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身體記憶、誰的《荒原》風景?
8月
07
2025
荒原(二律悖反協作體提供/攝影呂紹鈞、林幃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8次瀏覽

文 楊美英(2022年度專案評論人)

素人表演、樂齡學習、老年身心課題,都是近年各縣市推廣表演藝術研習活動與創作主題的重要關鍵詞。相關實例有:盜火劇團於彰化駐館三年後,2020年結合地方銀髮素人演員、劇場專業工作者,於員林演藝廳推出《銀色異夢》;賴翠霜舞創劇場2017年開始駐館台江文化中心,進行多年素人舞者培訓至今,曾以環境劇場的形式走過臺南安南區的巷弄、廢墟、古厝、廟埕,至今邁入第九年,預計今年八月發表素人舞者創作成果;其他如新營文化中心2019年起以「銀齡風潮」為主題,先後邀請臺北「身體氣象館」、臺南「那個劇團」辦理多項樂齡素人戲劇工作坊,擷取新營在地歷史紋理和地景記憶,陸續完成了專業劇場規格呈現的新營藝術季《新營,快到了1~3」》、《新營_海鷗》、《幸福天際線》、《漫步心營》等作品。

綜合上述案例,都是表演藝術團隊經由工作坊的模式,邀集專業藝術家與在地素人,共同創作取材地方集體特色、個人生命經驗的獨特作品。延續這樣的生態觀察,因此特別關注2025貓裏表演藝術節《荒原》。這是一個「長期與樂齡參與者共同發展的劇場計畫,自2024年起於臺北與新北展開第一階段創作。」此次「邀請苗栗鄉親加入創作行列。透過探索工作坊與共同排練的歷程,參與者將在劇場中真實地『在場』,以自己的身體與生命經驗成為作品的一部分。」【1】

素人表演與生命課題的交集

當晚的演出,全長約一小時,將觀眾席與表演區設在中正堂的鏡框式舞台上,創造出親近的觀演距離。舞台視覺簡潔空曠,音樂、音效、聲響、光圈和光影變化,以及偶爾側台飄出的裊裊煙霧,引領表演情境的開展。觀演過程,除了飽和的聲光饗宴,台上的敘事文本如何展現、融合五位素人表演者的身體記憶與生命經驗,成為最期待、也是不可或缺的面向。

以序場為始,五位表演者先後一一現身,於不一致的肢體抖動頻率中,不追求整齊的統一規格操作,觀眾可以清晰看見各人的形體線條漸漸顯露,具有各自不同的身體美感,共構一禎樸實而成就自我獨特性的動態畫面。

接著,在片刻寂靜後,先有看來較為年長的舞者(李芝羚)登場,雙手重複地撫摩頭髮、向外延展而舞動身體,動作線條拉長而雍容嫻雅;隨後,第二位表演者上場,靠近前者,兩人彼此親近、相互扶持;當年長舞者躺下地板,旁邊的表演者走到舞台右側,背對觀眾,做出看似雙手掩口、傷心哭泣、抽搐抖動背影的動作,一會兒,她滑進淡淡光圈,靠近年長表演者,挨著躺下,相互依偎,也輕輕拍背──這段看似舒緩優雅的無言劇,不僅營造出節制而悲傷的抒情氛圍,其中兩人互相依偎、拍背等動作,讓人容易聯想日常生活中所見一般照護老病的場景。

荒原(二律悖反協作體提供/攝影呂紹鈞、林幃庭)

在此之後,舞台上繼續進行多段演出:五人或是此起彼落的伸懶腰、坐起、躺下,仿如日復一日的生活常態循環;當台上剩下年長舞者一人,舞動手指,逐漸讓雙手成蝴蝶展翅飛高狀;爾後,在抒情寫意的基調上,其餘四人跟隨年長舞者的肢體動作,變換著群舞隊形,或可解讀為每個人縱使各有不同的生命經歷,不過在歲月滄桑帶來衰老死亡的必然方向上,其實都是互為鏡像的關係。末了,五人會合,緩步前行,然後,四人停下腳步,回首凝望一人遠去。對此,若是延續作品命題的邏輯,既有直面生命課題的情懷,也生成了告別的暗喻,可說是頗為動人的尾聲。

整體而言,這是一個兼具美感、質感的表演製作,散發悲愴的詩意。

作品中,意欲探討老化的生命課題,諸如:老化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或是老化過程同時存在著人與人的相似性和彼此連結的需求,提供觀眾重溫日常生活相關的經驗素材,也傳達了一些普遍性的觀點。這點呼應了導演李勻所說:「荒原是什麼呢?我會說,荒原是一個空間、也是一段時間,是人生的必經之地,也是必要之旅。當我們走進荒原之後,每個個體作為人的各種差異與價值,會逐漸越來越相似。時間在不快也不慢,不增也不減的過程中,讓我們走向同樣的地方、同樣的方向。」【2】

劇場創作與在地培力的權衡

不過,若是我們回歸這個作品的創作歷程,經過前兩年在臺北、新北的階段性發展,這次邀請苗栗鄉親加入創作行列【3】,通過共同探索與排練,不僅完成一個演出製作,更可以是一次劇場專業人士與地方素人的對話交流,因而,究竟有多少在地素人的生命經驗與身體記憶、地方脈絡,真正融入作品並成為新增的敘事內涵,確實令人感到好奇。

荒原(二律悖反協作體提供/攝影呂紹鈞、林幃庭)

由此延伸,雖然自己沒有機會實際比對前述不同地點/時期演出的版本差異,但從素人表演工作坊的角度來看,此次苗栗場次的表演文本也引發了幾點觀察:首先是整個表演過程中,儘管動線編排流暢,但是五位表演者在舞台上以肢體或話語「發聲」的比例顯得懸殊。其次,若是考慮所謂在地性的角度,進一步思考地方民眾參與工作坊的自我成長,以及在地素人對最終舞台呈現的敘事貢獻,則不免讓人抱有更高期望了。

再者,以整場呈現的最末一段,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關於這點,或許與其排練時間有限有關。因為,對照《荒原》的徵選公告資訊【4】,相較於本文首段所舉其他素人表演工作坊計畫,如何在有限的工作坊時程內達成藝術節製作演出目標,同時又能落實地方培力,則有待未來更多理想藍圖的孕育了。


注解

1、摘錄自二律悖反協作體《荒原》電子節目單,頁8。

2、同注1。

3、可參閱〈《荒原》×苗栗貓裏表演藝術節市民演出徵選報名表〉:「本計畫由【二律悖反協作體】自2023年發起,與臺北、新北的樂齡朋友們展開共創工作坊,並於去年2024年11月完成第一階段的成果演出。2025年,我們受邀參與【貓裏表演藝術節】,將在苗栗開啟全新篇章,誠摯邀請在地市民朋友加入創作行列!」。

4、同注3。

《荒原》

演出|二律悖反協作體
時間|2025/07/19 19:30
地點|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中正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