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但仍要說,兩人絕對可以撐得起《這一夜》的語言與表演含量,包括人物造型與心理刻畫,都更接近相聲表演家質性。新造的舞台與服裝造型,也更勝當年首演。舞台上邀請部分觀眾上台充當餐廳賓客,即席互動也增加了場面趣味。這一場語言的表演,魅力充滿,唯一空缺的,是偶而想起,從民國七十八年迄今,這三十餘年的光陰,我們缺了什麼嗎?如果是2020年的這一夜,有新的「政治與藝術如此接近」嗎?(紀慧玲)
9月
17
2020
充滿問號的疑問句也比劃上句點的陳述句更能經受時間的考驗,演員們事隔多年再次親手揭開結痂的傷疤,用自己的傷痛與癒合展現不逃避生命的勇氣,這也成為蘭陵40版的《演員實驗教室》最迷人的地方。(車曉宇)
5月
30
2018
可感受到已非劇場人的幾位表演者的節奏拖沓,然而若每個人都可以是表演者、都是自己生命的演員,當能直面上千名觀眾、面對迎接在這一刻只為自己亮的光,即已憑己成就了自身的舞台。(黃馨儀)
5月
09
2018
在這齣只能在1983年完整存在的作品前,所有的親近其實都飽含危險;而所有過於單薄的批判背後,也都將反向指出因自我認知、歷史定位模糊,所產生的進步焦慮。(張敦智)
5月
08
2018
 
除去了演員用以武裝自己的虛偽面具,卸下了在試煉場上磨鍊出千錘百鍊的柔軟肢體,放下了在劇場裡、生命裡那些所謂的豐功偉業,台上的人卸下了「演員」的包袱,真誠地和觀眾面對面地訴說心事。(羅揚)
5月
08
2018
《步步驚笑》整體風格基本依循著《The 39 steps》百老匯版本,而劇本的情節架構卻大抵依據電影版的敘事模式,導致劇本延續著電影的缺點,即敘事性薄弱,情節結構鬆散,且沒有必然的連貫性。(陳志豪)
10月
24
2013
這場製作成功地營造了「新」世代的「舊」問題,在他們的演繹裡可以看出對於劇本內涵的掌握。但,或許《明天我們空中再見》存在著一個如何模擬都無法跨越的鴻溝,就是「年齡」所給予的「生命體驗」。(平旭鈞)
2月
25
2013
「台化」後的阿爾比劇本讓表演更貼近台灣觀眾,方法演技搭上風格化的燈光舞台,荒誕意象更為具體有力。一景二用的場景設計,讓「家」與「動物園」彼此呼應,象徵人與動物之間界線模糊的狀態。(鄭芳婷)
1月
08
2013
以完全的感知去揣摩完全的無感知,對於一個演員而言,毋寧說是最大的挑戰了吧,正如是以動/凍去詮釋不動/不凍,到底是應該借由內而外的暗示(體驗),還是借由外而內的控制(技巧),又如何使其為人確信,或者說不定更重要的一點是,使自身(演員自我)確信他正在死亡。(楊純華)
10月
09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