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第八屆的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畢業製作《看見光》,以傳統技藝為根基,結合舞蹈、戲劇、音樂、數位影像等多元藝術,推出「新意象特技劇場」。透過年輕藝術家的編創,賦予傳統雜技新生命;增進雜技的藝術價值,而非技藝賣弄,讓觀者能夠從作品欣賞中反思,甚至生命經驗的投射。
作品共分〈序〉、〈消逝〉、〈薪盡火傳〉、〈向陽〉、〈度慾〉、〈永生〉、〈終〉八個篇章。作品並無嚴格的故事脈絡,而是透過「光」字,讓觀眾想像、重新定義光的存在。在〈序〉段落,一位全裸的表演者,扭捏與倒立動作,顯露出不安、猶疑卻堅定的神情,為尋找光的旅程拉開序幕。〈消逝〉透過快速精湛的雙人技巧及高空特技營造出強而有力的瞬間。〈薪盡火傳〉男人抱著雙腳打開的女人在平台上,而平台下是群充滿生命力的群體,在所有表演者交融堆疊之間形成陰道的象徵,隱射出生命的孕育。〈向陽〉運用原住民的概念結合扛桿技巧來編製,營造氣勢磅礡,在艷陽下茁壯的力量。〈度慾〉傳達慾望與身心的拉扯,以雜耍球來編創;在畫面中當球拋向空中,宛若星辰,人類在黑夜裡也藉由星光得到方向。〈永生〉藉由蹬傘技巧中傘的轉動與象徵臍帶的綢吊,隱喻生命的輪迴及永生。〈終〉表演者聚集於「光」之下,期待著下一瞬的循環。
康德:「給我物質,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透過「光」,世界的樣貌能夠映入我們眼簾。作品主題鮮明,整體上表演運用大量肢體動作演繹,帶給人一種具技巧性且乾淨俐落的視覺觀感。透過流暢動作及畫面拼貼來轉化特技技巧的預備動作,既不失傳統特技的驚險,又能達到作品質地的詮釋。雜技演出是需要高專注度、精準的控制能力,才能夠達到每一次演出都保持在同一個水平。內心有種觸動,因為在框架中取得肉體與思想上的自由,或許是現代社會我們都想追尋的事吧!
此外,《看見光》在〈序〉、〈終〉兩章節結合國家地震工程中心團隊,提供的火山地鳴聲為音樂,透過大地的聲音,使作品貼近自然,也彰顯宇宙孕育生命萬物的力量,令人耳目一新。回到舞台上,本作使用大型白色方塊排列堆疊,形成天際線般的背景,也鋪上白色的地板,使整體畫面十分乾淨。服裝則是膚色舞衣,表演者需具備十足的能量才能在赤裸中散發知性,在觀眾眼前體現。因此在設計上也再次呼應以自然為題的詮釋內容。
回到「光」,光是一種能量的傳播方式,直線性,無須介質就能運行。運用身體來表達是件難說清楚內容的方式,沒有文本、台詞,如何產生共鳴?觀眾與作品如何連結是我個人經常關注的方向,但或許我們都不必過度執著作品到底想傳達些什麼,而是在觀看過程中的得到一些樂趣,觸發一些好奇,我想這也是雜技表演根基。
《看見光》
演出|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
時間|2018/03/03 19:30
地點|戲曲學院木柵校區演藝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