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巧合?!《絕不付帳》
4月
18
2014
絕不付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14次瀏覽
蘇孟如(台南市西港國中教師)

《絕不付帳》是義大利劇作家達利歐.弗在1974年所寫的劇本。劇中藉由一群家庭主婦抗議物價高漲,進而搶劫超商所引發一連串看似荒謬,卻又真實的事件,劇作家藉此反映義大利的社會問題。而今年台南大學戲劇系的畢業公演改編此劇本,並在演出時運用了幾項突出的元素,使觀眾得以輕易跨越文化上的不同點,獲得許多在場人士的肯定和欣賞。

首先在劇本上,編劇對劇本的內容有深入暸解,掌握底層人民起身反抗的精神,並將劇中奇特的劇情結構消化吸收,巧妙融入台灣當代社會的脈動,如:土地正義、官商勾結、食安問題等,讓這齣上世紀七零年代的劇本,彷彿針對台灣社會現況所寫一般。

我認為這個演出版本最大的亮點是劇中四段歌舞的演出,巧妙的帶出劇情的啟、承、轉、合。原劇本的開場是女主角(美蘭)對另一個鄰居(淑娟)描述當時家庭主婦們抗議漲價,最後卻演變成這群抗議者沒付錢就拿走商品的場景。這齣戲的開場即用一段簡潔有力的歌舞畫面,還原當時搶劫超商的情況,讓在場觀眾能迅速進入政府口中「暴民」的世界,也讓戲的節奏變快並增加戲劇張力。而第二段及第三段歌舞,分別呈現男主角(振華)他身為底層工人,選擇認命不發聲的心情,以及女主角面對生活中國家機器無理壓迫時,只能藉由超現實神蹟來解脫的無奈,導演使用歌舞戲謔的手法來表現,反而讓觀眾在笑的當下感覺到一種無能為力的悲哀。最後歌舞的場景則描述小老百姓對現實生活的控訴,當演員們唱著「政府什麼都管卻不管人民死活,再不反抗,我們就要淪陷!一起反抗,我們絕不投降!絕不投降!絕不投降!」讓觀眾也不禁熱血沸騰,對照劇名《絕不付帳》,對不公平的事,現場的我們也絕不買帳。

然而這齣戲還是有美中不足之處。燈光的掌控上,有時無法準確地跟上節奏,而讓觀戲的情緒稍稍抽離。此外,部分演員在角色心理轉折的處理還不夠細膩,無法讓觀眾有充分的時間去感受期間的轉變,實屬可惜。然則這些都瑕不掩瑜,如果以畢業製作的角度來看,整體的演出實在水準之上。

學生在製作這齣畢業公演時,絕沒料到在演出時,會碰上太陽花學運的餘波。當立法院內的學生在離開時說了要反守為攻、傳播理念時,也可以讓我們思考用不同的形式來傳遞人民發聲的理念,而戲劇也可以做為一種選項。置身劇場中,當燈亮、幕落,觀眾得以深切去思考,思考這社會上的種種不公不義,及如何去反省、改造現狀。比起激情的口號,戲劇或許無法帶來立即的效果,但卻能細水長流、深入人心。從這齣戲的演出中,我深深體會到這個道理。

《絕不付帳》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畢業製作
時間|2014/04/013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類型化的角色消弭文化差異,以及透過演員形體表達能力及技巧,展現「劇場性」和「戲劇性」的表演差異,產生無比的親和力,這是《絕不付帳》令人最玩味的地方。(劉尉楷)
4月
18
2014
歌隊的運用十分多元,除了擔任現場奏樂、群眾演員,原創的歌舞與劇情相輔相成,導演對於劇本的詮釋到位,佐以豐富的肢體表演和走位,令人難以想像去掉歌舞劇情如何繼續開展,展現活潑有力的導演風格。(賴思伃)
4月
16
2014
「絕不付帳」的行動不在於改變諸如國家機器、政商結構的不公不義,而是立意喚醒更多盲從、漠視與沉默不發聲的眾人,一如但丁《神曲》所言:「地獄最黑暗的地方,保留給那些在道德存亡之際袖手旁觀的人。」( 李宜樺)
4月
16
2014
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9月
10
2025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