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錯亂,服從文本的《威尼斯商人》
4月
25
2014
威尼斯商人(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7次瀏覽
賴思伃(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紀念,世界各地的劇場掀起了一陣熱潮,以自己的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劇作家。高雄春天藝術節邀請皇家蘇格蘭藝術學院(Royal Conservatoire of Scotland)搬演的《威尼斯商人》一劇,在莎翁的作品中相當具有爭議性,一來是為了安東尼奧(Antonio)若隱若現的同志情誼,二來是為了夏洛克(Shylock)身為猶太人的處境,這是當代導演在解讀文本時,無法逃避,也必須處理的重大議題。

我們先來看這是怎樣的演出,所有角色換上筆挺的西裝,在快速移動的走位中,搭上令人炫目的舞台燈光以及電子音效,彷彿置身夜店,表現出現代生活的快速、刺激。角色們宛若現代的金融大亨、單身貴族,飲酒作樂的同時不忘關心彼此事業的成敗。導演以極簡的舞台,幾張椅子、幾塊布就能恣意轉換場景,演員與空間的轉換和流動渾然天成,然而更多的是演員像是做錯事情似的在場上罰站。到了下半場以後,導演又好像失憶似的讓角色掏出一封又一封的信件,忘了這個世界已經有手機和網路,整體來說,這是一齣穿著現代服裝,求愛方法卻毫無進步的一次重演。

回到第一段所提出的問題,事實上,我並不認為導演有處理這兩件議題。關於安東尼奧的性向從來不是一個問題,他如此自然的愛著巴薩尼奧(Bassanio)並且心甘情願的以自己的性命做保,到最後的拱手讓人誠心祝福,一切都發生的如此自然彷彿他本應該如此;而夏洛克(Shylock),這個在種族、宗教方面充滿爭議性的角色,反而因為演員的詮釋而不顯面目可憎,甚至讓人覺得他站得住腳。審判一場完全無法說服我:為什麼他非得改信基督教?都什麼時代了!導演在文本上毫無掙扎的服從了莎翁,我又想問:對當代的導演來說,有這樣一個莎士比亞,到底是一種祝福,還是一種詛咒?

當然,有太多關於莎士比亞在文本賦予安東尼奧角色的曖昧、以及此劇中每個角色皆非完美、還有以過度美化基督教的反諷手法……等等的諸多論述,我無法一一寫出,但我還是想問:如今,我們還要這樣解讀莎士比亞嗎?由皇家蘇格蘭藝術學院解讀莎士比亞這件事情,本身就有其權威性,到臺灣這個非歐美語系的地方搬演時,隱隱的產生了一種「大哥說的是對的!」的錯覺感,然而縱觀全劇,這樣長達165分鐘的演出,我不禁要問道:所謂的「莎翁精神」在哪?其與當代社會的脈絡的相關性就只是幾套西裝?以上的問題,對於高雄春天藝術節透過邀演方式間接促進了兩國戲劇學子的互動交流的一片美意,未免過於苛刻,但對於這次的演出,我只能說:有朋自遠方來,誠意十足。

演出結束後的戲後座談,一名觀眾提到:「你們的學校體制為何?是怎樣訓練學生的?為什麼臺灣的大二學生做不出這樣的戲?」試問閣下看過幾齣大二學生做的戲?臺灣沒有莎士比亞,也沒有必要重現別人的莎士比亞。另外,既然高雄春天藝術節願意開放舞台給學生,更應該注重與當地戲劇學系的交流,期待明年會看到南部戲劇系所也能站上由高雄主導的國際舞台。

《威尼斯商人》

演出|皇家蘇格蘭藝術學院
時間|2014/04/20 14:30
地點|高雄市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