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音樂劇中的社會關懷——評《腦內失控的iTunes》
9月
03
2024
授權公版圖片 / 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6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因為學校倒閉而失去教職和夢想的張念芯(念念),禍不單行,再被一道閃電雷擊而昏迷,終於醒來之後,走路卻變成同手同腳,更麻煩的是,她的腦內開始出現持續不停的各種旋律。心神不寧的張念芯,找上身心科醫生李楠恭,尋求協助,卻在診所碰到正為靈感枯寂所苦的偶像歌手洛宇,兩人意外合拍:念念腦內的旋律,成為洛宇的創作素材,最終共同完成了眾所期待的專輯。不料,洛宇過河拆橋,否認兩人合作的事實,讓念念再度受到衝擊,幾乎崩潰,卻在恍惚之中,回想起自己自小學習音樂的往事,找到旋律背後的真正原因,與自己達成和諧,進而決心出國學習音樂治療。念念學成回國之後,順利投入音樂治療專業,在李楠恭診所原址開設教室,因此巧遇放棄醫學執業、追求音樂志業的李楠恭,生命與愛情的新旋律,同時緩緩奏起⋯⋯

全民大劇團新作《腦內失控的iTunes》,開始於一個既有真實性——遭受雷擊之後而擁有非凡能力的真實案例,又有豐富奇想可能的妙點子(happy idea):雷擊之後出現在腦內的豐富旋律,會如何影響或改變被雷擊者的生命?

在古希臘喜劇中,劇作家在前言所設定的妙點子,像是《鳥》劇中的雲中之國、《莉西翠坦》劇中的性罷工,通常是為針對某個特定社會政治議題:世道混亂或戰爭,而發展戲劇動作,提出個人的社會評論:理想國度、反戰思想;就《腦內失控的iTunes》而論,從導演在節目單和謝幕致詞中,勇敢分享自己如何經歷嚴峻的身心考驗,並且將個人經驗轉化為透過作品與觀眾連結的動能,加上兩位神經與精神醫學專業人士的推介,以及與主題相關的真實案例與科普資訊的提供,我們因此可以理解劇團希望藉由這個作品,表達他們對深受身心問題困擾的人們的同情與理解,提示觀眾注意相關議題的社會關懷用心,值得肯定。

只是,就演出本身而論,卻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其實就是作品標題:主角念念腦內的那些iTunes旋律,究竟對她的生命境遇有什麼影響。

首先,念念因為學校倒閉而失去教職,被男友分手、被顧客責難,因此眉頭深鎖、情緒低落,是正常反應,但因此而哀嘆:「夢已成灰燼」、「如果還有夢,是不是腦子有問題」,會不會反應過當?而她在遭遇雷擊之後,腦內出現「像iTunes按下隨機播放鍵、像24個比利播放歌單(潘瑋柏專輯?)」的聲音,究竟是什麼樣的旋律,還是噪音?這些旋律或噪音,對她的日常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除了「腦袋就快要爆炸」、「就快要不能呼吸」以外?與她的許多煩惱(失業、失戀、職場壓力),有無因果關係?她在聽了李楠恭醫師的專業建議「遠因近因,事出必然有原因,想一想、說一說,關於最近的你」之後,腦內又出現什麼樣的旋律,讓她聯想起小時候學習鋼琴的經歷,那所謂「心底的聲音」是什麼?接著碰上坐在鋼琴前卡關的洛宇,她又如何能立刻接上他無法繼續下去的旋律,共同譜寫出〈愛是一首為你寫的歌〉?嚴厲的鋼琴教師,充滿慈愛的母親,為她創造出什麼樣的兒時回憶,又如何影響了她之後的人生選擇,特別是她與音樂的關係? 與她選擇音樂治療為業的關係?

這許多的問題,在一首接一首的歌曲中,缺乏有效的鋪陳和發展,最後只能在「世界多美麗⋯⋯我們一起去⋯⋯永遠在一起」、「呼吸、呼吸、深呼吸⋯⋯好好的活在這個瘋狂的城市裡」的歌聲中,消散無形⋯⋯我們對念念的同情,也就難有著落。

此外,李楠恭身為身心科專科醫師,卻能容許仰慕者小嫣與大森沒有正當理由、只為「愛醫生、護一生」而頻繁看診。搞笑之餘,會不會因此有傷精神醫學的專業形象,或者他幾乎完美無缺的人設?他提供給念念的建議——深呼吸、聆聽心底的聲音、回想過去、與疾病共處,雖不能說不夠專業,但也稍嫌空泛,但,他對念念的複雜情愫「與她共處、感受不一樣的陽光」、「我想我現在必須喊停」,倒是頗為動人。集偶像明星、搞笑藝人、創作歌手於一身的洛宇,也同時集一般大眾對演藝人員的刻板印象於一身,如放不下的自戀情結,人前的風光與幕後的掙扎,為了創作、為了形象不擇手段等,角色形象呆板無趣,與李楠恭的對比,也因此顯得空洞。至於其他角色,都只是功能性的存在,面目模糊,難以讓觀眾同感。 

就舞台視覺而論,上舞台的大片落地窗是不錯的想法,但,懸吊的音符和搭配的影像,卻未能創造出豐富的視覺景觀,呼應戲劇動作的發展,過於繁複的燈光變化,也沒有幫助,而以左右移動的平台擺置琴室與診所,或許因應場景變換的實際需求,但也稍嫌呆板,同時犧牲了空間的整體感。服裝設計,繽紛多彩,造型繁雜,但難見明確的設計風格,太過直白的具象化造型,如背著床墊的失眠者,也無法讓人玩味思索。

就音樂劇的音樂與編舞而論,《腦內失控的iTunes》的表現,都還有提升的空間:整體的音樂表現大致流暢,但除了少數幾首(〈深呼吸〉、〈城市的旋律〉)的詞曲有不錯的質感之外,其他曲調都沒有讓我留下深刻印象;舞蹈編排與演員執行,雖然熱鬧,但與國內其他音樂劇作品,或甚至當道的韓國音樂劇相比,也無特殊之處。

藝術創作的雅俗之別,本來就不是評斷好壞的有效標準,觀眾的好惡與評論的褒貶,也無絕對不變的準則,全民大劇團的作品風格,能滿足(部分)觀眾對劇場的期待與情感認同的需要,但,評論者的批評,代表對劇場的不同期待與想像,因此也是必要的。《腦內失控的iTunes》作為一部有議題導向的通俗音樂劇作品,創作用心值得肯定,作品內涵與製作品質,則可以再求精進。


《腦內失控的iTunes》

演出|全民大劇團
時間|2024/08/16 19:30
地點|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