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生命對談《演員實驗教室》
5月
24
2018
演員實驗教室(蘭陵劇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5次瀏覽
何曉夢(中國文化大學科技藝術碩士班)

在觀看此次蘭陵40週年重演的《演員實驗教室》之前恰好聆聽了「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的幾場講座,可以說蘭陵劇坊幾乎和台灣小劇場一同誕生。1978年夏天,金士傑從周瑜手上接下「耕莘實驗劇團」,後更名為「蘭陵劇坊」,是台灣第一個實驗劇場。蘭陵之於台灣小劇場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它只是開山始祖而已,而且其作品「《包袱》和《荷珠新配》所開創的兩個創作路線深入了台灣劇談的根土」[1],(這兩個創作路線引黃瓊華所述:1、從傳統平劇中尋找新的舞台面貌;2、是全新的身體動作代替語言的實驗。)[2]因此可以說蘭陵直接或間接地孕育了台灣許多劇團誕生,在蘭陵之後各種實驗劇團如雨後春筍般生發成長。而《演員實驗教室》這部劇更是顯明地涵蓋了蘭陵初期的創作特色,如強調自發和創作的熱忱、即興和集體創作;古今中外的生活經驗、舞台語言都是創作的靈感素材;自我認識、信任感培養以及團體的形成等等。故「蘭陵40」選擇《演員實驗教室》再次登台,像是與歷史的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談,勾勒出台灣小劇場伊始原初的樣貌。

從作品本身看去,開場即是蘭陵人們背光的剪影,他們走上前來,燈光亮起,面容逐漸清晰,彷彿是從老照片裡走出來的人。隨之以帶領、肢體接觸及背後倒開啟信任練習,帶我們回到昔日的訓練場地。緊接著由金士傑的開場白奠定了回憶與談話的基調。十四名演員,每個人演繹著他們與劇場與表演有關的生命故事,探尋著他們記憶深處、靈魂深處的自我與成長,捕捉他們真摯動人的情感與愛,直面生命中的現實悲痛。有分享自己出糗但不失可愛的童年趣事,也有因性格上的內向如何去克服和面對自己找到自己的心酸往事,還有那些與親人朋友之間或遺憾或悲傷或美好的情感故事。這些五花八門、又五味雜陳、一應俱全的生命片段都是在關注個體如何在社會的大環境下主動進行自我的建構,亦可說是演員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一次深刻的對談。

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時聽到身邊的座位中傳來擤鼻涕的聲音,也不時有人拿紙巾擦拭眼淚。演出散場後,觀眾們也不少眼紅著走出劇院。究竟是什麼一下子使他們的感動傾瀉了出來呢,大概就是人類永恆流淌的生命情感吧,對孤立的個體施以現實關照。《演員實驗教室》所採用的方式是截取不同演員真實的生活橫斷面,只將這些生活中的一磚半瓦做細緻入微的表現,不追求面積的廣,只探求點的深,而剩下的未浮出水面的冰山留給觀者去想像填充,觀者只需捕捉到故事中與自身情感體驗有關聯的那個共鳴點即可,所謂的三分呈現,七分遐思。況且十四個演員,十四個故事,總有一個故事能打動,總有一個情感點能觸發。台上的演員們像是一個分享者,台下的觀眾像是他們的傾聽者,在情感共鳴中觀者實現了與演員的交流、談心。

無論對觀眾、蘭陵的演員、還是台灣小劇場,《演員實驗教室》都像是彼此或自身的一次對談,談話間不僅勾勒出台灣小劇場伊始原初的樣貌,從而連結歷史、思考當下、展望未來;也召喚出演員和觀眾集體的情感與記憶,從而探索和確立自我、自我與他者、自我與社會。拋開這部劇作的簡單甚至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來看,也能看到其中這種建立在真誠之上對於交流和對話的渴望同樣是觀眾、演員、劇場所需要的。2018年的「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其現實意義與蘭陵劇坊初期時對台灣現代劇場的啟示已不可同日而語了,但它的此次重演所生發和架構起的對談似乎給出了某些新的提點和思考。

註釋

1、鍾明德(1999)《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市:揚智文化,頁65。

2、鍾明德(1999)《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市:揚智文化,頁45。

《演員實驗教室》

演出|蘭陵劇坊
時間|2018/05/0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充滿問號的疑問句也比劃上句點的陳述句更能經受時間的考驗,演員們事隔多年再次親手揭開結痂的傷疤,用自己的傷痛與癒合展現不逃避生命的勇氣,這也成為蘭陵40版的《演員實驗教室》最迷人的地方。(車曉宇)
5月
30
2018
可感受到已非劇場人的幾位表演者的節奏拖沓,然而若每個人都可以是表演者、都是自己生命的演員,當能直面上千名觀眾、面對迎接在這一刻只為自己亮的光,即已憑己成就了自身的舞台。(黃馨儀)
5月
09
2018
在這齣只能在1983年完整存在的作品前,所有的親近其實都飽含危險;而所有過於單薄的批判背後,也都將反向指出因自我認知、歷史定位模糊,所產生的進步焦慮。(張敦智)
5月
08
2018
 
除去了演員用以武裝自己的虛偽面具,卸下了在試煉場上磨鍊出千錘百鍊的柔軟肢體,放下了在劇場裡、生命裡那些所謂的豐功偉業,台上的人卸下了「演員」的包袱,真誠地和觀眾面對面地訴說心事。(羅揚)
5月
08
2018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