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與傳承《湯瑪斯・漢普森 & NSO》
11月
20
2017
湯瑪斯・漢普森(羅苑韶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0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享譽國際的美國男中音湯瑪斯.漢普森(Thomas Hampson),不論在歌劇、藝術歌曲(lied)等方面均有高度的藝術成就,多年來演唱、教學的經驗,使得漢普森的演出備受好評,尤其他所演唱的馬勒(G.Mahler)《少年的魔法號角》(以下簡稱魔號)(Des Knaben Wunderhorn),已是典範級的代表,並有多種版本的錄音(影)紀錄。當台灣樂壇得知今年(2017)十一月初漢普森即將首度訪台,與馬勒大賽冠軍指揮黃佳俊(Kahchun Wong),偕同國家交響樂團(NSO)一同演唱馬勒的此首作品時,無疑激起了不小的轟動。筆者也在殷殷期盼中,終於得以在國家音樂廳的舞台上,親眼見到漢普森的演唱丰采。

當晚在台北的演出,雖只演唱了《魔號》中的七首選曲,卻仍值得筆者加以討論。平心而論,當晚漢普森的演唱應不在理想的狀況內,不知是感冒或是身體微恙,當晚漢普森每演唱完一曲便要轉身喝水、擤鼻涕甚至咳嗽,但在樂曲開始時仍盡全力的演唱,其敬業精神無疑讓人敬佩。在身體微恙的基礎上,便很難討論漢普森演唱的細節了,像是沙啞的高音,微弱的低音,聽得出來很是吃力。尤其唱到最後,耐力也出現了考驗,〈天堂的生活〉(Das himmlische Leben)一曲開頭的一段大二度、附點旋律,在音色上顯得笨重,更遑論之後的三首安可曲,真可謂拚了老命的演唱。

縱使在台北的演出狀況不佳,筆者卻還是能從其演唱中歸納出一些看法:其一為對於歌曲意境、歌詞的精確掌握。已在世界各地演唱過此套作品的漢普森,對於此作品早已有了通透的理解,在〈聖安東尼向魚傳道〉(Des Antonius von Padua Fischpredigt)一曲中所具現出靈活、機動的特質,在〈萊茵傳說〉(Rheinlegendchen)一曲中演唱出有些趣味卻優美的旋律線條,以及在靜謐優美的〈原光〉(Urlicht)中所表現的超凡脫俗般的境地,每一首曲子間的情緒轉換是相當引人入勝的。筆者相信這次表現不佳是因為感冒所致,因此聽者們也不應有太過嚴苛的要求,光就前文所述漢普森對樂曲的掌握,以其對於音樂的靈敏反應,仍是相當精彩的。在這大師逐漸凋零、淡出舞台的年代,筆者不禁有些擔憂,畢竟漢普森已有些年紀,或許多少也影響了大師的演唱。

作為馬勒藝術歌曲的演唱典範,這次與漢普森合作的青年指揮黃佳俊,或許可視為典範之外的另一種幼苗與傳承。甫於2016年獲得馬樂指揮大賽首獎,黃佳俊的指揮生涯正處發展階段,筆者在欣賞了上半場他指揮NSO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時,便感到十分驚艷,這樣一位個人特色極為強烈、將音樂處理的很深而不淪於表面的指揮,是現今年輕一代華人指揮很難得看到的。黃佳俊沉穩內斂的風格,表現在他所選擇的速度上,基本上是不會太快的。整首有些龐雜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卻在黃佳俊清楚的思路下理得分明,第一樂章在穩重的格局中開展,整首樂曲始終是紮實、分量厚重的。黃佳俊潛力非凡,相當注重音樂中的細節。誠如筆者所言,黃佳俊所詮釋的方向基本上都是老實厚重的,不過卻會產生了有些不流動、停滯的問題,樂句間的銜接常常打斷而無法顯得行雲流水,像是第二樂章兩大段落間的銜接便顯得有些生硬。筆者認為黃佳俊所展現的才華與能力已是相當優異,如何在細節與整體流動間取得平衡,或使是需要時間慢慢累積的。

下半場與漢普森搭配的《魔號》,黃佳俊敏捷的反應使樂團除了讓獨唱家有著自由發揮空間外,也成功的讓樂團有精彩的表現空間。善於在細節上說故事,這是黃佳俊給筆者的印象。最後必須一提的則是NSO國家交響樂團的演奏。對於這種短時間的商演,本就考驗著指揮與樂團的反映、默契,黃佳俊與樂團如能有更多合作的時間,相信成果會更令人滿意。在馬勒第一號交響曲中,明顯感受出排練不足的問題。樂團間缺少了統一感,第一樂章導奏樂段木管就已產生了嚴重的音準問題,小提琴的泛音也有失誤,產生了太靠近琴橋的雜音。筆者整首樂曲聽下來,認為樂團有種各說各話的感覺,各個聲部間並沒有對話,而顯得零散生硬。樂手細部的音準問題,筆者則不願多談,畢竟國內上演馬勒第一號交響曲時,本來就很難聽見無失誤的法國號演奏。

《湯瑪斯・漢普森 & NSO》

演出|漢普森、黃佳俊、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17/11/10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客席指揮黃佳俊與國家交響樂團的默契恐怕還需再花時間建立,再加上他是初次在國家音樂廳演出,對於場地音響效果不熟悉,加上這首樂曲本來就不易表現,導致出現團員與他的拍點不一致,聲響上有些凌亂,甚至影響到音準。(劉馬利)
11月
17
2017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