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與人間的距離《湯瑪斯・漢普森 & NSO》
11月
17
2017
湯瑪斯・漢普森(羅苑韶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0次瀏覽

演出: 湯瑪斯・漢普森(Thomas Hampson)、黃佳俊、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 2017/11/10 19:30

地點: 國家音樂廳

文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豐富的歌唱性,讓馬勒的音樂得以穿越時空,持續在21世紀發揮影響力,不僅成為全世界各大交響樂團音樂會的熱門曲目,也琳瑯滿目的出現於20世紀的唱片市場,是指揮家及聲樂家的兵家必爭之地、是音樂系的學生必定鑽研的樂譜教材、也是音樂學家紛紛閉門苦讀的葵花寶典,更是古典樂迷趨之若鶩的必備良伴。

以上所述更說明了湯瑪斯・漢普森何以獲得「歌之大使」的稱號,在約莫四分之一的歲月中,他不但演唱馬勒,也鑽研並重新編定了《少年的魔法號角》的鋼琴版本的樂譜,更追本溯源的演繹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也與古樂指揮家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 1929-2016)合作灌錄專輯,如蒙特威爾第的《晚禱》、莫札特的歌劇《費加洛婚禮》及《唐喬望尼》等等,還有數不清的歌劇作品,同時更致力於演唱美國作曲家的作品,如佛斯特與巴伯等等的歌曲,對於音樂的廣泛涉獵及對藝術的完美追求,早已成為聲樂家們的典範。

所以此次漢普森首度來台演出,與新加坡指揮新秀黃佳俊及國家交響樂團共同合作,更是眾人引頸期盼的樂壇盛事。果然名不虛傳,音樂會下半場一開始的〈聖安東尼向魚傳教〉,猶如一位飽經世故的說書人,活靈活現的向人們述說那來自中世紀的傳說,在生動有趣的三拍子裡,表現歌曲活潑風趣「假象」,與木管樂器群中黑色幽默的回應,著實充滿揶揄反諷意味。〈人間生活〉中,由一對母子的重覆性對話,沒有呼天搶地的激憤,反而是理性的述說,更表現出馬勒音樂深刻情感表現。〈天堂生活〉中,除了以紮實的演唱功力展現倏忽其變的情緒轉折,內斂深沉且層次豐富,更善用歌謠的特質,隱喻出現實生活的三聲無奈;在〈原光〉中,更藉由溫暖圓潤的歌聲,似乎天堂早已浮現眼前。

漢普森對於音樂的深刻詮釋的確入木三分,將馬勒音樂的歌唱性發揮到淋漓盡致。但可惜的是樂團聲響很多地方蓋過歌聲,有些音色較為細膩或情緒較為黯淡的樂段,或是一些音域較低的音符,歌聲有點傳不到較後面的座位 (筆者坐在2樓16排左側靠出口)。

當然,指揮家如何詮釋音樂是很主觀的事,所呈現出的結果代表音樂家的品味,以及與其他音樂家的合作默契,還有個人音樂演奏技術。不過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展現音樂的張力及戲劇性,是想要塑造的像史塔溫斯基般的石破天驚,或是想表現後期浪漫的濃烈情感等等皆無妨。但,千萬不可失去馬勒音樂的歌唱性,就算是交響樂也是如此。就宏觀來看,《第一號交響曲》就像是一首純器樂的藝術歌曲,馬勒引用了他的藝術歌曲的素材,在樂曲中不斷發展。至於第二樂章的蘭德勒舞曲,通常會與馬勒稍早所寫的藝術歌曲〈韓斯與葛瑞特〉(Hans und Grete) 聯想在一起,誠如馬勒所指示「強而有力的移動」(Kräftig bewegt),的確必須要精神抖擻的歌舞狂歡,但應該不用詮釋的如此的劍拔弩張吧?

客席指揮黃佳俊與國家交響樂團的默契恐怕還需再花時間建立,再加上他是初次在國家音樂廳演出,對於場地音響效果不熟悉,加上這首樂曲本來就不易表現,導致出現團員與他的拍點不一致,聲響上有些凌亂,甚至影響到音準。尤其《第一號交響曲》第一樂章,一開始在低音提琴所延續的長音A,不斷出現的四度音程下行的音型,是聲音的「照妖鏡」,不論是音色的統一與否或音準上的細微誤差,在完全音程上皆很難掩人耳目。這些四度下行的音型雖由不同樂器銜接演奏,聽覺上必定要能一體成形、無縫接軌。之後進入第一主題,是由大提琴所引導的〈今早走過田野〉旋律,之後的每個聲部陸續進場,拍點不夠明確,所以樂句很難清晰,導致交錯的旋律線條有些模糊,缺乏層次感。此外,音樂的張力及樂句綿延性的營造,是馬勒所有作品的基本要求,所以力度的變化應還有更細膩斟酌的空間,否則,整首樂曲在聽覺上容易變成四分五裂。

此外,節目冊的解說相當專業,由音樂學家羅基敏教授執筆,可見主辦單位的用心。羅教授將音樂的每一個元素分門別類、脈絡分明、深入淺出的講述,實為音樂學界的典範,更呼應了馬勒音樂深刻的文學思維及哲學意涵。

馬勒的音樂是用歌唱性,呈現天人合一的自然情感,也用黑色幽默與放蕩不羈的對比,表現生命的豐富味況。衷心期盼在《第一號交響曲》與《少年魔法號角》中,看到更多馬勒在即將邁入而立之年的心靈獨白,能夠透過音與詩的緊密關係,在人聲與器樂之間,找到天上與人間更多的交集與融合。

《湯瑪斯・漢普森 & NSO》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晚漢普森的演唱應不在理想的狀況內,不知是感冒或是身體微恙,當晚漢普森每演唱完一曲便要轉身喝水、擤鼻涕甚至咳嗽,但在樂曲開始時仍盡全力的演唱,其敬業精神無疑讓人敬佩。(武文堯)
11月
20
2017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