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想像的未盡之業──「魚池戲劇節」與《揭開下城禁建生活的神秘面紗》
7月
31
2019
你把快樂建立在我的__之上(魚池戲劇節提供/攝影羅裕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8次瀏覽
黃馨儀

「魚池戲劇節」(《你把快樂建立在我的____上》、《家的望想》)

演出:林座、古蹟燒

時間:2019/07/21 18:30

地點:南投魚池鄉公有零售市場二樓、魚樂魚池Hostel

《揭開下城禁建生活的神秘面紗》

演出:下城阿嬤

時間:2019/07/27 14:00

地點:新北市新店區下城社區發展協會會所

文 黃馨儀(特約評論人)

炙熱的七月,在鄉村與城市中相繼看了兩齣以「地方性」為題的展演:一是以巫明如為首,一群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學生希望創造故鄉欣賞表演藝術的可能,於2018年開始利用暑假籌辦的「魚池戲劇節」,並在今年邁入第二屆;另一邊則是由下城社區發展協會所策劃,在新竹生活美學館兩年的補助下,從2018年藉由口述歷史、影像紀錄,到今年再加入社區劇場、週邊導覽等方式,試圖揭露下城社區在「軍事禁建區」這樣特殊地理位置下,七十年來居民所遭遇的居住權益以及人口外流問題。

此兩場演出,因著策畫者的創作身分與表述意識不同,即使同樣以「地方」為題名與號召,卻呈現截然不同的氛圍──魚池戲劇節的演出整體有趣地反與「魚池」該地沒有那麼深的關聯,企圖引入較年輕的表演方式,帶入另一種觀看。《揭開下城禁建生活的神秘面紗》則非常有意識地展現在地對於禁建的抗議訴求,然而卻很可惜地沒有統合的美學建構,形成疲乏。某種意義上,兩檔演出各自的不平衡,似乎映照出戲劇進入地方場域的兩難。

哪裡的「戲劇節」?

第二屆的魚池戲劇節其實很早就開始在地宣傳,因著埔里友人的消息,年初即留意到這個戲劇節。然而具體的演出與策劃方向,就我這樣的外部觀眾而言,卻是一直不甚明確。【1】雖然魚池戲劇節為兩個週末(從週五到週日)的展演,共計六場,每天會發生三檔演出。只是觀眾一晚只能看到兩檔演出,近八十名觀眾會先一起觀賞《你把快樂建立在我的____上》,而後則會被帶開,分別就當初購買票券觀看「你導我演計畫」的《五城囝仔》或是「古蹟燒」的《家的望想》。若要三場演出都能觀賞,則至少需要兩個晚上,這也為主辦單位所希望的,期待觀者有更多時間待在魚池。在此脈絡之下,戲劇節中也都有安排現場音樂演出與攤販市集。不過,唯一訊息露出的「魚池戲劇節」臉書粉絲專頁,實無法有足夠資訊提供選擇,無法多日觀看的我,只能憑劇名和直覺決定。

而作為每天的共同演出,《你把快樂建立在我的____上》雖被稱為「即興演出」【2】,但就現場觀看經驗,實無法理解其「即興」的設定為何──表演上並無以「接收觀眾點子」作為創作靈感,而是藉由開場舞台上的定目腳本演出,到演員休息區因為一封不知名的信件發生的奇想事件,再讓事件後演員重回舞台演出一樣的定目劇。某種程度有日本電影《一屍到底》的諧擬性,或許是想要展示表演工作者在台上、台下因應現場展演的反應力與專業堅持。觀看過程即使笑料不斷,也不禁令我頻頻思考這樣的演出在「魚池戲劇節」出現的意義為何?與現場觀眾的關係為何?為什麼每一位觀眾都要看到呢?是為了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劇場想像嗎?但與我共同看戲的在地友人多表示不知該戲在幹嘛時,作品真的有和在地觀眾交流了嗎?

與《你把快樂建立在我的____上》相比,《家的望想》與《五城囝仔》【3】則和魚池當地有所關聯,也令我不禁好奇如果是強調「轉來看戲」的「魚池戲劇節」,何不以《家的望想》與《五城囝仔》聯演即可?

我所觀看的《家的望想》,為北藝大學生的創作演出,藉由兩個魚池青年與歌曲的聯想記憶──一位留在當地的年輕歷史老師、另一位則是赴台北的戲劇學生,帶出與長輩的回憶,也藉由其阿公阿嬤的生命故事,連結到魚池的歷史。《家的望想》在魚樂魚池的一樓客廳演出,某種意義上或許向當地人展示了非典型展演空間的可能。然而在表演上,無論是《家的望想》或《你把快樂建立在我的____上》都有一種「年輕性」,就觀看上也會覺得可惜,因為是「北藝大」學生可以駕輕就熟展現的表演方式。雖然表演絕對夠吸引人,但在表演方法與敘事架構上都略感「便宜行事」。尤其《家的望想》選擇以手電筒和影戲呈現九二一大地震的經驗,概念有趣,每個光影畫面卻都不夠到位,實讓人覺得可惜。這之中固然有我對「青年返鄉」的期待:這樣內容的戲劇節如果不是由「魚池出外青年」策畫,而是全然由外地人主辦,還會成立嗎?

家的望想(魚池戲劇節提供/攝影林昌賢)

雖然魚池戲劇節的初衷其實就是那麼簡單:「想讓我的父母、鄰居都有戲可看」【4】,也就憑著這個信念,一群年輕人連兩年回來策畫了這個節慶。即使我們說著「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但如果沒有更長遠的在地深化,「魚池戲劇節」所展現的,到底是靠近魚池鄉親的劇場藝術,還是從台北搬來的都會劇場呢?

如果劇場不是地方最好的表達?

作為光譜的另外一端,由下城社區發展協會發起策畫的《揭開下城禁建生活的神秘面紗》當日展演,則由三個面向──訪談影片、社區劇場、實地導覽──展示與揭露下城社區位於軍事禁建區的生活困境。置身其中的居民,對於居住環境無法翻新整建、無有法律產權已有著極高的不滿,尤其因此而使得人口老化、青年子輩不願與家人同住,處於新北市、周圍豪宅林立卻破舊的下城社區的長者們,著實有著極旺盛的在地訴求與抗爭意識。【5】

我所觀看的「大眾熱鬧場」在一開始即藉由主策畫者展現極高的宣示能量,並藉由唱名地方長官,標誌出其欲以藝文力量作為政治訴求的企圖。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區域,有過往情報單位「清風園」(在日本時代又為痲瘋病院)、碧潭村,還有白色恐怖刑場,或是從軍人監獄轉成為的新店毒品戒治所,成長於其間的下城區民在空間使用上卻從未有過選擇權,只能咬牙不斷共存。由此而來的對抗能量,也轉入到今年的社區劇場與現場導覽嘗試──下城阿嬤們據這些過往所不能言說的記憶,共同藉由身體展演進行表達,並在演出後有額外的社區導覽,帶領觀眾實際走入下城社區的場域點,親身感受。

只是,展演當天先有「真人」訪談影片帶出整體脈絡,緊接於其後,阿嬤「扮演」的劇場在同樣的訴求下,力道反而減弱許多。一來當然還是阿嬤們在表演上的能力有所侷限,二來則是與影像紀錄的真實相比,同樣的內容表述下,劇場轉移在真實與虛構的想像可能無法呈現,即使陪伴帶領的高伃真有許多場景裝飾的巧思:畫著花草的cube隨時代推移轉面向後,則成為貼貼補補的鐵皮建築(在禁建區的居民唯一的改建可能),或是綠布拉開後呈現下城區較外圍山區的豪宅景觀──這也諷刺地讓居住環境其實不佳的下城區在統計數字上成為台灣的「富豪」社區。當實際進入導覽時,空間場域的現場性,結合阿嬤直接敘述的故事與真實情緒,又再一次壓過了「扮演」的劇場。不免令我想提問,在這樣的安排下,「劇場表演」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誠然,社區劇場在此計畫中所該著重的不只是最後的展演,而是四個月間帶領者陪伴、開展阿嬤的身體、敘事,更全面表達自己的過程。只是無法迴避的是,歷程如何能過渡到難免被結果論的「演出」?又,並置了更有力量的紀錄訪談與現場導覽時,美學建構還不足、又無法遊走於虛實間的社區劇場就更屈居下風了。走踏過程中,我所思考的是:或許可以將阿嬤們的扮演直接結合入導覽地點,實與虛的扣合會否更為緊密──在真實的場景與敘事中,有虛構的再現。這或許對於帶領者編排或是阿嬤體能會是個考驗,但若以劇場作為一個展現轉化與改變現實的可能,同為應用劇場工作者的我,也會期待更有想像空間的展演安排。

期待更縝密的地方創作想像

對於青年自發籌辦的魚池戲劇節與基於社區發生需求而生的《揭開下城禁建生活的神秘面紗》,我明白實踐的困難,而以劇評的角度觀看或許言重了。然則其中所含藏的期許為:當以「地方」為名時,我們如何更審慎地去思考?尤其是身為邊陲者而有資源時,如何更有利的表達自己,並去認知「在地存有(being-in-place)對於文化生產的重要性,尤其個人如何可能利用地域性來拓展想像力,而有別於與其他創意工作者密切接觸的方式。」【6】據此能有更豐厚的文化擾動,這也是我給予自己的提醒。

註釋

1、魚池戲劇節於2019年4月21日的臉書售票訊息中開始有相關的資訊露出,但對於筆者而言,除了相關人物介紹外並未更深度揭露作品內容,或是此三檔節目設計為一個「戲劇節」的關係。參考「魚池戲劇節」臉書粉絲專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YuchiFestival/

2、參考2019年4月21日臉書的售票介紹:「節目《你把快樂建築在我的__上》,將採用即興創作演出,每場都是獨一無二的。就算看兩次也不會重複。歡迎您二刷、三刷、各種刷! 」

3、就觀看《五城囝仔》的友人轉述,《五城囝仔》為魚池在地青年黃俊偉的故事,全劇以台語「類說書」的演出。有趣的是,在戲劇節現場若詢問兩齣戲的差異,相關人員多半會以「可不可以聽得懂台語」作為切入點,而非就劇情內容作介紹。

4、參考郭芳慈:〈人物專訪│幕起時分:專訪魚池戲劇節主辦人巫明如(四) 〉,國立暨南大學「R立方電子報」,網址:https://reurl.cc/pzKXr(瀏覽日期:2019.07.19)。

5、下城社區的脈絡,可參考此次活動粉絲頁「下城社區ㄟ故事」,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toryofmyhometown/

6、參引自馬克‧班克斯(Mark Banks)著,王志弘、徐若玲、沈台訓譯:《文化工作的政治》,台北:群學出版社,2015年,頁228。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