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隱若現,亦即亦離《長大的那一天》
5月
03
2013
長大的那一天(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4次瀏覽
蔡明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傳播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飛人集社劇團【一睡一醒之間】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2012年在台北首演,2013年一月前往法國馬賽,四月開始一連串的宜蘭、高雄、台南、嘉義的巡迴公演。延續首部曲《初生》,試圖跟三歲以上的小小孩,談論生命的重要課題,並聚焦於成長這件事。短短不到五十分鐘的人、偶、光影等複合媒材的演出,透過一對兩小無猜的男孩與女孩,因為純純的愛,女孩渴望能快點長大,跟心愛的男孩結婚,因而揭開了他們自我探索的成長之旅。

這齣由大人搬演給小小孩看的寓言童話,由女演員扮演說書人,敘述自己童年的奇遇。開場白一結束,說書人也進入她所敘述的故事中。在偶戲的部分,演員們將手穿入偶服,以手指當做腳趾,穿上木鞋,踏著輕快的腳步出發。手指靈活的舞動頓時成了觀眾目光的焦點。進入森林之後,兩位主人翁不小心分散,各自有了奇遇。男孩遇見一位搞不清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戴著面具的雙面人。他(她)手持羽毛編成的扇子,對著觀眾自問自答。因為聲音忽男忽女,雙面人的存在像一團迷,令人莞爾一笑,不知如何解釋。當男孩要離去時,他(她)拔下扇子的羽毛,送給男孩當禮物。羽毛瞬間轉成男孩的翅膀,成為男孩飛翔的工具。接著,女孩遇見戴著尖嘴面具,手持釣竿的鳥人漁夫。據說漁夫原本是人類,因為協助人魚上岸,後者進而長出雙腳成了人類,漁夫的英勇行為,反而被森林之王懲罰成為鳥類。

故事至此,明顯借用了美人魚追求愛情的經典童話,除了呼應女孩為愛出發的勇氣,更強化了她在故事的主導性。當兩人好不容易遇見了傳說中的森林之王,卻發現對方只是個任性的嬰兒。筆者不禁疑惑,以一個視覺上的微小人物,扮演巨大的權力角色,這樣的反差目的何在?當兩人進而請求森林之王運用法力,讓他們可以快點到達「長大的那一天」。瞬間,男孩立刻長得又高又大,女孩也突然長出圓滾滾的胸部與臀部。兩人對於自己長大的事實,都感到適應不良,只好又要求森林之王將他們變為原來的樣子。森林之王不希望自己只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渴望兩人可以留下來陪伴他。男孩與女孩立刻用雙面人贈與的神奇翅膀,成功地逃離了森林之王的掌控。

故事尾聲,左下舞台的操偶人,利用透明片投影機所產生的皮影戲效果,讓螢幕上出面毛毛蟲與蝴蝶的光影變化。所謂的成長,也正是在蛻變的剎那間完成。女孩走出故事,再度成為說書人。她告訴觀眾自己也忘了長大的那一天是哪一天。也許正是要提醒著觀眾,遺忘也是成長的一部分。所有的故事點到即止,一切有待大小觀眾自行揣摩與體會。

戲偶、面具與真實演員的互動,向來是光影劇場演出的重點。就故事性而言,兩人在森林中的奇遇,稍嫌單薄,談不上驚奇的大冒險,情節上亦缺乏重重阻礙,或是戲劇性的危機。若說故事有轉捩點,就是男孩與女孩意識到長大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因而選擇回到出發點。散場之後,除了小小觀眾對著出神入化的光影美學繼續讚嘆不已,一般的成人觀眾是否可以藉此回想起成長中所遺忘的感動,或是喚起某些失落的純真?如何讓本劇涉及的生命課題:成長必經的跌跌撞撞,進一步轉化為親子互動或師生課堂討論的重點?標榜東西文化與創作者結合的偶戲製作,除了小巧玲瓏,是否可以在說故事的深度與廣度上,繼續往未知的途徑探索與挖掘?期待飛人集社走出【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之後,能有更成熟、更精緻的演出。

《長大的那一天》

演出|飛人集社
時間|102/04/28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看戲的父母親這時會理解地一笑,「等到長大的那一天就知道了」不就是大人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一萬個為什麼,而沒法立刻找到解答時的完美解套。但是劇場裡的故事可不會就此打住!(羅家玉)
11月
12
2014
雖說故事題材生動而有童趣,台詞形塑、劇情選擇、佈局卻悄悄成為意念傳達的一抹陰影。劇末富含詩意,但因前面劇情的情感累積不足,令人有種戛然而止的失落感。(湛茂琳)
5月
07
2013
飛人試圖在眾聲喧嘩的人生百態中,擷取大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典故,以多重隱喻的手法來形塑群體共同記憶的熔爐。大量地運用光影、戲偶、人影偶、燈光和音樂的轉場設計,串起不同時空裡令人陶醉與感傷的戲劇氛圍。(李美芳)
5月
07
2013
各式戲偶角色的對話,悄悄靈活地擴大戲劇展延的空間,即使嘴巴上說的是詩情聳動,但舞台上發聲的人是戲偶──隱藏版的兒童,打破成人慣性思維的態勢,也打通了兒童對於成長的變幻莫測的不能理解的任督二脈。(一朵云)
5月
03
2013
透過偶與人建構出有別於一般兒童劇慣有喧鬧、華麗的表現方式,嘗試以簡單、隱喻的敘事,淡化伴隨成長而來的各種憂慮,雖產生出富含詩意的獨特表演風格,卻稍嫌平淡,且延宕的演出節奏拉去了故事原本具有的輕快感。(吳宛錚)
4月
30
2013
由於情感未能隨故事進展累積,顯得每個段落的情調相似,意義輕重難分,也造成節奏上的缺乏變化。只留下詩意與美感──當然,這已勝過多數的台灣兒童劇製作,但是,這顯然有話要說的作品,卻因說得不清不楚,而仍然停留在封閉式的寓言情境中。(鴻鴻)
8月
21
2012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