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不著」與「看不見」,聽覺與氣息在舞台上的奇異之旅:《漫遊歐陸》
2月
08
2024
漫遊歐陸(高雄市管樂團提供/攝影戴知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9次瀏覽

文 陳旻鈺(專案評論人)

鋼琴合作家的彈性表現在不同的時機,即使面對同一首樂曲,當合作對象從聲樂轉為器樂、遇上不同音樂家各自的詮釋想法,大家對音樂的期待不同,造就了合作間的無數浪漫與挑戰。《漫遊歐陸》為長號與鋼琴之間的對話,除了瞥見銅管樂器與擊弦樂器如何協和共存,更展現了聽覺與氣息間的眉眉角角。

慎重調音後,韋瓦第的《降B大調第一號奏鳴曲》在長號家高崇文呼吸下揭開帷幕。由於作品出身於巴洛克時代,整體而言,鋼琴家陳柏豪的觸鍵精巧,指尖按下琴鍵後、手臂向上拉起的動作為聲音的尾巴製造輕盈透亮的優美特質,且對踏板的運用十分謹慎,頻繁地更換踏板換取純淨的音色。有別於鋼琴的發聲點明確,高崇文吹奏的樂音聲響深邃低沉,餘韻綿延細長,管身面對觀眾。結果鋼琴「在舞台上方揚起的聲響」對比「向觀眾直接送出聲音」的長號,縱使琴蓋全開,鋼琴似乎被隔絕於帷幕之中,傳遞至台下的音量削弱許多。覺察到音量控制問題,鋼琴家在第三樂章嘗試以身體邀請長號聆聽鋼琴,的確發揮了一些作用,做出調整後的結尾整齊劃一,第四樂章對愉悅的音色達到共識感,讓音樂落幕在喜悅之中。

調整一首樂曲的聲響平衡,若只選擇「調高/降低音量」,而非考量微調演奏的音色,將會延伸出另一個問題:「支撐不足」。【1】史特勞斯《夜曲》中長號吹奏了抒情飽滿的旋律,而鋼琴塊狀和弦的伴奏稍顯淡薄,使得音樂聽起來頭重腳輕;馬丁《敘事曲》雖鋼琴間奏波瀾壯闊、聲響層次多變,一旦雄偉宏亮的長號加入合奏,便馬上蓋過琴聲;唯有當長號吹奏灰暗陰柔的片段時,彼此的音色才剛剛好融在一塊。 


漫遊歐陸(高雄市管樂團提供/攝影戴知彥)

呼吸的長短連動音樂的性格,迅速的呼吸運用在速度輕快的樂曲,緩慢的吐息則影響了音樂的深沉與色調。隨著琴聲落下,鋼琴家在舞台上也漸漸釋出自己明顯的呼吸聲,試圖在阿帕蒙特《色彩》類比管弦樂團的厚重聲響與長號抗衡,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兩項樂器發聲的落點有時交叉,尤其在樂句相對整齊的石青如《河邊春夢》一曲更為明顯。若鋼琴比長號早一個小節呼吸,將會導致下一次在長號換氣點時,鋼琴還處在上一口氣息中的流速,直接地觸鍵與長號發聲所要預備的時間形成落差。壓縮的喘息空間造成樂器們發出急促、不完全的音波,變相成為打擾音樂進行的存在。

究竟長號是否可以吹奏在鋼琴佈局的色彩裡,鋼琴是否能感受到長號吹奏時的呼吸與波動?

「拍點的整齊」不僅意指雙方在正確的時間點發出聲音,重要的是夥伴之間對聲音特質與性格的感覺是否一致。【2】鋼琴是一個音量自發聲(按鍵後琴槌敲打琴弦)過便會逐漸消失的樂器,弱小的音量可能讓合作夥伴無法辨識,失去拍點、和聲色彩的骨幹,過分透明的音色也讓聽眾聽不見台上的鋼琴家完整的樂念。倘若考量合作夥伴樂器的樂器特性:銅管樂器深沉壯闊、厚實穩重的色彩以及獨特的餘音需要強而有力的支撐,藉由改變彈奏的方式,比如利用指腹彈奏較深的觸鍵,或是使用多一些延音踏板令稍縱即逝的琴聲持續;如此一來,長號也能依附在鋼琴所創造的豐富織度,進而堆疊想要的厚薄濃淡,找到與之共融的音色與技巧,便能讓彼此發出的聲音趨近和諧。

「演奏所有的聲音,而非忍讓的。」【3】舞台間的聲響是否平衡,一直都是棘手的問題,反饋不好的場地或是觸鍵不理想的鋼琴,都會是音樂家面臨到的困境。但演奏一首樂曲,不論是速度、聲音共振的核心,以及對音樂色彩的期待,合作者之間的討論空間中更多是相互聆聽與調整──保持彈性空間,明瞭現在身處哪一個時空,有意識地聆聽、讓這些小細節無所遁形,別忘了合作的氣息與我們同在。


註解

1、 李燕宜,《鋼琴.合作──理論與實例》(臺台北市:五南,2014),頁p. 104。

2、 洪珮綺,《鋼琴合作視野之蕭頌聲響世界:以《給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D大調協奏曲,作品21》為例》(臺北:翰蘆,2019),頁p. 284。

3、 “Play with a full sound, not a meek sound.” 原文出自:The One-Page Guide to Collaborative Piano Playing

《漫遊歐陸──2024高崇文長號獨奏會》

演出|長號:高崇文、鋼琴:陳柏豪
時間|2024/01/27 19:30
地點|高雄市音樂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