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問聲音中的「怪美」——《魔法之歌》的人聲魔法
7月
30
2024
魔法之歌(台中室內合唱團提供/攝影林大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7次瀏覽

文 陳昱如(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在這次的演出中,讓我認知到「現代音樂」不是讓人聞之卻步、曲高和寡的,而是真正貼近真實的誠懇表達。

沒有扭捏造作的矯情效果,或是討喜安心的和弦,也沒有刻意要符合怎麼樣華麗的視覺審美,歌者身著白衣,整個舞台簡簡單單的,曲間,只有台中室內合唱團(以下稱「中室內」)的藝術總監楊宜真進行導聆,其他時間就交由新加坡客席指揮譚秀英(Jennifer Tham)來操持音樂,的確有別一般人的舒適圈。把以往觀眾喜愛的繁瑣花俏音樂演唱會化繁為簡,只讓人欣賞最純粹的音樂饗宴。


魔法之歌(台中室內合唱團提供/攝影林大強)

會選擇現代音樂的中室內十分有勇氣,在歌曲的難度上與票房的表現上都是,合唱圈的觀眾常接觸到的無非是一些古典經典、流行通俗、宗教歌曲,這樣的現代曲目音樂會,楊宜真藝術總監謝幕時說到:「這是我接管中室內之後,最難推票的一次!」

在曲次上,講述的是人的愛與給予,以及大地萬物的自然聲響,以無伴奏純人聲的方式演繹了十首不同曲風的作品。這次的演出中,聽感體驗上倒是十分新奇的。以往常見的和聲感與和諧順耳的樂音被重新解構與定義後,作曲家將它們與具體的形象做出連結,為當代的合唱開拓了另一種呈現方式,像是由摩頓.勞里森(Morten Lauridsen)作曲的〈牧歌〉在這次的演出中,印象化的火焰在眾人聲線的撞擊下,時而采烈時而消泯,就像看得見的音樂,不需要透過眼睛,而是透過聲波直接將畫面呈現腦海。

在各種不知名的音程組合下,耳朵有許多奇妙的感受,像是浪花般的能量聲波、昆蟲振翅作動、怪奇的耳語,主題歌曲〈魔法之歌〉作曲家薛佛(R. Murray Schafer)所主張的「聲景」(soundscape),讓人彷彿可以透過耳朵看見色彩與幾何。在習慣邊界上尋找新的領域,探索新的人聲可能,並且不追求完美無缺的聲音,而是最真實的探問聲音中的「怪美」。呈現人聲的無限性與生命力,以及生命中的給予和獲得。


魔法之歌(台中室內合唱團提供/攝影林大強)

除了這次選曲的特殊性,中室內以不同聲部混站方式呈現音樂,強調歌手的獨立性,又在這樣的情況下演繹現代音樂,要求極高的和聲織度展現,需要歌手自身很堅強的演唱實力。聽得出來非職業團的中室內使出了渾身解數,將自身的表現提升到他們的最佳狀態。在與客席指揮譚秀英的合作下,徜徉出一種對於現代人聲的可玩性、對於無限可能的期許與仰望。

現代人聲音樂開展的創意與人的距離並不遙遠,並不像是要刻意背離規矩做出的叛逆,反而是直達人心的驚豔與溫暖;或許沒有你所期待的神聖莊嚴洗滌心靈,也可能不是你所想像的歡唱KTV,但在這個午後,卻是一群人用最純粹的人聲,試圖施下一種看見音樂的魔法。在這個慣於循規蹈矩的時代,嘗試種下一個奇怪但迷人的魔法種子,並悄悄等待它未來的茁壯。

《魔法之歌》

演出|台中室內合唱團
時間|2024/07/07 14:30
地點|台北生技園區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