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改革的教育學:《沒有看到的看到》 的賦權實踐
3月
21
2023
沒有看到的看到(人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8次瀏覽

文 簡韋樵(專案評論人)

世界——不再是以欺騙性言詞來描述的某物——因而能夠成為一切人們為追求人性化進行改造行動的對象。——弗雷勒(Paulo Freire)【1】


劇場、教育學與社會學的相互連帶

《沒有看到的看到》為「人劇團」策劃的《永續教育暨藝術策展》【2】中的應用戲劇作品。早在2020年至2022年,劇團創辦人蔡旻霓便帶著多位表演藝術工作者進入高中校園啟動「與高中生有約」等教育性藝術計畫(pedagogical art practice),從中與學生們共同覺知教育制度的壓迫性,再發掘生活、生命、生態教育議題,探問社會環境和永續環保的迫切性。其中,劇團不僅是在教室裡開展對話機制與旁觀式的想像,更與柯金源(生態紀錄片導演)合作,將教學場域拉到灘地,試圖讓學生從傾聽敘事、田野踏查與實作演練中獲得深刻的沉浸(浸潤)體驗、感知經驗及身體記憶。

此次的參與式劇場《沒有看到的看到》似乎歸結了劇團這三年所關懷的藝術教育實行與跨界,以接近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之形式盡圍繞於環境危害及教育困境,藉由四位演教員(actor-teacher)、兩位學生代表、專家代表柯金源和劉桂光(北市復興高中校長)與來自各方的觀演者(spect-actors)之互動,共創一種協商式民主的模擬情境。然則,在如此巨大、複雜的「教育」和「環境」脈絡如何銜接大眾的切身經驗,融入操作者創建的「論壇」,進而從觀演關係當中產生信任,並昇華為協作、對話、共構的平等關係?換言之,能否將劇場作為一種公共領域,當下生成直搗問題核心的「痛點」,迫使觀演者表述多種改造社會方案?


現實何以持續透過批判而改造?

驗票進場時,前台人員便以虛構的「永續教育高峰協商會」作為觀眾入戲的引子,每位參與者皆是被邀請且關心環境議題的「委員」,並透過手機Slido線上互動平台,得以即時投票、問答與匿名意見分享。戲的開始,主持人(facilitator)進行兩次民調:「你覺得守護永續價值觀重要嗎?」和「如果因為守護永續價值,而犧牲你個人的利益,您依然願意堅守嗎?」接著演教員以身體語言「預演」2030年後人類將面對各種環境禍害場面:極端氣候、糧食危機、動物威脅等。

柯金源坐在上舞台凝視一切,一陣惆悵後站起身,冷靜沉著並娓娓道來人為因素造就的環境變遷。這一段憂心忡忡的談話,其實是積累三十年的文化行動後,有感而發的誠摯叩問。然而願意參與應用戲劇或教育劇場的受眾,往往並非是主要該斡旋的對象;我們甚至無力於干涉教育改革和環境政策,遑論對接下來的活動問題:「距離2030年的這七年,我們還能做什麼?」、「環境問題造成貧富差距該如何解決?」、「極端氣候引發的災難缺水、缺糧的問題該如何因應?」討論出任何的社會共識,只會流於個人或同溫層幻想與訴諸口號的層次,喚起情緒的波動而無更多省思、深論的空間,便會缺乏更多批判的動能。


沒有看到的看到(人劇團提供)

又如劉桂光語重心長地闡述著國三生自殺(2007年新聞)、自身學生難以專注課堂過程、偏鄉資源匱乏等議題時,即便有演教員在台上以肢體形塑了那些畫面,豐富主講者的講演內容,但在參與式的操作上似乎沒有提供觀演者許多行動或「取代」劇中角色的機會,或是有質疑、解決衝突的可能,只會演變成互動較多的「分享會」。我們依舊難以從結構制度或政治性的層次辯證「生態環境危機背後的資本主義」、「長期教育問題背後的菁英主義」,覺察現象的不正義、不合法、濫權,在洪流當中人們特意選擇忽視與縱容等根本原因,再從在公共領域積累的激情和熱誠,使民眾走出劇場後,願意獻身,採取某種革命現實的行動。


沒有看到的看到(人劇團提供)


成為「同時身為學生的教師」

由於筆者沒有參與每一次教育現場的實體操作,或者深入了解劇團怎麼和學生或參與者建立良好的互動、合作機制,分析與檢視各樣的關係美學,只能從公共場演出、現場的展覽與創作者的談話去窺探整個教育性藝術計畫的脈絡。在表演現場和播映的紀錄片當中,確實能夠看見演教員除了具備專業的身體展現外,亦能在談話和過去活動中,看見策展人蔡旻霓、柯金源及劉桂光擁有巴西批判教育學者弗雷勒(Paulo Freire)強調的「愛、謙卑與信心」,作為教學場域的基礎:愛來自於對學生自身生命之關注;謙卑則是看見自己的不足,建立平等機制,和學生相互學習;而信心則是願意攜手學生挑戰社會議題,彼此互信,以致於在邂逅中開展一段真實、真摯的對話。或許人劇團的透家藝術教育揭示社會的病徵才剛剛起步,要如何再從情感召喚層次邁向非暴力抗爭的實踐(praxis),應是將來的重要課題。


註釋

1、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方永泉、張珍瑋譯:《受壓迫者教育學:五十週年版》(台北:巨流圖書,2020年),頁131。

2、第一屆永續教育暨藝術策展活動,包含教具的展覽、由容淑華帶領的藝術教育工作坊《遇見教育劇場》、《沒有看到的看到》參與式劇場演出、導覽,以及「藝術教育的曖昧」為主題座談會。詳見網址:https://between-tides.webflow.io/#exhibition。

《沒有看到的看到》

演出|人劇團
時間|2023/03/03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中三館2F拱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7月
19
2023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
當眾人於海風中共掀、共摺一塊帆布,遠遠看去也宛如「造浪」。當帆布對摺、平放在地,似乎又慢慢從「浪」轉變成通往未來的「路」。
7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