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政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戲劇顧問組碩士生)
全民大劇團《腦內失控的 iTunes》(下稱「本作品」),於二〇二五年10月三日至五日,在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演出,由謝念祖編導,吳世偉編劇,林逸欣、呂紹齊和林俊逸主演。本作品主要描述一個遭到雷擊的失業大學助理教授念芯,腦中開始出現各種莫名的音樂以及表現出同手同腳的症狀,導致她產生焦慮和恐慌,便在朋友的推薦之下,前往身心科就診。雖然在身心科醫師楠恭的建議之下,症狀有所改善,但仍然無法完全除去腦中的音樂。某天,念芯於診所中偶然遇見寫歌卡關的知名歌手洛宇正在彈鋼琴,兩人一拍即合,開始共同創作,但洛宇卻只是利用念芯。其後,念芯發現自己腦中不斷重複出現的旋律,其實是和過世多年的媽媽過往學琴唱歌的記憶,並且不再悔恨當初自己沒有和媽媽多加相處。最後,念芯運用自己的能力,成為一名音樂治療師。
本作品以「音樂」為主題,希望透過輕鬆、幽默的調性,刻畫出遭遇人際、工作和親情等等問題的人物,與其他音樂劇相比更高程度地與音樂性結合,亦加入現場樂器的演奏環節。於開場和終場時,因為各種壓力出現心理疾病,產生失眠、暴食等等適應不良的人們,如同現代人生活情景的縮影。此外,讓念芯和朋友失業的少子化問題,亦是現代值得深思的議題。不過,這些現代人生活群像在進入正戲之後即未繼續延伸,在引發議題思考上有些可惜。
進入正戲後,「吸吐吸吐深呼吸」透過和緩的節拍,不斷地穿插於各歌曲和情節之間,即是扣合本作品希望處理壓力、焦慮和恐慌等等狀況的主題,強調深呼吸在壓力過大時的重要性,也受用於廣泛的情境當中。另外,主角們各自與音樂之間的關聯性,將他們的過往經歷與現在的職業和瓶頸連結在一起,並且透過歌詞和對白敘事中的音樂特質,成為一個以音樂為主軸的整體敘事。念芯和洛宇,一個腦內太多音樂,一個腸思枯竭,恰好成為彼此的解方。曾經有音樂夢的楠恭也因為念芯的鼓舞,重新追求夢想。念芯也透過腦中不停出現的旋律,回溯當初和媽媽一同練琴、唱歌的記憶,也正式與自己和解,理解媽媽的死並不是自己的錯。
然而,部分情節設定和本作品希望透過藉由該音樂整體敘事來寄託心理疾病梳理過程之間的關係,仍有待討論。例如:念芯與洛宇相逢後,就如同「暈船」一般愛上洛宇,但洛宇僅是利用念芯的能力而已,對她並沒有感情。雖然念芯和洛宇的合作固然讓人看見心理疾病的轉機,契合本作品的主題,但後續洛宇獨佔作曲功勞的反轉卻也在此產生另一支線,反而有些打斷原本主題的進展,而轉移觀眾的注意力。這場反轉的下一場又拉回念芯小時候的遺憾與腦內旋律的連結,則在情節上有些銜接不上。另外,在某段對白中有提及「音樂治療」,而且最後念芯也成為一位音樂治療師,足見製作團隊認可音樂治療的重要性,則本作品中增添些許音樂治療的元素,並且如同前述,再結合現代人的其他心理壓力和問題,或許更能傳達出音樂和心理健康的關聯性。
也許因為本身設定的敘事調性即為輕鬆、幽默,本作品未意欲將觀眾帶往深刻的議題討論與衝突場景,但念芯的恐慌和焦慮,僅透過歌隊演員扮演雜訊般的存在不停纏著她,以及演員發揮音樂專長現場演奏音樂模擬角色心境,就能使觀眾理解心理疾病的痛苦嗎?觀眾在讚嘆演員樂器演奏技巧的同時,還能夠開啟思考和同理心理疾病患者處境的第一步嗎?承前所述,本作品雖有提及現代人產生心理壓力或疾病的原因和樣態,對於念芯遭到雷擊後的心理狀態變化皆略有著墨,但似乎有更能讓觀眾感受議題重要性,又能夠保持敘事調性的表現方式。
本作品透過音樂和心理健康議題的結合,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觸及心理健康的維持對於現代人的重要性。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腦內失控的iTunes》
演出|全民大劇團
時間|2025/10/04 14:30
地點|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