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風血雨下的勝利回眸《列寧格勒》
7月
07
2014
列寧格勒(NSO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3次瀏覽
武文堯(高中生)

「事實上,我不反對稱呼第7號交響曲為《列寧格勒交響曲》,可是它卻不是被德軍包圍之下的列寧格勒,而是被史達林摧殘之後,由希特勒完成毀滅的列寧格勒。」蕭斯塔高維契曾如此說道。1941─1943年(二戰期間),蕭氏完成的第七與第八號交響曲,稱為戰爭交響曲系列,形式內容與配器上極為相似,其中,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Leningrad)更是蕭氏所有交響曲中最長的作品,如同作曲家所言,這首交響曲描寫的,是被史達林摧殘,希特勒完成毀滅的列寧格勒悲慘史,音樂裡有著作曲家的無奈,也有著人民受難無助的嘆息,但最終仍不忘樂觀的企求勝利,大敗敵人,迎向光明的未來。因此,蕭斯塔高維契第七號交響曲,除了表面上對於戰爭無情的寫實描繪外,更有著崇高的音樂信念。呂紹嘉與NSO的列寧格勒演出,證實了這樣的偉大情操。

呂紹嘉與NSO這場音樂會表現出的實力相當驚人,下半場列寧格勒的演出展現了NSO這幾年來耕耘的成果,相信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全曲最著名的入侵進行曲,讓所有聽眾大呼過癮,從幾乎聽不見的極弱音量,慢慢堆砌,慢慢漸強,隨著樂器的增加,和聲的豐富,線條的重合,配合著小鼓的頑固節奏,呂紹嘉對於音量的壓抑以及力度的掌握,在這段入侵進行曲裡發揮的淋漓盡致,在震耳欲聾的刺激氛圍裡,體驗德軍入侵的逼近寫實,就像是體驗戰爭般,既真實又過癮。

比起之後完成的第八號交響曲,蕭斯塔高維契第七號交響曲反而具有樂觀的特質,雖然音樂中仍然有戰爭的苦難,但終樂章,仍然以光輝燦爛的銅管齊聲高歌,像是給人民的強心針,預告著之後的勝利。反觀第八號交響曲,結尾寥寥數語、細細呢喃,欲言又止宛若放棄希望般,第八號交響曲是內在深處的深邃情感,比起第七號的外顯特質,呂紹嘉特別強調了第七號光輝的一面,而不是悲觀的順從逆境,從第一樂章就持續的醞釀累積,二、三樂章在懷念記憶外,更勇敢的揮別倏忽之時光,邁向最終之昇華。我想這點定也是蕭斯塔高維契的創作意念。

小提琴家陳銳近幾年成為樂壇的新焦點,今年更與Sony合作發行了莫札特專輯,這次首次與NSO合作,演出了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這首名列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的不朽經典,向來都是小提琴家的私房愛曲。這次陳銳的演出,除了展現他對於此曲的熱愛之外,更展現了獨一無二的詮釋方法。簡潔卻張力十足的序奏,小提琴在簡單的導奏後,便奏出了絕美的第一主題,理論上這個主題應該是淡淡鄉愁且優美的,但陳銳的演出偏重力度表現,非常的熱情陶醉,浪漫的色彩非常濃烈。如果說柴科夫斯基原本的主題像是淡藍色,那麼陳銳的演出絕對是深紫色,非常的著重力度技巧,這樣的演奏在史特拉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抑或拉威爾吉普賽人(Ravel Tzigane)就會非常的出色,然而運用在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則顯得笨重、缺乏樂句的呼吸。陳銳的技巧無庸置疑,對音樂的感染力也是無與倫比,然而這樣強調右手運弓的特別演出方式,破壞了樂句的架構,支解了音樂的重心,在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就不適當,第二樂章同樣的過於兇猛,少了樂句的連貫;但第三樂章卻運用得宜,令人血脈賁張的小提琴爆發力完美展現,有令人瞠目結舌的驚人炫技,也有著完美平衡的旋律線條。陳銳的柴科夫斯基只能說是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詮釋,無論是否喜歡,都必須懾服於他對音樂十足的熱情,成就音樂的四射火花。

NSO國家交響樂團這場音樂會的演出,證明了自己的演出水準,相信在場的聽眾也聽見了自信精銳的聲音,讓我們期待的是,NSO下一步如何再次自我超越,如何維持每一場音樂會的水平,就像陳銳的演出一樣,永遠都令聽眾期待,也令大家驚喜。蕭斯塔高維契的音樂,擁有正面向上的力量,當我們聆聽呂紹嘉與NSO的演出時,心中同樣油然而生一股期待與希望的神奇力量。

《列寧格勒》

演出|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14/06/1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