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物質,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看見光》
3月
13
2018
看見光(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7次瀏覽
劉俊德(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

邁向第八屆的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畢業製作《看見光》,以傳統技藝為根基,結合舞蹈、戲劇、音樂、數位影像等多元藝術,推出「新意象特技劇場」。透過年輕藝術家的編創,賦予傳統雜技新生命;增進雜技的藝術價值,而非技藝賣弄,讓觀者能夠從作品欣賞中反思,甚至生命經驗的投射。

作品共分〈序〉、〈消逝〉、〈薪盡火傳〉、〈向陽〉、〈度慾〉、〈永生〉、〈終〉八個篇章。作品並無嚴格的故事脈絡,而是透過「光」字,讓觀眾想像、重新定義光的存在。在〈序〉段落,一位全裸的表演者,扭捏與倒立動作,顯露出不安、猶疑卻堅定的神情,為尋找光的旅程拉開序幕。〈消逝〉透過快速精湛的雙人技巧及高空特技營造出強而有力的瞬間。〈薪盡火傳〉男人抱著雙腳打開的女人在平台上,而平台下是群充滿生命力的群體,在所有表演者交融堆疊之間形成陰道的象徵,隱射出生命的孕育。〈向陽〉運用原住民的概念結合扛桿技巧來編製,營造氣勢磅礡,在艷陽下茁壯的力量。〈度慾〉傳達慾望與身心的拉扯,以雜耍球來編創;在畫面中當球拋向空中,宛若星辰,人類在黑夜裡也藉由星光得到方向。〈永生〉藉由蹬傘技巧中傘的轉動與象徵臍帶的綢吊,隱喻生命的輪迴及永生。〈終〉表演者聚集於「光」之下,期待著下一瞬的循環。

康德:「給我物質,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透過「光」,世界的樣貌能夠映入我們眼簾。作品主題鮮明,整體上表演運用大量肢體動作演繹,帶給人一種具技巧性且乾淨俐落的視覺觀感。透過流暢動作及畫面拼貼來轉化特技技巧的預備動作,既不失傳統特技的驚險,又能達到作品質地的詮釋。雜技演出是需要高專注度、精準的控制能力,才能夠達到每一次演出都保持在同一個水平。內心有種觸動,因為在框架中取得肉體與思想上的自由,或許是現代社會我們都想追尋的事吧!

此外,《看見光》在〈序〉、〈終〉兩章節結合國家地震工程中心團隊,提供的火山地鳴聲為音樂,透過大地的聲音,使作品貼近自然,也彰顯宇宙孕育生命萬物的力量,令人耳目一新。回到舞台上,本作使用大型白色方塊排列堆疊,形成天際線般的背景,也鋪上白色的地板,使整體畫面十分乾淨。服裝則是膚色舞衣,表演者需具備十足的能量才能在赤裸中散發知性,在觀眾眼前體現。因此在設計上也再次呼應以自然為題的詮釋內容。

回到「光」,光是一種能量的傳播方式,直線性,無須介質就能運行。運用身體來表達是件難說清楚內容的方式,沒有文本、台詞,如何產生共鳴?觀眾與作品如何連結是我個人經常關注的方向,但或許我們都不必過度執著作品到底想傳達些什麼,而是在觀看過程中的得到一些樂趣,觸發一些好奇,我想這也是雜技表演根基。

《看見光》

演出|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
時間|2018/03/03 19:30
地點|戲曲學院木柵校區演藝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