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可愛台灣人《可愛冤仇人》
7月
16
2014
可愛冤仇人(金枝演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59次瀏覽
梁羽淳(劇場愛好者)

看戲,究竟是怎麼樣的一件事?

這幾年在台灣看到各式各樣的文創園區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藝文活動有越來越走入大眾生活的趨勢。然而表演藝術對許多人而言,仍舊存在著難以消弭的距離感。在傳達演出訊息時,往往會得到「看不懂」、「聽得懂嗎」、「票會不會很貴」,甚至「有沒有中文字幕」這樣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回應與疑惑。

從小在歌仔戲棚下長大的金枝演社創辦人王榮裕,自2009年開始「金枝走演‧美麗台灣」計畫,五年來走過上百個鄉鎮、邀請鄉親免費來看戲,憑著一股執著的傻勁,想重現「以前的年代,再窮,也可以拉張板凳到廟口看戲」那樣淳樸快樂的畫面。第100場「金枝走演」,回到台北華山的戶外劇場,草地搭起戲棚,擺上紅紅白白的塑膠板凳,我說如果再多幾攤香腸、臭豆腐,簡直就成了一場都市叢林的廟會嘉年華。

走演戲碼《可愛冤仇人》是金枝演社的特色「胡撇仔」戲,所謂「胡撇仔」一詞來自日語外來語「オペラ」(opera),由於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禁演歌仔戲,本土劇團改以西洋樂器搭配日本軍歌、民謠,成為台灣表演史上相當特殊的一種演出形式。隨著台灣光復後,「胡撇仔」戲劇加入更多流行歌曲(同時也有越來越多日本歌曲改編為閩南語)、華麗戲服、社會事件等元素,成為獨樹一格的「台劇」。

《可愛冤仇人》首演距今已有十餘年,堪稱金枝演社最經典的戲碼之一,全劇時空背景橫跨30到70年代的台灣社會,一首《愛神》搭配當年一代妖姬崔苔菁的經典銀管裝造型,拉開了「金枝大酒家」的序幕。其實仔細來看,劇中每個角色、每首歌曲,都可以代表一段時代、一種流行文化的縮影。男主角千里從一個肉粽小販、(偷渡)到美國留學,再意外成為江湖上傳說的「哭泣殺神」,與小酒家女(後來變成媽媽桑)紫雲之間,看似荒謬曲折、卻又讓人「好像也不意外」的愛情,事實上是觀眾的集體記憶所共享、建構的認知。而另一組三角戀情:貓王造型登場的歌廳紅牌志強,受到富家嬌嬌女美麗的愛慕,卻心儀清純歌女秋燕,如此瓊瑤式的劇情,不也是我們都似曾相識的橋段?

以群眾集體回憶重建的場景與劇情,固然容易打動人心、得到觀眾認同,本土劇場卻往往受限於另一種語言文化的框架,所謂「台味」,在很多時候就是與「台語」劃上等號,但這樣的等於,或許略顯膚淺。對於閩南語非母語的觀眾而言,字幕或許是幫助入戲的必須,這也是「金枝走演」至客家庄、乃至原民部落,能夠更體貼觀眾的小細節。相信金枝的「台」,不僅僅是表面功夫,假以時日,期待如此美好發心的走演,發展出更兼容並蓄的深度與廣度,用戲劇美麗台灣寶島。

《可愛冤仇人》

演出|金枝演社
時間|2014/07/12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戶外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