17 19:30
地點|再拒劇團七張公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是臺灣女性生命的關鍵字,也是悲劇命運的三元素,更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臺灣女性元神:她們有豐沛的「愛」可以給予,她們愛子女、愛丈夫、愛朋友、愛神明、愛芸芸眾生,唯獨不愛自己⋯⋯
12月
07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