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琪
聲音助教:吳秉聖
策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
時間:2017/05/06-07 10:00-17: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大樓R101
文 陳代樾 (專案評論人)
跨域藝術家蘇文琪,2016年到擁有最大粒子迴旋加速器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1】駐村,讓她在量子物理的刺激下,重新思考身體與物質的關係,思考「科學事實是否改變他對自身環境的認知?」【2】亦反思對世界與對創作的根本認識。
她記得駐村時,物理學家最常問她的問題是:「妳在思考的尺度範圍是甚麼?」在舞蹈中,我們習慣處裡個人、人與人之間或是群體關係,物理世界的尺度則更加寬廣,譬如工作坊中播放的影片《十的次方》(Power of Ten, 1977) 【3】,從我們習慣的日常空間開始,每隔十秒就擴大或縮小十倍,便從野餐的草原擴張到地球、太陽系、銀河甚至更遠;再從皮膚向內微縮到分子、原子、量子的微觀世界。也許因此,物理學對於藝術創作最直接的刺激是想像力的大爆炸(the big bang),將我們習慣的感知範圍無盡拉扯延伸展。
1 工作坊
《身體與物質》科學/表演工作坊徵選十五位學員背景各異、校內外參半。兩天的工作坊皆從美術勞作中開啟早晨,好似回到幼時無憂無慮的時光。我們拿著畫了平面結構的圖畫紙,用剪刀沿著實線剪開虛線折起,再用膠帶黏貼,將兩個長方形直筒重疊如同伸縮望遠鏡,外面的那層用針孔戳一個洞,讓陽光透進成像在裡面那層的描圖紙上,將層屏幕相對移動就能改變焦距,頓時成為一個理解針孔成像原理的「暗室」。
經由親手實作,抽象的物質原理竟會回返身體,譬如人類的眼球其實也是透過針孔成像的原理運作,卻是視神經將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影像再次的翻轉,讓本體感與觸覺、視覺在我們與世界互動的過程中沒有歧異。然而這個簡單的「科技物」也是身體的延伸,當我們將這個「暗室」作為身體的延伸取代原本習慣的視覺,在這個上下左右顛倒的世界中是否可能發展出全然不同的行動模式?若換個角度,從影像的歷史來看「暗室」中的影像,那平面化、低解析的朦朧世界如同早期的默片,觀察者呈一橫排透過「暗室」看向前方,一個表演者依序走過每個觀察者眼中的影格,接著觀察者模仿表演者在時間軸切面那一瞬的定格動作,最後將一橫排觀察者的動作連接起來,竟還原成原本連續的動作,具體化影像剪輯的邏輯。對於蘇文琪來說,影像剪輯是她理解動作與發展動作的方法,因為排練中時常透過攝影機紀錄動作,她會透過電腦將影像加快、放慢、重複或倒帶編輯起來,再重新學習經剪輯轉化的動作。
第二天早晨的主題為「波粒二元論」,我們透過「光譜儀」的製作理解光線色散的原理。若將光譜儀對著陽光、LED單色光,或是投影機的光源,都可能色散出不同的彩虹效果,因此理解光線可繼續拆解為更根本的組成。緊扣波動的主題,蘇文琪邀請聲音藝術家吳秉聖分享聲波的原理,在人耳可能接收的範圍從20Hz慢慢增加到20000Hz,吳秉聖將聲波視覺化為正弦波並賦予顏色,並解析不同頻率的聽覺感受,譬如超低頻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讓人耳感覺到同樣的音量;低頻容易與空間與身體共振,高頻則更容易有指向性等等,亦將聲音拆解成更基礎的組成。最終則回歸身體,我們躺在地上感受不同頻率的聲音與身體的關係,透過觸碰理解身體組成,並透過指向性喇叭感覺聲波、身體與空間的關係。
如果說「波粒二元論」指出光線具有粒子與波動兩種性質,試圖回答「甚麼是物質最基本的組成?」這個物理學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在藝術創作中,對於存在本質的提問亦同樣重要,尤其是理解創作媒材的本質,譬如光、譬如聲音、譬如身體。
2 呈現
量子物理毋寧是物理世界中最高深莫測的領域,是透過數據統計與假說建立起的「不可觸摸的」世界,在量子的世界中古典物理的直觀相繼失效,身體最習慣的卻是牛頓力學建構出的世界,在我們習常的時空維度中時間與空間不會相互交纏扭曲變形,蘋果會順從重力乖乖掉到地上。然而要將量子物力的各種理論化作表演創作卻是如何可能?
第一天的下午蘇文琪的一個遊戲,似乎隱含了物理學的理論,卻又不因概念而受限:這個群體遊戲中,一個主要角色扮演薛丁格的貓,這隻貓正在跟他的主人講電話通訊,同時,摸貓的人透過觸覺影響貓的行動、說書人則對著貓講解觀察者效應:「被觀察的現象必然或多或少地被觀察的行為所影響。」(這句話同時也說明了遊戲的主旨。)這個遊戲的挑戰在於,貓必須要非常專注地意識到各種不同的訊息,機敏的切換,或忽視某些必非急需關照的訊息。同樣的遊戲還能陸續加入不同層次的挑戰,譬如空間警察將可移動的範圍縮減或開放、一個人丟球讓貓去撿、一個人控制貓的右手是否可用。各種限制讓貓接收越來越多的訊息,觀眾卻更容易看到貓的行為模式與「狀態」。也許這個遊戲模擬出多媒體跨域表演者的表演狀態。演出時不論是光影、聲音、動作、動力機械等各種訊息接踵而來,表演者必須要適時切換意識狀態,選擇專注或忽視各種訊息,同時專注身體當下的存在。
在蘇文琪羅列的物理名詞中,工作坊學員組成五個小組,選擇「暗物質、觀察者效應、波粒二元論、廣義相對論、大爆炸」(按呈現順序)等主題延伸創作並於第二天下午呈現。「暗物質」小組以以諾貝爾得獎科學家講解暗物質的Ted Talk為諧擬的形式,透過表演者擬人化暗物質的抽象物理性質,再透過裝置試圖將表演空間與平面投影串接起來。「觀察者效應」小組以測不準原理的微觀效應與雙盲實驗的人類行為作為靈感,抽取「觀察者對於觀察對象的隱微影響」的主題,透過影像回溯(Video feedback)為形式,建構拍攝者、燈光師與表演者相互影響的動態關係。「波粒二元論」小組以桌子建構出表演的空間,男女舞者在動作結構上對應卻並非模仿,加上與觀眾和影像的互動,試圖建立從不同視角能觀看到事物不同面向的概念。「廣義相對論」小組透過日常物件、表演者的身體與測量的行為建立起空間,再用照相機為另一表演者留下身影,即時投影照著定格的影像,人物卻在時間中繼續,表現「身體在場卻是消失」的時空錯置。「大爆炸」小組將成堆的椅子從整齊的排列打亂、疊高,並椅子突然的倒塌發出大爆炸般的轟然巨響,再慢慢回歸秩序,表現出混亂與秩序的循環進程。
「身體與物質」工作坊中,處處可以看到蘇文琪縝密規畫的巧思與用心,透過自身經驗將理論與實務緊緊扣合,不需要特別強調「跨域」所預設的歧異,而是回歸問題與釐清脈絡並共同解決問題。也許從量子物理到舞蹈身體的距離該以光年計算,那時空跨距卻將不同領域的人集結起來,一同思考更根本的問題。
註釋:
1、 Arts at CERN,http://arts.cern/
2、《身體與物質》科學/表演工作坊,http://cat.tnua.edu.tw/?p=7975?rc=17
3、《Power of Ten》(1977),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fKBhvDjuy0
《身體與物質—科學/表演工作坊》
演出|
時間|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