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楊美英(2022年度專案評論人)
素人表演、樂齡學習、老年身心課題,都是近年各縣市推廣表演藝術研習活動與創作主題的重要關鍵詞。相關實例有:盜火劇團於彰化駐館三年後,2020年結合地方銀髮素人演員、劇場專業工作者,於員林演藝廳推出《銀色異夢》;賴翠霜舞創劇場2017年開始駐館台江文化中心,進行多年素人舞者培訓至今,曾以環境劇場的形式走過臺南安南區的巷弄、廢墟、古厝、廟埕,至今邁入第九年,預計今年八月發表素人舞者創作成果;其他如新營文化中心2019年起以「銀齡風潮」為主題,先後邀請臺北「身體氣象館」、臺南「那個劇團」辦理多項樂齡素人戲劇工作坊,擷取新營在地歷史紋理和地景記憶,陸續完成了專業劇場規格呈現的新營藝術季《新營,快到了1~3」》、《新營_海鷗》、《幸福天際線》、《漫步心營》等作品。
綜合上述案例,都是表演藝術團隊經由工作坊的模式,邀集專業藝術家與在地素人,共同創作取材地方集體特色、個人生命經驗的獨特作品。延續這樣的生態觀察,因此特別關注2025貓裏表演藝術節《荒原》。這是一個「長期與樂齡參與者共同發展的劇場計畫,自2024年起於臺北與新北展開第一階段創作。」此次「邀請苗栗鄉親加入創作行列。透過探索工作坊與共同排練的歷程,參與者將在劇場中真實地『在場』,以自己的身體與生命經驗成為作品的一部分。」【1】
素人表演與生命課題的交集
當晚的演出,全長約一小時,將觀眾席與表演區設在中正堂的鏡框式舞台上,創造出親近的觀演距離。舞台視覺簡潔空曠,音樂、音效、聲響、光圈和光影變化,以及偶爾側台飄出的裊裊煙霧,引領表演情境的開展。觀演過程,除了飽和的聲光饗宴,台上的敘事文本如何展現、融合五位素人表演者的身體記憶與生命經驗,成為最期待、也是不可或缺的面向。
以序場為始,五位表演者先後一一現身,於不一致的肢體抖動頻率中,不追求整齊的統一規格操作,觀眾可以清晰看見各人的形體線條漸漸顯露,具有各自不同的身體美感,共構一禎樸實而成就自我獨特性的動態畫面。
接著,在片刻寂靜後,先有看來較為年長的舞者(李芝羚)登場,雙手重複地撫摩頭髮、向外延展而舞動身體,動作線條拉長而雍容嫻雅;隨後,第二位表演者上場,靠近前者,兩人彼此親近、相互扶持;當年長舞者躺下地板,旁邊的表演者走到舞台右側,背對觀眾,做出看似雙手掩口、傷心哭泣、抽搐抖動背影的動作,一會兒,她滑進淡淡光圈,靠近年長表演者,挨著躺下,相互依偎,也輕輕拍背──這段看似舒緩優雅的無言劇,不僅營造出節制而悲傷的抒情氛圍,其中兩人互相依偎、拍背等動作,讓人容易聯想日常生活中所見一般照護老病的場景。
荒原(二律悖反協作體提供/攝影呂紹鈞、林幃庭)
在此之後,舞台上繼續進行多段演出:五人或是此起彼落的伸懶腰、坐起、躺下,仿如日復一日的生活常態循環;當台上剩下年長舞者一人,舞動手指,逐漸讓雙手成蝴蝶展翅飛高狀;爾後,在抒情寫意的基調上,其餘四人跟隨年長舞者的肢體動作,變換著群舞隊形,或可解讀為每個人縱使各有不同的生命經歷,不過在歲月滄桑帶來衰老死亡的必然方向上,其實都是互為鏡像的關係。末了,五人會合,緩步前行,然後,四人停下腳步,回首凝望一人遠去。對此,若是延續作品命題的邏輯,既有直面生命課題的情懷,也生成了告別的暗喻,可說是頗為動人的尾聲。
整體而言,這是一個兼具美感、質感的表演製作,散發悲愴的詩意。
作品中,意欲探討老化的生命課題,諸如:老化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或是老化過程同時存在著人與人的相似性和彼此連結的需求,提供觀眾重溫日常生活相關的經驗素材,也傳達了一些普遍性的觀點。這點呼應了導演李勻所說:「荒原是什麼呢?我會說,荒原是一個空間、也是一段時間,是人生的必經之地,也是必要之旅。當我們走進荒原之後,每個個體作為人的各種差異與價值,會逐漸越來越相似。時間在不快也不慢,不增也不減的過程中,讓我們走向同樣的地方、同樣的方向。」【2】
劇場創作與在地培力的權衡
不過,若是我們回歸這個作品的創作歷程,經過前兩年在臺北、新北的階段性發展,這次邀請苗栗鄉親加入創作行列【3】,通過共同探索與排練,不僅完成一個演出製作,更可以是一次劇場專業人士與地方素人的對話交流,因而,究竟有多少在地素人的生命經驗與身體記憶、地方脈絡,真正融入作品並成為新增的敘事內涵,確實令人感到好奇。
荒原(二律悖反協作體提供/攝影呂紹鈞、林幃庭)
由此延伸,雖然自己沒有機會實際比對前述不同地點/時期演出的版本差異,但從素人表演工作坊的角度來看,此次苗栗場次的表演文本也引發了幾點觀察:首先是整個表演過程中,儘管動線編排流暢,但是五位表演者在舞台上以肢體或話語「發聲」的比例顯得懸殊。其次,若是考慮所謂在地性的角度,進一步思考地方民眾參與工作坊的自我成長,以及在地素人對最終舞台呈現的敘事貢獻,則不免讓人抱有更高期望了。
再者,以整場呈現的最末一段,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關於這點,或許與其排練時間有限有關。因為,對照《荒原》的徵選公告資訊【4】,相較於本文首段所舉其他素人表演工作坊計畫,如何在有限的工作坊時程內達成藝術節製作演出目標,同時又能落實地方培力,則有待未來更多理想藍圖的孕育了。
注解
1、摘錄自二律悖反協作體《荒原》電子節目單,頁8。
2、同注1。
3、可參閱〈《荒原》×苗栗貓裏表演藝術節市民演出徵選報名表〉:「本計畫由【二律悖反協作體】自2023年發起,與臺北、新北的樂齡朋友們展開共創工作坊,並於去年2024年11月完成第一階段的成果演出。2025年,我們受邀參與【貓裏表演藝術節】,將在苗栗開啟全新篇章,誠摯邀請在地市民朋友加入創作行列!」。
4、同注3。
《荒原》
演出|二律悖反協作體
時間|2025/07/19 19:30
地點|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中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