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再現,經典詮釋《絕不付帳》
4月
16
2014
絕不付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22次瀏覽
賴思伃(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大人啊,請你善待這班戲子伶人,不可怠慢,因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縮影。──莎士比亞

我們為何重現經典?義大利劇作家達利歐‧弗(Dario Fo)於1974年完成的劇作《絕不付帳》,描述一群家庭主婦為了抵抗高的不像話的物價,竟然將超市洗劫一空!女主角為了隱瞞奉公守法、食古不化的丈夫自己沒有偷東西,編出一則又一則荒謬的謊言,來抵抗政府對人民不斷的剝削。彷彿一則完成於70年代的寓言,時空轉換、地點轉移,竟然如此符合當代的臺灣現正面臨的情況,這當然不會是巧合。

編劇沈琬婷觀察當今臺灣社會所面臨的各種民生與社會問題,不僅將角色放入臺灣歷史脈絡,在劇中可以看見不同族群的身影之外,更細膩的加入許多如塑化劑、病死豬、油價調漲…等等不斷發生,而且一直發生、正在發生的時事新聞,加上前不久的318太陽花學運中的「香蕉」、「來來哥」梗,製作團隊資訊更新的速度之快,無非是希望觀眾能將戲劇與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件,真正連結。

筆者觀察在場的觀眾,除了學生族群以外,也有白髮蒼蒼的長者,以及帶著孩子一同前來觀賞的父母,對於編劇巧妙結合達利歐‧弗原作精神與臺灣社會現況的安排都能會心一笑、拍掌大笑,甚至是感同身受,這也才是經典之所以不斷被搬演、重現的真正原因。

導演朱怡文在詮釋《絕不付帳》這個經典劇本時,在形式上選擇以歌舞劇來進行,除了五個主要演員之外,歌隊的運用十分多元,除了擔任現場奏樂、群眾演員、更在重要場景中將冗長的台詞以歌合舞的方式,熱鬧的讓觀眾看見群眾婦女行搶超商、工廠一成不變的工作、奇蹟女神降臨生子等等畫面,原創的歌舞與劇情相輔相成,導演對於劇本的詮釋到位,佐以豐富的肢體表演和走位,令人難以想像去掉歌舞劇情如何繼續開展,展現活潑有力的導演風格。

另外,由鄭雅黛所設計的V型舞台,給予導演大量發揮走位的空間,屋內簡陋的陳設、老舊的色調,一再提醒觀眾:「這種地方還能住人嗎?」暗沉的矮牆、搖搖欲墜的門框,空間的危險感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十分貼近,踏上破舊木製的階梯,觀眾彷彿來到劇中主角的家裡作客,分享主人悲慘滑稽的生活。

還有什麼能吃?還有哪裡安全?還有什麼不知道?

劇中嫁來台灣二十幾年的外籍新娘美蘭(蔡孟純飾)不管是在面對丈夫振華(林謙信飾)說不完的演講,或是淑娟(徐樂芸飾)膽小又焦慮,什麼也不敢做的性格,甚至在面對公權力的警官(蔡天豪飾)揭發秘密時,都展現了樂觀、豪不退縮的性格,然而在提到小孩去抗議和「老家的一切早就改變,我的家就在這裡」時,誇張、荒謬的喜劇調性一下子沉寂了下來,我們看見喜劇人物身後的故事,演員蔡孟純將美蘭這個角色詮釋的入木三分,讓人不禁聯想到網路上有這樣一種說法:「歐巴桑是地表上最強生物。」然而這個歐巴桑,是女兒、是母親,她的強悍來自其所想守護的重要事物,最後一曲高歌後的質問:「到底什麼時候,我們才可以活的像個人?」也是每個角色、每位觀眾的心聲。

筆者十分喜歡這個演出,硬要雞蛋裡挑骨頭寫個缺點的話,大概是戲中的振華在下半場的覺醒令人感覺力道不足,導演安排的路上發生車禍,發現氫氧化鈉袋子中裝的是米和糖的情節設計相較其他場次顯的冗長、有失節奏,光是透過魯蛋(黃正安飾)的台詞,觀眾無法感受到振華工作二十幾年面臨解雇的崩潰,醒悟顯得不夠有力,以致於最後一場事情通通爆發,振華的獨白反而沒有那麼令人感同身受,甚至有點疏離。

但整體來說瑕不掩瑜,臺南大學戲劇系畢業製作邁入第五屆,在有限的經費和資源底下,能夠這樣深入文本、發揮創意,展現如此精彩亮眼的演出,值得驕傲!

《絕不付帳》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103級
時間|2014/04/12 19:30
地點|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的開場用一段簡潔有力的歌舞畫面,還原當時搶劫超商的情況,讓在場觀眾能迅速進入政府口中「暴民」的世界。最後歌舞演員們唱著「絕不投降!絕不投降!」讓觀眾也不禁熱血沸騰,對不公平的事,現場的我們也絕不買帳。(蘇孟如)
4月
18
2014
類型化的角色消弭文化差異,以及透過演員形體表達能力及技巧,展現「劇場性」和「戲劇性」的表演差異,產生無比的親和力,這是《絕不付帳》令人最玩味的地方。(劉尉楷)
4月
18
2014
「絕不付帳」的行動不在於改變諸如國家機器、政商結構的不公不義,而是立意喚醒更多盲從、漠視與沉默不發聲的眾人,一如但丁《神曲》所言:「地獄最黑暗的地方,保留給那些在道德存亡之際袖手旁觀的人。」( 李宜樺)
4月
16
2014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