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音樂劇中的社會關懷——評《腦內失控的iTunes》
9月
03
2024
授權公版圖片 / 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3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因為學校倒閉而失去教職和夢想的張念芯(念念),禍不單行,再被一道閃電雷擊而昏迷,終於醒來之後,走路卻變成同手同腳,更麻煩的是,她的腦內開始出現持續不停的各種旋律。心神不寧的張念芯,找上身心科醫生李楠恭,尋求協助,卻在診所碰到正為靈感枯寂所苦的偶像歌手洛宇,兩人意外合拍:念念腦內的旋律,成為洛宇的創作素材,最終共同完成了眾所期待的專輯。不料,洛宇過河拆橋,否認兩人合作的事實,讓念念再度受到衝擊,幾乎崩潰,卻在恍惚之中,回想起自己自小學習音樂的往事,找到旋律背後的真正原因,與自己達成和諧,進而決心出國學習音樂治療。念念學成回國之後,順利投入音樂治療專業,在李楠恭診所原址開設教室,因此巧遇放棄醫學執業、追求音樂志業的李楠恭,生命與愛情的新旋律,同時緩緩奏起⋯⋯

全民大劇團新作《腦內失控的iTunes》,開始於一個既有真實性——遭受雷擊之後而擁有非凡能力的真實案例,又有豐富奇想可能的妙點子(happy idea):雷擊之後出現在腦內的豐富旋律,會如何影響或改變被雷擊者的生命?

在古希臘喜劇中,劇作家在前言所設定的妙點子,像是《鳥》劇中的雲中之國、《莉西翠坦》劇中的性罷工,通常是為針對某個特定社會政治議題:世道混亂或戰爭,而發展戲劇動作,提出個人的社會評論:理想國度、反戰思想;就《腦內失控的iTunes》而論,從導演在節目單和謝幕致詞中,勇敢分享自己如何經歷嚴峻的身心考驗,並且將個人經驗轉化為透過作品與觀眾連結的動能,加上兩位神經與精神醫學專業人士的推介,以及與主題相關的真實案例與科普資訊的提供,我們因此可以理解劇團希望藉由這個作品,表達他們對深受身心問題困擾的人們的同情與理解,提示觀眾注意相關議題的社會關懷用心,值得肯定。

只是,就演出本身而論,卻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其實就是作品標題:主角念念腦內的那些iTunes旋律,究竟對她的生命境遇有什麼影響。

首先,念念因為學校倒閉而失去教職,被男友分手、被顧客責難,因此眉頭深鎖、情緒低落,是正常反應,但因此而哀嘆:「夢已成灰燼」、「如果還有夢,是不是腦子有問題」,會不會反應過當?而她在遭遇雷擊之後,腦內出現「像iTunes按下隨機播放鍵、像24個比利播放歌單(潘瑋柏專輯?)」的聲音,究竟是什麼樣的旋律,還是噪音?這些旋律或噪音,對她的日常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除了「腦袋就快要爆炸」、「就快要不能呼吸」以外?與她的許多煩惱(失業、失戀、職場壓力),有無因果關係?她在聽了李楠恭醫師的專業建議「遠因近因,事出必然有原因,想一想、說一說,關於最近的你」之後,腦內又出現什麼樣的旋律,讓她聯想起小時候學習鋼琴的經歷,那所謂「心底的聲音」是什麼?接著碰上坐在鋼琴前卡關的洛宇,她又如何能立刻接上他無法繼續下去的旋律,共同譜寫出〈愛是一首為你寫的歌〉?嚴厲的鋼琴教師,充滿慈愛的母親,為她創造出什麼樣的兒時回憶,又如何影響了她之後的人生選擇,特別是她與音樂的關係? 與她選擇音樂治療為業的關係?

這許多的問題,在一首接一首的歌曲中,缺乏有效的鋪陳和發展,最後只能在「世界多美麗⋯⋯我們一起去⋯⋯永遠在一起」、「呼吸、呼吸、深呼吸⋯⋯好好的活在這個瘋狂的城市裡」的歌聲中,消散無形⋯⋯我們對念念的同情,也就難有著落。

此外,李楠恭身為身心科專科醫師,卻能容許仰慕者小嫣與大森沒有正當理由、只為「愛醫生、護一生」而頻繁看診。搞笑之餘,會不會因此有傷精神醫學的專業形象,或者他幾乎完美無缺的人設?他提供給念念的建議——深呼吸、聆聽心底的聲音、回想過去、與疾病共處,雖不能說不夠專業,但也稍嫌空泛,但,他對念念的複雜情愫「與她共處、感受不一樣的陽光」、「我想我現在必須喊停」,倒是頗為動人。集偶像明星、搞笑藝人、創作歌手於一身的洛宇,也同時集一般大眾對演藝人員的刻板印象於一身,如放不下的自戀情結,人前的風光與幕後的掙扎,為了創作、為了形象不擇手段等,角色形象呆板無趣,與李楠恭的對比,也因此顯得空洞。至於其他角色,都只是功能性的存在,面目模糊,難以讓觀眾同感。 

就舞台視覺而論,上舞台的大片落地窗是不錯的想法,但,懸吊的音符和搭配的影像,卻未能創造出豐富的視覺景觀,呼應戲劇動作的發展,過於繁複的燈光變化,也沒有幫助,而以左右移動的平台擺置琴室與診所,或許因應場景變換的實際需求,但也稍嫌呆板,同時犧牲了空間的整體感。服裝設計,繽紛多彩,造型繁雜,但難見明確的設計風格,太過直白的具象化造型,如背著床墊的失眠者,也無法讓人玩味思索。

就音樂劇的音樂與編舞而論,《腦內失控的iTunes》的表現,都還有提升的空間:整體的音樂表現大致流暢,但除了少數幾首(〈深呼吸〉、〈城市的旋律〉)的詞曲有不錯的質感之外,其他曲調都沒有讓我留下深刻印象;舞蹈編排與演員執行,雖然熱鬧,但與國內其他音樂劇作品,或甚至當道的韓國音樂劇相比,也無特殊之處。

藝術創作的雅俗之別,本來就不是評斷好壞的有效標準,觀眾的好惡與評論的褒貶,也無絕對不變的準則,全民大劇團的作品風格,能滿足(部分)觀眾對劇場的期待與情感認同的需要,但,評論者的批評,代表對劇場的不同期待與想像,因此也是必要的。《腦內失控的iTunes》作為一部有議題導向的通俗音樂劇作品,創作用心值得肯定,作品內涵與製作品質,則可以再求精進。


《腦內失控的iTunes》

演出|全民大劇團
時間|2024/08/16 19:30
地點|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