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設限的超越《2016好戲開鑼・掌中風雲會》
7月
19
2016
傲氣之珠─幽冥節度使(國藝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23次瀏覽
劉美芳(特約評論人)

襲人溽暑的夏夜,涼扇清風相伴,坐在戲棚下享受鑼鼓搬演,是現代人難能的懷舊趣味。國藝會鼓勵協助劇團製作廟口戲齣,先人戲後偶戲,漸漸積累出了品牌口碑。逢國藝會成立二十周年,暫歇新戲腳步,回首挑揀三齣偶戲,擺落當屆入選團隊在地展演拚台的傳統,跨出限囿,送戲到他鄉,讓耗時費神的新製作主動觸及更多等待被感動的心靈。

「布袋戲製作及發展專案」自2013年啟動,不管是世界派、五洲派還是閣派,皆共赴盛會良性互動。三屆九團獲得補助乍看似乎絕無重複,其實各團捐棄門戶成見,前後場乃至編導皆積極交流,展現年輕工作者的胸襟與企圖。於是首屆入選的「台北木偶劇團」主演黃僑偉負責第三屆「新世界掌中劇團」《風雲再起─幻海星塵》導演任務,後場跨刀支援第二屆入選的「昇平五洲園」《黑金英雄淚》。更為難能的是學界、業界不再涇渭兩分,學者不以田野調查的旁觀者自足,親自下海操刀擔任編劇導演,從基本觀念磨合開始,啟動新製作的無限可能。於是傅建益擔任「真雲林閣掌中劇團」《傲氣之珠─幽冥節度使》編導,劉信成則是《黑金英雄淚》首排導演,為新戲注入迥異故昔的戲文思維與表現手法。

精華再現的三齣戲,映照出當前布袋戲的多元可能。劍俠戲發展至極而有金光戲,八零年代崛起的霹靂布袋戲在此基礎上加入影視電腦特效,創造擬真的畫面效果。《風雲再起—幻海星塵》將影視鏡頭概念運用於舞台現場:落崖時拉開前方屏幕,偶身在演師刻意操持的慢動作中,翻起翩翩衣袂緩緩墜落,營塑淒美的視覺感染;汲取黑光劇手法呈現海底水族們竄游擺動效果,螢光色澤包覆的童稚造型,沖淡武林奸謀鬥狠的血腥氣味;套用內台戲常見的機關變景,造就場上棚外大小雨齊下的有趣畫面。《傲氣之珠─幽冥節度使》跳脫慣見北管後場或流行音樂的制式思維,改採歌仔戲唱念,重拾布袋戲曲唱精神;貌似大膽,其實都在情理之中。布袋戲界一向能敏銳切中時代脈動,不論南管、北管還是外江音樂,皆是演出當下的流行,啟用西洋音樂或流行歌曲也是順勢而為。歌仔戲既是台灣民間戲曲大宗,套用於布袋戲,何曰不能;只是苦了演師,新學乍練,氣口情味不易輕鬆到位。

布袋戲偶受限刻定的人物表情,人物性格、情感層次鋪排難如人戲細膩;且習於由演師主敘事件,佐以技巧場面效果,劇本結構上常失之鬆散。專案劇作雖見變革企圖,理念衝擊中難免還是留下了磨合鑿痕。《傲氣之珠—幽冥節度使》在「劉全進瓜」故事基礎上,加添十殿閻羅轉輪王譏諷官場文化缺乏傲氣的針砭,頗有借戲點題之意。可惜新衍生傲氣自存的概念與原本夫妻情誼的鋪陳,承繼間缺乏必然的邏輯。《黑金英雄淚》乍見好似典型的教育劇場,哀嘆鴉片(黑金)毒害心靈,縱是英雄也沉淪。但主腳沈劍英溺於喪妻傷痛不能自拔,雖是悲劇人物卻難以英雄稱許;最終強調江湖事江湖了,毒品問題依然無解。《風雲再起─幻海星塵》取材經典戲碼段落的延伸,演出段落無有前後承繼,空負滿台鮮麗衣著炫目聲光,依然蹈陷金光戲最被嗤詬內容空乏的痼疾。

專案之設絕非只為劇團拚台,大拜拜般熱鬧過後就束諸高閣船過無遺痕。除卻主辦方引導的匯演,冀盼戲齣能有更多機會在一次次搬演中琢磨精進,甚且成為劇團傳衍的籠底本戲。《傲氣之珠—幽冥節度使》作品與主演雙雙入圍第27屆傳藝金曲獎,《黑金英雄淚》獲選參加「臺北市104年掌中戲觀摩匯演」 ,《風雲再起—幻海星塵》即將走入中壢藝術館挑戰室內劇場。三齣戲都有了漂亮的續航力,內服外用相互激盪,布袋戲或能再起風雲也未可知!

《2016好戲開鑼・掌中風雲會》

演出|真雲林閣掌中劇團、新世界掌中劇團、昇平五洲園
時間|2016/7/9-11 19:00
地點|台北霞海城隍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