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黑色喜劇背後剖析的集體成功或失敗——《至尊大劫案》
8月
05
2025
至尊大劫案(涉岸会社提供/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48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日前參與百老匯聲音指導與作曲家大衛.西斯可(David Sisco)暢談音樂劇詞曲創作的講座,提到任何「合作關係」前提都應建立在「對於挑戰目標要有共識」、「衡量成功的標準需一致」之上。【1】很快的,這句話就在涉岸会社創團第三個作品《至尊大劫案》得到驗證。

開場,簡單搭建的舞台未有太多裝潢與家具擺設,可快速辨識為公寓室內空間。四名戴著動物面具的角色忽然闖入,大喊「搶劫!」我們很快發現這是一群匿名網站倉促成軍的搶匪,彼此各以面具代表的動物(猴子、豹、狼與水豚,分由鮑奕安、趙欣怡、胡書綿與林文尹飾)相稱,正在為即將登場的銀行搶案進行各種前置演練。同時,我們也從有點兩光的任務分配、沙盤推演,隱隱感覺搶案「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

銀行搶案或許如編劇王健任於節目單所言,在台灣社會是很80、90年代的事;但拜通俗影視所賜,當代觀眾對搶銀行可不陌生。相信每個人都可隨手拿出一串相關片單,其中有從搶匪角度(順利到手並脫困為成功)、有從警方角度(阻止搶案為成功),有強調個人英雄主義,也有集結眾人之力、團結力量大的。儘管搶銀行在現實世界有難度,卻是歷久不衰的通俗題材,因其在人們熟悉的日常場景,提供超乎現實的狂想情境——由另一套縝密計畫介入同樣縝密的日常程序。換句話說,藉由兩套縝密系統對撞或彼此滲透,創造系統之外的混亂張力。而在一切的縝密中,人性成為最關鍵的不可測因子。

至尊大劫案(涉岸会社提供/攝影楊詠裕)

近年最有名的影視搶案,應屬2017年首播的西班牙影集《紙房子》,在《至尊大劫案》中也可見相似痕跡:比如以代號相稱的匿名性、搶匪們皆為「失敗者」的人格屬性;以及最重要的,安排一群背景各異的角色,因共同利害關係被困在同一情境。此情境催化不同的性格反應與人際牽扯,干擾或縝密(如《紙房子》)、或兩光(如《至尊大劫案》)的計畫,因而推動故事情節進行。搶案至此,成為某種社會實驗場,得以觀察各自相異的性格、行為模式與養成背景,會帶領團隊走向何種結局。至於搶銀行對社會、經濟體制的批判,則成為連帶的附加隱喻。

體制由「人」所組成,一切都將回歸人性。若說體制是終極型態的「合作」,那麼「我們對成功的標準是否一致」,便是對體制最根本的質疑。回到《至尊大劫案》這宗搶案,我們彷彿在其中看見包括劇場工作在內的各式專案計畫:從彼此互不相識開啟合作,要對彼此私人生活多熟悉,才能順暢溝通?如何拿捏真實自我與角色面具的比例?團隊有人為了金錢、有人似是想找回工作初心、有人為了史上留名,有人則利用行動成就個人名譽。中途加入的「蟋蟀哥」(歐陽倫飾),出錢出場地還提供設備,究竟有沒有立場強行改變計畫路線,讓眾人聽命?事後又是誰該得到最多功勞肯定?台上上演的,雖是現代社會已然絕跡的銀行搶案,卻也是天天上演的團隊合作風景。

另一方面,《至尊大劫案》劇中流露某種「懷舊」,更甚時代回望或社會批判。所謂「懷舊」,非單指遙想戒嚴後期李師科事蹟的傳承緬懷(如劇中蟋蟀哥,自幼立志要和李師科一樣以搶案留名),還有銀行搶案所代表的組織模式與人際關係。的確,現在很少人搶銀行了,因為徹底匿名的詐騙,是更方便、更安全,效率也更高的生財之道(這在劇中也藉銀行警衛「狼」之口略微帶到)。但詐騙並不具備如此集眾人之力的浪漫情懷。搶銀行必須親臨現場,必須彼此搭配,必須規劃動線,必須預設現場人士反應,必須多次排練——要說是夕陽產業也不為過。這點倒與劇場很像,更同時反映於導演手法與角色設定。

即便是劇中設定的搶案計畫,同樣呈現濃厚手作感。很難想像這時代要搶銀行,竟會沒用上任何科技設備,然而劇中雜牌軍便如此以非常「劇場」的方式進行:精心製作(但沒真正派上用場)的銀行模型、以幾張椅子排列組成接應車輛、真槍假槍混為一談。至於最關鍵的「搶案」本身,並未在舞台實際呈現,而成為兩場戲(分別為搶劫前與搶劫後)的簡短過門,以動物造型光影在隔間背板上呈現,還配上猴子哥堅持「任何行動都要有」的歌單配樂。若說搶銀行在劇中成為某種團隊關係、社會組成之隱喻,它也同樣代表已然遠去的「美好」時代。

至尊大劫案(涉岸会社提供/攝影楊詠裕)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這絕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畢竟,笑比淚還真實,而淚比笑還廉價。此外,劇中過度強調的枝微末節,切斷話語流動的尷尬空拍,看似不合理卻又意有所指,甚至有種荒謬劇的味道。

從情節與角色設定來看,猴子哥、豹姐、水豚、狼與蟋蟀哥孤注一擲的搶案,註定要失敗。這是一場「對於成功沒有共識」的搶案,選定任何一種「不失敗」的結局(光是失敗被抓還不夠,因為欠債的猴子哥目的是要吃牢飯),都會打破敘事營造的集體性。重點是他們一起,而不是個人——像極了民主社會的縮影,每個人的利益彼此牴觸,卻不能隨便犧牲誰以成就另一個誰。然而故事裡的人們卻又如此鄉愿可愛,大禍臨頭了還掛念著中槍的同伴、想著要幫同伴接小孩。若將其視為社會寓言,倒真不知該為他們笑,還是為自己感到無奈。

從編劇王健任與嚎哮排演合作的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到此次《至尊大劫案》,似是同樣藉由一群「失敗者」,探討「成功」的定義,卻相繼給出不太一樣的結局。成功是由誰定義的?若是各自懷抱不一樣的成功想像,眾人又該如何前進?銀行搶案或許不再輕易發生,卻始終能讓我們思考人生。


注解

1、可參考〈大師相談室:【為表演者量身創作音樂劇歌曲】David Sisco講座側記〉,榮耀基金會官方網站,2025.07.14。

《至尊大劫案》

演出|涉岸会社
時間|2025/07/19 19:30
地點|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