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缺參半《八美圖》
11月
26
2015
八美圖(白開水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0次瀏覽
陳涵茵(社會人士)

繼去年底的《玩戲空間》之後,白開水劇團再次推出「遊戲劇場」,比起前一次初試啼聲的卡牌遊戲劇場【1】,此次的「懸疑推理遊戲劇場」明顯有經驗得多,遊戲的設計相對成熟,與戲劇之間關係的掌握也較佳。儘管如此,本次演出仍帶有一種未完成的試驗感,尚待修復「bug」再上路。

本作分為三個篇章,分別在不同時間上演,主題也不盡相同。就文宣介紹而言,不易看出三齣戲劇之間有何必然性的關聯,也未見次序之分,是以觀眾若僅看一檔或隨機搭配,應屬自然。然而在戲劇開始前的注意事項說明時,工作人員提及建議觀看順序為〈#113晚餐〉、〈收10殘局〉、〈褪色的女人〉。但因文宣未言明,三齣戲劇看起來又分別獨立,即便未依序觀看理應也無妨,實際上卻也非如此。〈#113晚餐〉也許因為正是劇團設想的第一集,劇情確實完整而獨立,觀賞起來流暢無礙,但被視為第二集的〈收10殘局〉就不這麼順利了,〈收10殘局〉以警察查案開始,死者妻子、管家、友人各自表述,進而帶出妻子與管家的情誼、友人實為死者外遇對象以及妻子發現丈夫外遇後的轉變等等情節,在故事後半卻突然插入一小段妻子與借宿在死者家的女孩的對話,而這名女孩卻又由飾演警察的王心怡扮演,其隨後又立即重新扮演警察,劇情再度走回原本主線,插入的這一段似乎完全天外飛來,無頭無尾,令觀者看來全然不明所以,徒有極其突兀之感。唯有看過〈#113晚餐〉方能明白,這一個突如其來的段落,是「不屬於」〈收10殘局〉這一齣戲劇的「另一集的故事」。若劇團本意就是希望觀眾照順序觀看,是否應標示清楚?若劇團並無此意,那麼,合該特別留意觀眾「只會知道」此時此刻在眼前發生的戲劇告訴自己的事情,缺少交代就突入突出的段落,不僅無法達到連貫各篇章的效果,反而破壞了單元本身的完整性。

至於遊戲的部分盡力結合劇情,是值得稱讚之處,比如〈收10殘局〉劇情安排第三者留下謎題暗示幽會地點,是以觀眾必須解開此謎;或〈#113晚餐〉劇情安排客廳有上鎖的可疑箱子,是以觀眾必須設法開鎖等等,都能使遊戲融進戲劇且具意義。但其中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問題,在於劇團似乎希望觀眾按部就班的逐一解謎,場中卻到處顯露謎題,若缺乏技巧性的引導,觀眾就容易脫軌。比如〈#113晚餐〉開場是警官被縛在椅上,要求觀眾設法拯救,觀眾自然到處尋找答案,卻會因此發現之後才會用到而不該移動的道具、或根本不是這齣戲中的謎題。照理而言,一齣戲中不會使用到的道具,就應該不出現在舞臺上,三齣戲各不相干的題目卻同時出現,不就像是在演出中的舞臺一角放了一個以為有作用的麥克風立架、後來發現純粹是上一齣戲忘了收的道具一樣奇怪嗎?

而若論及表演本身,演員情緒飽滿,但又稍嫌過度,除了汨椏那默以外,每位演員都「很出力」在演戲,本作的文本又不口語,所編寫的臺詞是「閱讀型的文字」而非「聆聽型的語言」,因此整體上微覺不真實,觀賞起來也感覺有些疲勞(或者劇團的原意就是要營造這種「擺明是戲」的疏離感?)。此外,因為演員都十分用力的關係,也影響了發音,更不容易聽清繁複的臺詞,是可惜的地方。

另外,最初的注意事項說明究竟是不是表演的一部分,劇團可能也需重新釐清。以〈#113晚餐〉而言,純粹就只是開演前的叮嚀與提醒,與表演無涉;但在〈收10殘局〉裡,王心怡已經以一個警察的身分對眾人表示將由警方助手說明情況了,如此說來,戲已經開始了,但當準備好要聽警察助手的發言時,團長楊順宇的說明卻不在戲裡,而只是一名工作人員的宣告。看戲的連貫情緒,在戲剛剛開始就遭到中斷,似乎並不妥當。如果說明不屬於戲,那麼,戲還是在說明之後再開始為宜。

另一個令人欣賞的是舞臺設計,演出場地儘管狹隘,卻以簡單的幾個隔板劃分了許多象徵性的空間,在〈#113晚餐〉結合觀眾動線引導尤其突顯其設計得當,透明的隔板在燈光控制下或者化作牆,掩蓋後臺的演員,或者復歸透明,成為觀看的舞臺,而隨劇情發展,觀眾自然而然的與演員交換所在地,自「一牆之隔」的「客廳」移動至「房內」,「房內」的窄小產生的擠迫感與透過透明隔板看著暴力具象化卻無從介入的效果與劇情談論的霸凌事件緊扣,透過舞臺設計渲染了情緒,非常成功。最後又引導觀眾直接自「房內」連接的後門離開,不必再次穿越舞臺隔板回到前臺,也處理得很漂亮。

白開水劇團這兩次推出的「遊戲劇場」,試圖在純粹的演戲之餘開闢不一樣的樂趣,但即便此次相對進步,遊戲與戲劇之間仍有摩擦,無法完美扣接,而謎題的品質也尚非良好,與其說遊戲增添樂趣,甚至可能感覺遊戲模糊不清,不如老實看戲,如果白開水劇團仍打算繼續發展這條路,仍舊需要仔細思考遊戲與戲劇彼此定位,以及遊戲模式的拿捏。所謂「遊戲劇場」,想來應是「遊戲」作為形容詞修飾主體的「劇場」,畢竟,術業有專攻,解謎遊戲跟劇場表演是兩個不太相同的領域。而事實上,現今也不只有白開水劇團推出類似的遊戲劇作,尚有其他劇團也推出不錯的作品。若確實有第三部的「玩戲空間」,總需推陳出新,倒是期待所謂觀眾主導、遊戲影響劇情發展這一點能夠明顯被呈現,因為這兩部「玩戲空間」的劇情看起來都明確且固定,作為觀者無法感受到有何影響權。

最後還有一點,為何本作名為「八美圖」,是看了兩段戲後仍始終不解的謎。

註釋

1、筆者曾有《玩戲空間》評論一文,詳見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657

《八美圖》

演出|白開水劇團
時間|2015/10/23 20:00(〈收10殘局〉)、2015/10/24 14:00(〈#113晚餐〉)
地點|白開水小「聚」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