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可愛台灣人《可愛冤仇人》
7月
16
2014
可愛冤仇人(金枝演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64次瀏覽
梁羽淳(劇場愛好者)

看戲,究竟是怎麼樣的一件事?

這幾年在台灣看到各式各樣的文創園區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藝文活動有越來越走入大眾生活的趨勢。然而表演藝術對許多人而言,仍舊存在著難以消弭的距離感。在傳達演出訊息時,往往會得到「看不懂」、「聽得懂嗎」、「票會不會很貴」,甚至「有沒有中文字幕」這樣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回應與疑惑。

從小在歌仔戲棚下長大的金枝演社創辦人王榮裕,自2009年開始「金枝走演‧美麗台灣」計畫,五年來走過上百個鄉鎮、邀請鄉親免費來看戲,憑著一股執著的傻勁,想重現「以前的年代,再窮,也可以拉張板凳到廟口看戲」那樣淳樸快樂的畫面。第100場「金枝走演」,回到台北華山的戶外劇場,草地搭起戲棚,擺上紅紅白白的塑膠板凳,我說如果再多幾攤香腸、臭豆腐,簡直就成了一場都市叢林的廟會嘉年華。

走演戲碼《可愛冤仇人》是金枝演社的特色「胡撇仔」戲,所謂「胡撇仔」一詞來自日語外來語「オペラ」(opera),由於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禁演歌仔戲,本土劇團改以西洋樂器搭配日本軍歌、民謠,成為台灣表演史上相當特殊的一種演出形式。隨著台灣光復後,「胡撇仔」戲劇加入更多流行歌曲(同時也有越來越多日本歌曲改編為閩南語)、華麗戲服、社會事件等元素,成為獨樹一格的「台劇」。

《可愛冤仇人》首演距今已有十餘年,堪稱金枝演社最經典的戲碼之一,全劇時空背景橫跨30到70年代的台灣社會,一首《愛神》搭配當年一代妖姬崔苔菁的經典銀管裝造型,拉開了「金枝大酒家」的序幕。其實仔細來看,劇中每個角色、每首歌曲,都可以代表一段時代、一種流行文化的縮影。男主角千里從一個肉粽小販、(偷渡)到美國留學,再意外成為江湖上傳說的「哭泣殺神」,與小酒家女(後來變成媽媽桑)紫雲之間,看似荒謬曲折、卻又讓人「好像也不意外」的愛情,事實上是觀眾的集體記憶所共享、建構的認知。而另一組三角戀情:貓王造型登場的歌廳紅牌志強,受到富家嬌嬌女美麗的愛慕,卻心儀清純歌女秋燕,如此瓊瑤式的劇情,不也是我們都似曾相識的橋段?

以群眾集體回憶重建的場景與劇情,固然容易打動人心、得到觀眾認同,本土劇場卻往往受限於另一種語言文化的框架,所謂「台味」,在很多時候就是與「台語」劃上等號,但這樣的等於,或許略顯膚淺。對於閩南語非母語的觀眾而言,字幕或許是幫助入戲的必須,這也是「金枝走演」至客家庄、乃至原民部落,能夠更體貼觀眾的小細節。相信金枝的「台」,不僅僅是表面功夫,假以時日,期待如此美好發心的走演,發展出更兼容並蓄的深度與廣度,用戲劇美麗台灣寶島。

《可愛冤仇人》

演出|金枝演社
時間|2014/07/12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戶外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