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改革的教育學:《沒有看到的看到》 的賦權實踐
3月
21
2023
沒有看到的看到(人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3次瀏覽

文 簡韋樵(專案評論人)

世界——不再是以欺騙性言詞來描述的某物——因而能夠成為一切人們為追求人性化進行改造行動的對象。——弗雷勒(Paulo Freire)【1】


劇場、教育學與社會學的相互連帶

《沒有看到的看到》為「人劇團」策劃的《永續教育暨藝術策展》【2】中的應用戲劇作品。早在2020年至2022年,劇團創辦人蔡旻霓便帶著多位表演藝術工作者進入高中校園啟動「與高中生有約」等教育性藝術計畫(pedagogical art practice),從中與學生們共同覺知教育制度的壓迫性,再發掘生活、生命、生態教育議題,探問社會環境和永續環保的迫切性。其中,劇團不僅是在教室裡開展對話機制與旁觀式的想像,更與柯金源(生態紀錄片導演)合作,將教學場域拉到灘地,試圖讓學生從傾聽敘事、田野踏查與實作演練中獲得深刻的沉浸(浸潤)體驗、感知經驗及身體記憶。

此次的參與式劇場《沒有看到的看到》似乎歸結了劇團這三年所關懷的藝術教育實行與跨界,以接近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之形式盡圍繞於環境危害及教育困境,藉由四位演教員(actor-teacher)、兩位學生代表、專家代表柯金源和劉桂光(北市復興高中校長)與來自各方的觀演者(spect-actors)之互動,共創一種協商式民主的模擬情境。然則,在如此巨大、複雜的「教育」和「環境」脈絡如何銜接大眾的切身經驗,融入操作者創建的「論壇」,進而從觀演關係當中產生信任,並昇華為協作、對話、共構的平等關係?換言之,能否將劇場作為一種公共領域,當下生成直搗問題核心的「痛點」,迫使觀演者表述多種改造社會方案?


現實何以持續透過批判而改造?

驗票進場時,前台人員便以虛構的「永續教育高峰協商會」作為觀眾入戲的引子,每位參與者皆是被邀請且關心環境議題的「委員」,並透過手機Slido線上互動平台,得以即時投票、問答與匿名意見分享。戲的開始,主持人(facilitator)進行兩次民調:「你覺得守護永續價值觀重要嗎?」和「如果因為守護永續價值,而犧牲你個人的利益,您依然願意堅守嗎?」接著演教員以身體語言「預演」2030年後人類將面對各種環境禍害場面:極端氣候、糧食危機、動物威脅等。

柯金源坐在上舞台凝視一切,一陣惆悵後站起身,冷靜沉著並娓娓道來人為因素造就的環境變遷。這一段憂心忡忡的談話,其實是積累三十年的文化行動後,有感而發的誠摯叩問。然而願意參與應用戲劇或教育劇場的受眾,往往並非是主要該斡旋的對象;我們甚至無力於干涉教育改革和環境政策,遑論對接下來的活動問題:「距離2030年的這七年,我們還能做什麼?」、「環境問題造成貧富差距該如何解決?」、「極端氣候引發的災難缺水、缺糧的問題該如何因應?」討論出任何的社會共識,只會流於個人或同溫層幻想與訴諸口號的層次,喚起情緒的波動而無更多省思、深論的空間,便會缺乏更多批判的動能。


沒有看到的看到(人劇團提供)

又如劉桂光語重心長地闡述著國三生自殺(2007年新聞)、自身學生難以專注課堂過程、偏鄉資源匱乏等議題時,即便有演教員在台上以肢體形塑了那些畫面,豐富主講者的講演內容,但在參與式的操作上似乎沒有提供觀演者許多行動或「取代」劇中角色的機會,或是有質疑、解決衝突的可能,只會演變成互動較多的「分享會」。我們依舊難以從結構制度或政治性的層次辯證「生態環境危機背後的資本主義」、「長期教育問題背後的菁英主義」,覺察現象的不正義、不合法、濫權,在洪流當中人們特意選擇忽視與縱容等根本原因,再從在公共領域積累的激情和熱誠,使民眾走出劇場後,願意獻身,採取某種革命現實的行動。


沒有看到的看到(人劇團提供)


成為「同時身為學生的教師」

由於筆者沒有參與每一次教育現場的實體操作,或者深入了解劇團怎麼和學生或參與者建立良好的互動、合作機制,分析與檢視各樣的關係美學,只能從公共場演出、現場的展覽與創作者的談話去窺探整個教育性藝術計畫的脈絡。在表演現場和播映的紀錄片當中,確實能夠看見演教員除了具備專業的身體展現外,亦能在談話和過去活動中,看見策展人蔡旻霓、柯金源及劉桂光擁有巴西批判教育學者弗雷勒(Paulo Freire)強調的「愛、謙卑與信心」,作為教學場域的基礎:愛來自於對學生自身生命之關注;謙卑則是看見自己的不足,建立平等機制,和學生相互學習;而信心則是願意攜手學生挑戰社會議題,彼此互信,以致於在邂逅中開展一段真實、真摯的對話。或許人劇團的透家藝術教育揭示社會的病徵才剛剛起步,要如何再從情感召喚層次邁向非暴力抗爭的實踐(praxis),應是將來的重要課題。


註釋

1、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方永泉、張珍瑋譯:《受壓迫者教育學:五十週年版》(台北:巨流圖書,2020年),頁131。

2、第一屆永續教育暨藝術策展活動,包含教具的展覽、由容淑華帶領的藝術教育工作坊《遇見教育劇場》、《沒有看到的看到》參與式劇場演出、導覽,以及「藝術教育的曖昧」為主題座談會。詳見網址:https://between-tides.webflow.io/#exhibition。

《沒有看到的看到》

演出|人劇團
時間|2023/03/03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中三館2F拱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同時,也得留意模式化,地方意識作品似乎有採取同一套路演出的情況,雖能遙呼鄉土情懷、既討喜又熱鬧,卻不免好奇:還能有什麼樣的演出方式呢?
5月
24
2023
在本屆的三個作品中,看到內斂、看到驚喜、也看到更多值得修正的空間,那些嘗試為新人們打開的視野,也打開了當代觀眾的期待。
5月
24
2023
行為藝術家演出時,將自身設限在舞台上,就像是從事件現場被流放於劇場的自囚者,透過對自我的撻伐、個體的被凝視,勾勒出對社會議題的情境觀點,並生產出身體奇觀化的想像,如果說劇場是一個完善與美觀的藝術殿堂,我想行為創作者們,正是想讓載滿奇裝異服、肢體畸形者的瘋人船,重新返航停泊的人。
5月
05
2023
當舞作已經被影像化的同時,什麼是仍舊可見什麼又消失不見⋯⋯行經至此我們討論的對象還會是舞蹈本身嗎?
4月
17
2023
就觀看方式而言,令筆者感到有趣的便是,表演者必須因應固有場域的限制,規劃表演動線及思量每一場的走位及轉場⋯⋯
4月
17
2023
《巴黎舞會》不再如以往的虛擬實境節目般,穿戴裝備的體驗者總是較為孤立自我且自外於他人的情況,是一個將現場表演與最先進科技結合的節目。
3月
28
2023
林智偉表示:「戲曲學院是臺灣唯一傳授專業馬戲的學校,也是FOCA多數團員們的母校,我也希望能讓學生們在第一線感受到國際性藝術節的實體運作與流程。」FOCA的行動在那些長久看到了問題卻沒有人提出改變的事件上,確切的開創亮眼成績。
3月
27
2023
以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作為FOCASA的場地,一方面有助於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專心經營所屬的規劃空間,發展為長期的推廣活動。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捨棄城市街頭的公共空間,另行單獨劃立的馬戲園區,固然方便規範入場觀眾付費參與,卻也很明確的將這個空間定位為節慶娛樂的空間,難以擾動既有城市空間屬性,也讓在此演出的馬戲表演失卻了街頭馬戲翻轉城市空間屬性更大的潛能。(就這一點而言,其與也含括許多馬戲與雜技表演的臺南街頭藝術節恰成對比)
3月
27
2023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定點舞台都想成一個小圓球,它們通通被擺在一塊大草原上,小圓球到小圓球之間肯定是有間隙的,不過在 FOCASA園區裡,聲響雖然隱形,卻很完美地扮演了小圓球的延伸體,像是從圓球的核心吹出泡泡,而每個泡泡的泡泡壁,恰如其份地輕碰在一起:不至於漲破,亦沒有分離。
3月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