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與憂慮的歷程《長大的那一天》
4月
30
2013
長大的那一天(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9次瀏覽

吳宛錚(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在點點星光與時鐘滴答聲的共同呼吸中,女孩與男孩的旅程逐漸展開,兩小無猜的互動輔以充滿韻律和異國風情的音樂,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童趣的繽紛色彩,試圖用詩意的語彙向觀眾闡述,究竟,「長大的那一天」會是什麼樣子?

飛人集社「一睡一醒之間」系列二部曲繼續挑戰在不斷轉換偶的種類與視角中,求取「幻想」與「寫實」的平衡,滿足孩童對於「扮演」的需求天性,進而使其了解「長大」的深刻意義。可惜的是,轉換之間為了要製造「驚奇」而頻繁使用的暗場,無不使小小觀眾們略為緊張,以致需要提出問題、發出聲音來確保身邊的大人是否仍陪伴在旁;同時,部份角色所配帶的面具及表演方式也有待考量,如變男變女人,表現男性特質時以突然跺地、大聲講話來凸顯差異,不僅平板無趣,且易使年齡還不夠大的小朋友受到驚嚇。

而戲中恰如其分的發揮作用與彌補不足之處屬音樂與OP機器、透明片的操作,每一段的音樂皆極具創意與巧思,多種不同的樂器並搭配人聲的組合之下,譜出一首首時而活潑,時而神祕的曲調,為故事增添豐富的韻律性。某些段落的運用成功轉移了暗場的恐懼,孩童也能從中感受到床邊故事的溫馨氛圍。另外,即使比起整場戲中炫目的各種偶們仍絲毫不遜色的OP機器與透明片,其質樸、純真的用色,與場景、人物的趣味線條和圖案,則為故事包裹上一層甜而不膩的糖衣,使大人、小孩服用(觀賞)後心情愉悅,詩意之美油然而生!

「成長」向來是童話、繪本、兒童與青少年文學乃至兒童劇的熱門話題,因為它與每個孩子,與你、我都切身相關,《長大的那一天》透過偶與人建構出有別於一般兒童劇慣有喧鬧、華麗的表現方式,嘗試以簡單、隱喻的敘事,淡化伴隨成長而來的各種憂慮,雖產生出富含詩意的獨特表演風格,卻稍嫌平淡,且延宕的演出節奏拉去了故事原本具有的輕快感,一趟未知的冒險之旅卻形似「流水帳」,觀眾注意力易於渙散。而值得思考的是這項「風格」到底是為了成人還是兒童?劇中出現的變男變女人、鳥人、人魚和森林之王隱藏的義涵,是否為兒童已知的意義符號?如果不是,如此隱晦的手法如何使孩子們理解成長除了毛蟲化為蝴蝶的耐心等待外,還有對於性別、身理和心理的變化等深刻的議題?

《長大的那一天》已突破兒童劇(或親子劇場)的某些框架,但仍必須時時審視改變是否適宜兒童,時時觀察兒童的反應回答。深入的了解兒童,便了解只要引導的好,故事絕非只能按照順序,可以倒敘、插敘;塑造角色並非只需誇張和類型化,發揮創造力,使人物立體、鮮明才能真正吸引這些小小觀眾。就像格林文化的總編輯郝廣才先生的主張「只要找對方法,孩子也能了解深刻的故事」,期許飛人能繼續努力,以「傾聽」和「尊重」來呈現更貼近兒童的作品!

《長大的那一天》

演出|飛人集社
時間|2013/04/24 19:30
地點|台南涴莎永華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看戲的父母親這時會理解地一笑,「等到長大的那一天就知道了」不就是大人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一萬個為什麼,而沒法立刻找到解答時的完美解套。但是劇場裡的故事可不會就此打住!(羅家玉)
11月
12
2014
雖說故事題材生動而有童趣,台詞形塑、劇情選擇、佈局卻悄悄成為意念傳達的一抹陰影。劇末富含詩意,但因前面劇情的情感累積不足,令人有種戛然而止的失落感。(湛茂琳)
5月
07
2013
飛人試圖在眾聲喧嘩的人生百態中,擷取大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典故,以多重隱喻的手法來形塑群體共同記憶的熔爐。大量地運用光影、戲偶、人影偶、燈光和音樂的轉場設計,串起不同時空裡令人陶醉與感傷的戲劇氛圍。(李美芳)
5月
07
2013
各式戲偶角色的對話,悄悄靈活地擴大戲劇展延的空間,即使嘴巴上說的是詩情聳動,但舞台上發聲的人是戲偶──隱藏版的兒童,打破成人慣性思維的態勢,也打通了兒童對於成長的變幻莫測的不能理解的任督二脈。(一朵云)
5月
03
2013
小小觀眾對著出神入化的光影美學讚嘆不已,一般的成人觀眾是否可以藉此回想起成長中所遺忘的感動,或是喚起某些失落的純真?如何讓本劇涉及的生命課題:成長必經的跌跌撞撞,進一步轉化為親子互動或師生課堂討論的重點?(蔡明璇)
5月
03
2013
由於情感未能隨故事進展累積,顯得每個段落的情調相似,意義輕重難分,也造成節奏上的缺乏變化。只留下詩意與美感──當然,這已勝過多數的台灣兒童劇製作,但是,這顯然有話要說的作品,卻因說得不清不楚,而仍然停留在封閉式的寓言情境中。(鴻鴻)
8月
21
2012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遊戲設定的「革命」,參照的是哪一種現實歷史曾發生過的革命?不可諱言,它仍蘊存一種異托邦的思維。
9月
12
2024
這次人力飛行劇團的重製,不僅僅滿足於以寓言的形式召喚(或固著)某種意識或共識,更反身地凸顯了導演與演員位置的流動性與多重性,並透過後設戲劇的安排來凸顯「闖入」與「岔出」的一體兩面:影像技術對劇場空間的闖入、不同語言與身體間的闖入、演員對戲劇的闖入、吳子敬與黎煥雄雙導演彼此的闖入……
9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