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全知又無知的看見《茱莉小姐》
5月
03
2017
茱莉小姐(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6次瀏覽
張宛瑄(文字工作者)

身為對經典原作知之甚少的觀眾,觀賞這齣改編將能從許多疑惑中得到樂趣。諸如:劇場與影視的模糊界線、主角及其觀點易人的錯亂,甚至退出文本去感受改編對經典還能有怎樣的挑戰?與其說英國劇場導演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給出了絕妙的示範,不如說她提供觀眾足以自問的最佳舞台。

相較於影視、文學等類型,劇場的「臨場感」使觀眾擁有更親密的參與度,製作團隊、演員、觀眾的「合謀」也同時成為一道高門檻-每個當下都是獨一無二且完整的演出;對比能大量複製傳播的影像文化,後者簡直是種「墮落」-面對目不暇給的剪輯樂趣,觀眾自行繳械放棄積極參與的權力,甘願成為被餵食觀點的接收者。

凱蒂・米契爾的改編版將兩者的矛盾拉在一處,甚至成為選擇:你想成為主掌全局的積極參與者,或更情願直接仰賴「最佳視角」以聚焦更值得關注的線索?凱蒂・米契爾事實上並沒有特別偏袒哪一方。主要的表演場域設置在舞台偏後方、四道牆面框限住的場景設計阻擋視線穿透,如此設定大幅削弱劇場觀眾的參與度,遑論國家劇場台上台下、樓層高低的秀異階級分野,被限制在座位上的觀眾同時被限制在觀賞的「禮儀」中,早就失去劇場傳統引以自豪的互動性,我們仍舊看似綜觀全局,但全局已成為模糊的概念,什麼都看到了卻也什麼都沒看到。

移動攝影機的轉播,提供觀眾另一種觀看的方式。鏡頭代替我們介入「現場」、代替我們篩選訊息,甚至代替我們加深關注;在充滿線索卻又模糊不清的狀況下,原是中性的媒介,卻在層層代替過程中,同時代替我們決定什麼值得同情、什麼不屑一顧,代替我們決定從誰的角度觀看、站在誰的立場。透過流暢的鏡位設計,發現布局之精密可謂觀看的藝術,極具意識地操弄認知與情緒。

意識,指的是凱蒂・米契爾有意識地呈現《茱莉小姐》原作中配角克莉絲汀的意識,使改編版本形成劇名與真實主角不同的誤植感。原作中的廚娘克莉絲汀是個「空白的」角色,不存在才是其存在的重點,使茱莉小姐與僕人尚恩(克莉絲汀的未婚夫)背著她發生的種種情事更顯張力;原作中的克莉絲汀是值得同情的弱勢,而改編則還給她成為主角的詮釋版本,但透過她視角的觀看,卻意外發現不盡令人同情,她任由所有事在眼皮底下發生,因為看見的而選擇不要看見更多。觀點上,她的缺席,出於她對自己身分、命運謹守的意識,她是那個代替我們介入/退出現場、篩選訊息,甚至代替我們加深/放棄關注的人。

面對經典的深度,凱蒂・米契爾的《茱莉小姐》轉而置入關於劇場形式、媒體訊息、自身意識的當代焦慮,若不是透過經典改編、不是以多媒體手法,便構不成反差的思索,然而,她也只是試圖拋出這些疑問,我們是否至少在這個現實又超現實的形式下懂得開始懷疑,否則不論我們看見與否,都等於沒有看見。

《茱莉小姐》

演出|柏林列寧廣場劇院
時間|2017/04/3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像魔術的原因是在舞台上徹底表現了疏離效果,影像、聲音、燈光、動作全是被分離出來的獨立元素,卻同時在螢幕上達到「合一」的幻真。(黎昱成)
5月
08
2017
僅注重影像錄攝投影流暢切換的新奇,卻失去文本的文學性,欠缺主要男女兩主角深刻心理分析的呈現,規避嚴肅歷史社會課題,扼殺了劇場仍最重視的是演員表演以及感動。(段馨君)
5月
04
2017
原本被隱身的「後」製被推到舞台「前」,促使整個表演變為分秒不差的精密技術,演員也得反覆抽離表演者與技術人員的兩種身分與情感──或者,表演本就是一種技術,技術其實也落入一種表演。(吳岳霖)
5月
04
2017
在螢幕中中看似真實/忠實呈現的影像,全是現場的虛假/刻意操弄所構成的。觀眾赤裸裸地看到影像如何被製造的過程,一切似是真實卻又顯得虛假,我們僅能從導演刻意安排的鏡位去觀望事件的發生,使得切入的視角成為單一。(羅揚)
5月
03
2017
為何要在舞台上貫徹這原本更貼近小說,或是電影的觀點手法,則除了炫技外,完全看不出理由。至於技術層面除外,由女僕觀點所觀察到的男女及階級鬥爭,除了減法,因而讓許多原劇強調的部分無法演出外,更是付之闕如。(王寶祥)
5月
01
2017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