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離、投入皆相宜《我是死胖子》
8月
13
2014
我是死胖子(阿伯樂戲工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4次瀏覽
王威智(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比較文學暨亞洲研究博士候選人)

輕歌舞基調的演出搭配環境舒適的咖啡廳空間,由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畢業系友創團製作的《我是死胖子》,營造了能讓觀眾放鬆歡笑與體會劇場美好的地方,是以編導方面雖略顯青澀,仍成功演出了自己的「圓夢計畫」。

《我是死胖子》的故事十分簡單,咖啡廳的店員們接到未曾謀面的老闆來電,被要求執行所謂的「圓夢計畫」。隨後,一位胖子出現,請求店員完成他的夢想,希望在筆友生日的當天,包下咖啡廳為筆友慶生。只不過在店員們追問下,胖子透露了希望與對方交往的心情,以及礙於身材而不敢行動的膽怯。最後,經店員載歌載舞鼓勵後,胖子找到自信,離開了咖啡店。

本劇為成長故事,自編文本的語言稍嫌率性。「圓夢計畫」一詞作為全劇主題太顯沉重,搭配一開始不在場,以敘述呈現的神秘咖啡店老闆,讓人一度以為本劇想走反烏托邦的政治寓言,描寫一個專門下美好指令的老大哥。結果當然不是。而用香蕉蛋糕的香蕉需要打成泥的食譜做法來比喻內涵大於外表則流於牽強,看不出使用此譬喻的必要性,除非香蕉要放在臺灣政治時事的外在脈絡來理解。諸如此類,語言的指涉性在本劇有點失控。不過空間的「疏離」操作與敘事與演出手法的「重覆」,兩者彌補了文本的小缺點。

《我是死胖子》最有趣的地方在於空間的運用與轉換。觀眾一推開咖啡店的門,理所當然地由服務生帶位,用節目簡介兼菜單來點餐、而後喝咖啡、吃鬆餅,邊跟服務生玩猜謎。接著戲開演,觀眾發現服務生原來是演員。而在約一小時的演出裡,演員幫助扮演顧客的角色解決人生煩惱,圓其夢想。

形式上來說,這般空間處理是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 「疏離效果」的逆向操作。一般而言,劇場中的疏離效果乃由演員跳脫出戲劇幻覺的框架,引導觀眾走向道德制高點來思考劇中提出的難題。而在《我是死胖子》裡,觀眾則先被置於一個反幻覺的咖啡廳空間中,再由遊走於服務生和角色的演員,將此非戲劇空間直接轉化成演出場域。雙重身份的並置,空間的複合運用,加上演員的歌舞插入,允許觀眾吃喝與拍照等手法,和情節感同身受的戲劇幻覺自然很難完全建立。然而,此表演性的偏向,將觀眾拉離戲劇幻覺手法,卻更能讓觀者好好地體會文本敘事想談論的事情:關於愛、關於自信、關於夢想。

《我是死胖子》的敘事有很多「重覆」手法。胖子是第二位在劇中執行圓夢計畫的角色,第一位則由現場觀眾簡單地唱了首歌,獻給已逝的苦戀。胖子進到店裡後,反覆地問服務生們,是否在心中暗自嘲弄他的肥胖。店員們則是在聽取胖子的人生煩惱後,一次次替他模擬與筆友見面的情境,幫助他勇敢說出自己心情。 「重覆」的扮演手法壓縮並呈現了個人心態的轉變與成長,加上表演式的空間運用,使得觀眾容易接受本劇的最終命題:事情有多種面向,正如咖啡廳變成演出空間,服務生變成角色之類戲劇手法所示範,視角轉換一點都不難。只要切換一下視角,事實可能是幻覺,反之亦然。愛、夢想、自信等,其實都離自己不遠。

透過劇場的巧妙,《我是死胖子》將老生常談的大道理包裝得輕巧可愛。

《我是死胖子》

演出|阿伯樂戲工廠
時間|2014/08/08 18:00
地點|台南市a Room房間咖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的創團演出整體是細心完整的,對於剛畢業的戲劇系學生們,也展現了別於其它戲劇愛好者的演出呈現出更高的專業性,在專業演出人才不斷北移而缺乏的南部,令人對於府城的劇場發展多了許多的期待。(李旻原)
8月
13
2014
全劇的內容與表現調性,輕鬆活潑,一如現場演奏的輕音樂,風格親切順耳。只是,就角色的進出掌握力度,以及全盤故事結構轉折、表演的內在餘韻而言,仍然不免讓人感覺意猶未盡、若有所失。(楊美英)
8月
13
2014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