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沉浸在長時間的影像中,觀眾席裡,他們睡臥、打盹、聊天、看書,並不時被喃喃自語的影像吸引,下一刻卻又立刻發散掉、各自遁入其精神空間。在此,人仍是很難避免使用生活物件時的無意識和「不思」,但藉由《內情》影像裝置的佈署,或許有機會展開面向自我生活/生命的反身性關懷。(劉沁)
3月
22
2021
1098
上述多重條件再加上情節、氣氛刺激導向的精神細微變化,最後造就觀眾飄移、離地的身體。相異於戲院的「遠」和沉浸式演出的「近」,《感傷之旅》生產出具個體差異的、第三種持續變化中的液態距離感。(劉沁)
12月
02
2019
1086
最後宏大敘事感的迪士尼交響樂中,傳遞出創作者對於掙脫困境的悲觀與無力感,但反面也給予觀眾思考的機會,像互動段落中Eisa拋下的問題:「where is your mama and papa?」個體和文化的源頭究竟在哪裡呢?到底是誰製造了我們?(劉沁)
8月
21
2019
1180
「故事」一詞,筆者以導演為撫平傷痛、社會正義、無法重現真實的困境、而讓再現本身成為真實(依據《根特宣言》第一條)等創作前提,詮釋其僅僅試圖為說一個五幕悲劇形式的故事。(劉沁)
5月
07
2019
938
4月
03
2019
1252
11月
22
2018
996
8月
10
2018
828
5月
17
2018
1888
複數群體同時發聲、繁雜的話題置換,其中多次提及卡夫卡、宮澤賢治,並讓女學生輪流朗誦各面向的社會報導,但對於歧視、生死、人從何而來等等的觀察只停留在淺層,無用形成使觀眾咀嚼的哲思。(劉沁)
5月
14
2018
1163
在充滿線索卻又模糊不清的狀況下,原是中性的媒介,卻在層層代替過程中,同時代替我們決定什麼值得同情、什麼不屑一顧,代替我們決定從誰的角度觀看、站在誰的立場。(張宛瑄)
5月
03
2017
787
不用既有刻板印象(男性陰柔/女性陽剛=愛同性)來塑造角色,而是架構出角色的立體感與生活面之後,讓性向性別這樣往往可以用來放大的部分,變成該角色的一小部分。(賴妍延)
4月
19
2017
1189
3月
29
2017
845
5月
10
2016
623
三名主人翁自我挖掘的過程中,不管哪個時期的政治環境都成為影響他們人生選擇的隱性因子,而種族與膚色議題更是多來年不缺的話題。在超越時空限制之後,原來人們追尋與桎梏的想望竟然如此相似。(賴妍延)
4月
25
2016
841
台詞保留了原著中無邊無際的長度,但是在你昏昏欲睡之際,振奮人心的髒話與大量裸露胴體直擊觀眾神經,荒誕的舞台設計、誇張的肢體動作讓角色戲劇性十足,帶領觀眾更輕易地以第三者之姿遠距離看著整場鬧劇誕生。(賴妍延)
3月
22
2016
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