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是星星或灰點——一齣給大人的兒童音樂劇《你很特別》
8月
18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9次瀏覽

文 周依彣(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由Rainbow Tree音樂藝術團隊製作、改編自陸可鐸(Max Lucado)同名繪本的《你很特別》音樂劇,保留原著故事的架構:在微美克人的世界裡,每個小木偶每天都要替彼此貼上星星貼紙或灰點點貼紙,而主角胖哥(Punchinello)正因為常常出糗,全身總是貼滿了來自其他小木偶的灰點點貼紙。直到某天胖哥遇見了一位永遠貼不上貼紙的女孩露西亞(Lucia),他才第一次對「貼紙」產生質疑——為什麼只有露西亞可以不受評價約束?露西亞建議他去找小木偶的創造者伊萊(Eli)尋求解答,也就是那個簡單又純粹的答案——「你很特別。」

除了以「貼紙」作為標籤化隱喻,探問現代人如何在各種評價中找回自我,這個版本的《你很特別》音樂劇,更邀請了自閉症孩子參與演出,真正在戲劇中將共融與去標籤化付諸行動,使劇場無論在戲中戲外,皆能成為一個真正具備社會改變力量的空間。觀眾不僅是欣賞演出,也一同參與進一個關於「被看見」與「接納多元性」的共同體建構過程裡。

在本劇中,音樂絕對是這部作品不可忽略的亮點之一。本次改編由六位專業音樂人現場演出,不僅展現音樂與戲劇的緊密結合,也讓整體演出氛圍更加生動。全劇共有多達十七首原創曲目,旋律設計用心,情感表達豐富。特別是在情緒鋪陳與氛圍轉換上,音樂成為推動情節與引導觀眾情感的強大引擎,也更讓不同標籤(星星與灰點)的角色,有更鮮明的性格對比。

露西亞在原著故事中原先是胖哥走向自我覺醒的關鍵,象徵只有自己能決定自我的價值,露西亞身上無法貼上任何一張貼紙,因為她經常與伊萊相處,因而擁有更堅強的心靈、更篤定自己的價值。可惜本次改編,露西亞在舞台上的出場時間偏晚,降低了故事的層次感。同時,舞台的編排調度讓前半齣戲劇都聚焦在胖哥嘗試得到星星貼紙,卻始終無法找到自己的才能,反而不斷失敗、出醜被貼上更多灰點點貼紙;後半部則要呈現出胖哥如何藉由露西亞的幫助,前往尋找伊萊的路,進而找到肯定自我的價值。然而因為音樂劇的關係,在後半場有非常多首歌曲的展現,加上劇情有轉折與點出核心觀念的需求,使得下半場劇情節奏過於快速,甚至有些許凌亂倉促,使得音樂與人物情感無法很好地融合。特別是故事中胖哥與伊萊之間的羈絆,應該是劇情上重要的推動與顯化出「你很特別」的關鍵,卻略顯兩人之間的羈絆有更多深化空間,不僅致使劇情建構上被弱化,更使得觀眾投入更多的情感共鳴。

雖然《你很特別》原著被包裝為童書,宣傳上也強調適合全齡觀眾,但實際演出時不難發現,劇中有關標籤、內在價值、身份認同等多層次心理歷程,其實更容易觸動已經經歷過自我懷疑與承受社會壓力的成年人。年幼觀眾或許會被音樂與角色吸引,卻不一定能理解「標籤」所帶來的自我內化與否定,以及「被誰認可」與「自己接納自己」之間的微妙區別。

進一步觀察,這個關於貼紙的故事其實非常貼近當代人的處境。在社群媒體、演算法評分普及的今天,許多人的自我價值越來越依賴於外界的評價:按讚數、點閱量、社交圈的回應與標籤,無形中形成一套現代版的「貼紙經濟」。一旦我們習慣將外部標籤當成自我認同的基礎,面對負評或忽略時就會陷入深深的不安全感。這齣戲中伊萊對胖哥說的那句「你很特別,因為你是我造的」,正提醒觀眾:你不需要靠貼紙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如果我們將伊萊這位「造物主」的角色,拉到更大的文化脈絡來解讀,就會發現《你很特別》其實不只是個安慰孩子的故事,而是精準回應了現代人普遍的「安全感焦慮」。

傳統社會裡,人們的自我認同和價值多半來自宗教、家族、社群這些強力連結——換句話說,「我是誰」的答案,經常有一個明確的、超越自身的權威(比如神、神父、牧師、家族長輩)來賦予。但隨著現代性進程、宗教和權威的「去魅」(disenchantment),個體不再自然而然地相信「我是被誰創造,所以我有價值」這件事,轉而將安全感寄託在外部的「社會貼紙」上,也就是各種評分機制、群體認可與自我表現的回饋。於是,我們的存在感越來越依賴於社會評價,甚至數據化的按讚、排名、KPI等等。

《你很特別》的最大力量,就在於伊萊依舊以極為「傳統」的語境——「因為你是我造的,所以你很特別」——提醒主角(以及觀眾),真正的價值來自一個超越社會貼紙、可以無條件愛與接納你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上,伊萊不只是故事裡的創造者,更像是現代人尋找「安全感來源」時的象徵性解答:你可以選擇不再只依賴社會貼紙,而是尋回一種穩定、能自我認可的存在基礎。

這種對「信仰」的再詮釋,不一定非得是宗教意義上的神,也可以是一種內在的定錨,一段關係、一個內心的伊萊,讓人可以在失落與比較裡重新獲得安全感。當我們無法再全然相信世界有絕對意義、科學也無法解答所有疑問時,《你很特別》藉由伊萊的形象,溫柔地告訴我們:即使貼紙隨時會掉落,最穩定的價值始終可以被重新找回,在劇場裡再次被「神性」的溫柔所擁抱。

總結來說,《你很特別》原創音樂公益劇把公益行動、人文藝術的精神落實在每個細節裡,也挑戰了童話寓言改編長篇化、角色複層塑造與音樂敘事結合等多重難題。儘管整體劇情結構還有調整空間,包括前後半場的節奏分配、角色形塑的完整度等。但現場音樂與多層角色互動,加上自閉症孩子的共演,仍使觀眾能夠切身感受到「去標籤」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在現場共同實踐的價值。

《你很特別》

演出|Rainbow Tree音樂藝術
時間|2025/07/13 19:00
地點|台北生技園區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