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巧合?!《絕不付帳》
4月
18
2014
絕不付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56次瀏覽
蘇孟如(台南市西港國中教師)

《絕不付帳》是義大利劇作家達利歐.弗在1974年所寫的劇本。劇中藉由一群家庭主婦抗議物價高漲,進而搶劫超商所引發一連串看似荒謬,卻又真實的事件,劇作家藉此反映義大利的社會問題。而今年台南大學戲劇系的畢業公演改編此劇本,並在演出時運用了幾項突出的元素,使觀眾得以輕易跨越文化上的不同點,獲得許多在場人士的肯定和欣賞。

首先在劇本上,編劇對劇本的內容有深入暸解,掌握底層人民起身反抗的精神,並將劇中奇特的劇情結構消化吸收,巧妙融入台灣當代社會的脈動,如:土地正義、官商勾結、食安問題等,讓這齣上世紀七零年代的劇本,彷彿針對台灣社會現況所寫一般。

我認為這個演出版本最大的亮點是劇中四段歌舞的演出,巧妙的帶出劇情的啟、承、轉、合。原劇本的開場是女主角(美蘭)對另一個鄰居(淑娟)描述當時家庭主婦們抗議漲價,最後卻演變成這群抗議者沒付錢就拿走商品的場景。這齣戲的開場即用一段簡潔有力的歌舞畫面,還原當時搶劫超商的情況,讓在場觀眾能迅速進入政府口中「暴民」的世界,也讓戲的節奏變快並增加戲劇張力。而第二段及第三段歌舞,分別呈現男主角(振華)他身為底層工人,選擇認命不發聲的心情,以及女主角面對生活中國家機器無理壓迫時,只能藉由超現實神蹟來解脫的無奈,導演使用歌舞戲謔的手法來表現,反而讓觀眾在笑的當下感覺到一種無能為力的悲哀。最後歌舞的場景則描述小老百姓對現實生活的控訴,當演員們唱著「政府什麼都管卻不管人民死活,再不反抗,我們就要淪陷!一起反抗,我們絕不投降!絕不投降!絕不投降!」讓觀眾也不禁熱血沸騰,對照劇名《絕不付帳》,對不公平的事,現場的我們也絕不買帳。

然而這齣戲還是有美中不足之處。燈光的掌控上,有時無法準確地跟上節奏,而讓觀戲的情緒稍稍抽離。此外,部分演員在角色心理轉折的處理還不夠細膩,無法讓觀眾有充分的時間去感受期間的轉變,實屬可惜。然則這些都瑕不掩瑜,如果以畢業製作的角度來看,整體的演出實在水準之上。

學生在製作這齣畢業公演時,絕沒料到在演出時,會碰上太陽花學運的餘波。當立法院內的學生在離開時說了要反守為攻、傳播理念時,也可以讓我們思考用不同的形式來傳遞人民發聲的理念,而戲劇也可以做為一種選項。置身劇場中,當燈亮、幕落,觀眾得以深切去思考,思考這社會上的種種不公不義,及如何去反省、改造現狀。比起激情的口號,戲劇或許無法帶來立即的效果,但卻能細水長流、深入人心。從這齣戲的演出中,我深深體會到這個道理。

《絕不付帳》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畢業製作
時間|2014/04/013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類型化的角色消弭文化差異,以及透過演員形體表達能力及技巧,展現「劇場性」和「戲劇性」的表演差異,產生無比的親和力,這是《絕不付帳》令人最玩味的地方。(劉尉楷)
4月
18
2014
歌隊的運用十分多元,除了擔任現場奏樂、群眾演員,原創的歌舞與劇情相輔相成,導演對於劇本的詮釋到位,佐以豐富的肢體表演和走位,令人難以想像去掉歌舞劇情如何繼續開展,展現活潑有力的導演風格。(賴思伃)
4月
16
2014
「絕不付帳」的行動不在於改變諸如國家機器、政商結構的不公不義,而是立意喚醒更多盲從、漠視與沉默不發聲的眾人,一如但丁《神曲》所言:「地獄最黑暗的地方,保留給那些在道德存亡之際袖手旁觀的人。」( 李宜樺)
4月
16
201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