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巧合?!《絕不付帳》
4月
18
2014
絕不付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95次瀏覽
蘇孟如(台南市西港國中教師)

《絕不付帳》是義大利劇作家達利歐.弗在1974年所寫的劇本。劇中藉由一群家庭主婦抗議物價高漲,進而搶劫超商所引發一連串看似荒謬,卻又真實的事件,劇作家藉此反映義大利的社會問題。而今年台南大學戲劇系的畢業公演改編此劇本,並在演出時運用了幾項突出的元素,使觀眾得以輕易跨越文化上的不同點,獲得許多在場人士的肯定和欣賞。

首先在劇本上,編劇對劇本的內容有深入暸解,掌握底層人民起身反抗的精神,並將劇中奇特的劇情結構消化吸收,巧妙融入台灣當代社會的脈動,如:土地正義、官商勾結、食安問題等,讓這齣上世紀七零年代的劇本,彷彿針對台灣社會現況所寫一般。

我認為這個演出版本最大的亮點是劇中四段歌舞的演出,巧妙的帶出劇情的啟、承、轉、合。原劇本的開場是女主角(美蘭)對另一個鄰居(淑娟)描述當時家庭主婦們抗議漲價,最後卻演變成這群抗議者沒付錢就拿走商品的場景。這齣戲的開場即用一段簡潔有力的歌舞畫面,還原當時搶劫超商的情況,讓在場觀眾能迅速進入政府口中「暴民」的世界,也讓戲的節奏變快並增加戲劇張力。而第二段及第三段歌舞,分別呈現男主角(振華)他身為底層工人,選擇認命不發聲的心情,以及女主角面對生活中國家機器無理壓迫時,只能藉由超現實神蹟來解脫的無奈,導演使用歌舞戲謔的手法來表現,反而讓觀眾在笑的當下感覺到一種無能為力的悲哀。最後歌舞的場景則描述小老百姓對現實生活的控訴,當演員們唱著「政府什麼都管卻不管人民死活,再不反抗,我們就要淪陷!一起反抗,我們絕不投降!絕不投降!絕不投降!」讓觀眾也不禁熱血沸騰,對照劇名《絕不付帳》,對不公平的事,現場的我們也絕不買帳。

然而這齣戲還是有美中不足之處。燈光的掌控上,有時無法準確地跟上節奏,而讓觀戲的情緒稍稍抽離。此外,部分演員在角色心理轉折的處理還不夠細膩,無法讓觀眾有充分的時間去感受期間的轉變,實屬可惜。然則這些都瑕不掩瑜,如果以畢業製作的角度來看,整體的演出實在水準之上。

學生在製作這齣畢業公演時,絕沒料到在演出時,會碰上太陽花學運的餘波。當立法院內的學生在離開時說了要反守為攻、傳播理念時,也可以讓我們思考用不同的形式來傳遞人民發聲的理念,而戲劇也可以做為一種選項。置身劇場中,當燈亮、幕落,觀眾得以深切去思考,思考這社會上的種種不公不義,及如何去反省、改造現狀。比起激情的口號,戲劇或許無法帶來立即的效果,但卻能細水長流、深入人心。從這齣戲的演出中,我深深體會到這個道理。

《絕不付帳》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畢業製作
時間|2014/04/013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類型化的角色消弭文化差異,以及透過演員形體表達能力及技巧,展現「劇場性」和「戲劇性」的表演差異,產生無比的親和力,這是《絕不付帳》令人最玩味的地方。(劉尉楷)
4月
18
2014
歌隊的運用十分多元,除了擔任現場奏樂、群眾演員,原創的歌舞與劇情相輔相成,導演對於劇本的詮釋到位,佐以豐富的肢體表演和走位,令人難以想像去掉歌舞劇情如何繼續開展,展現活潑有力的導演風格。(賴思伃)
4月
16
2014
「絕不付帳」的行動不在於改變諸如國家機器、政商結構的不公不義,而是立意喚醒更多盲從、漠視與沉默不發聲的眾人,一如但丁《神曲》所言:「地獄最黑暗的地方,保留給那些在道德存亡之際袖手旁觀的人。」( 李宜樺)
4月
16
201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