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場,煥然一新的V字觀眾席排法,面面相覷的觀眾們耳聽帶位「您好,歡迎光臨」及畢製模式全開的送往迎來、噓寒問暖;導演大聲公ㄇㄇ「歡迎大家來全都賣超市購物,本特賣會全長約兩個多小時…中間有中場休息」;被V字夾帶的區塊空出主要表演舞臺,演員以默劇呈現搬運、挑選、逛街等情境,偶會躍上席間對觀眾:「蔥,連蔥都這麼貴啊,還能吃啥啊」、「一千塊!這玩意兒居然也值一千塊」,彷彿一日飯後被置放在人聲鼎沸、老闆跳樓的黃昏市場,立下此劇「第四面牆的展演,生活化的觀賞模式」風格,簡單清爽將經濟消費、資本主義扯上。合時合宜假手達利歐˙弗,並且回應時事語語「只是逗號不是句號」。
翻譯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義大利劇作家達利歐.弗(Dario Fo)的《絕不付帳》(原名We won't Pay, We won't Pay!),是一齣對當代政治、經濟資本主義進行嘲諷且寫照的經典作品。雖這齣喜劇劇本早在1974年完成,然仰天吶喊問蒼天的是,弗所嘲諷的狀態並未與島嶼水土不服。除了弗給予確立故事中的事件(或情境)無比的諷刺外,義大利即興喜劇背景、生動的劇情及明顯的政治涵義也間接航領著此次《絕不付帳》的表演風格。要而言之,並非只是直接了當的把事件自然實況重現,而是充滿娛樂性的動作、注入了歌隊與歌舞的方式,恰如「義大利喜劇蛋糕上的櫻桃」有著提味的功用。順水推舟,導演朱怡文在《絕不付帳》鑲嵌注入香蕉、太陽花、來來哥…等時事微整形,將把戲變成正戲,更加靈活體現弗對戲劇為民請命的精神以及態度。
此次《絕不付帳》劇情來講,它呈現一種喜劇的基底,即,當這些荒謬發生在角色時,產生了一種受害者的悲劇性格。而受害者的悲劇性格所產生的笑料決定整個事件會達到多麼好笑的程度。我認為此次《絕不付帳》的「類型化表演」算是對症下藥,有效的處理「荒謬至極的事件」。譬如,美蘭(蔡孟純飾)操著一股怪怪的口音,形成與老公振華(林謙信飾)不同國家的風情,而有懷孕、女神阿布拉等事件。因著美蘭角色這樣的類型化設定,我很快就被騙局的製造說服了,並且進入到「議題」。對社會的嘲諷透過類型化角色設定彈射、回拋,產生賞心悅目、被臺上演員娛樂的同時,心裡卻萬分慷慨激昂,體驗弗在劇本對話中細膩而詼諧的轉折。而這樣的表演不受限於現實侷限的特色,以演員表演為中心,讓演員的角色特色能夠有更大的揮灑空間,而經過「套招」後的戲劇張力又恰好補足現代觀眾電視電影聲光效果滿足,但卻沒有「臨場感」的缺憾。
或許有人認為類型化角色過度消費或是娛樂觀眾對角色、劇情的幻覺,但搬演國外翻譯劇本本身就是一項艱鉅的考驗,而在此次演出中,透過類型化的角色消弭文化差異,以及透過演員詮釋更精要的解讀劇本所要探討的議題與當代的意義,透過演員形體表達能力及技巧,展現「劇場性」和「戲劇性」的表演差異,有別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的人物心理分析表演方法,產生無比的親和力,這是《絕不付帳》令人最玩味的地方。
《絕不付帳》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103級
時間|2014/04/11 19:30
地點|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原生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