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歷史與戲劇的三角關係《大肚王傳奇》
6月
17
2013
大肚王傳奇(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8次瀏覽
蔡明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傳播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此次的製作,以兩位說書人(拍瀑拉族Papora後代一老一小)為開場,企圖引導舞台上的觀眾(特別安排的國中生,坐在下舞台扮演年輕族人的角色),將平埔族歷史中的兩代大肚王,面對荷蘭人與中國海盜的入侵,在武力抵抗與被迫妥協的兩難局面中,如何取捨與抉擇的勇氣,進而以互動劇場的演出方式,重新賦予詮釋的觀點──有別於一般教科書以漢人為主軸的敘事思維。演出團隊穿越時光走廊,以戲劇手法,巧妙地結合教育與歷史兩大核心,將大肚王族人的興衰起落,隨著外族的挑戰與被迫屈服的無奈,唯妙唯肖地搬演這段早已被人所遺忘的臺灣史。

為了達成這樣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育目標,南大的製作團隊,結合臺灣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團隊,深入走訪埔里一帶的大肚族人後裔。透過史料收集與訪談,讓這段被世人忽略的拍瀑拉族歷史,得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舞台上。也因為在認識歷史與寓教於樂的前提下,這齣戲在敘述與演出的過程中,說書人不斷要求年輕觀眾選邊站,或是詢問他們,到底大肚王該如何做抉擇?這樣的抉擇,又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當然,這些年輕觀眾總是能夠有條不紊地說出他們的想法。當演出進行於此,筆者不禁感到佩服,不僅因為年輕觀眾的回答言之有物,更因為他們對此段歷史的認知與興趣,甚至超越了許多對歷史毫不關心的一般大學生。若純粹以表演形式導入對歷史文化的認識與了解,這齣戲顯然是成功達陣了。

然而,就一個期待看到一齣精彩故事的觀眾而言,戲劇節奏不斷被說書人的提問打斷,再加上原生劇場的舞台,因為年輕觀眾的入坐,佔據了大半個下舞台,導致整齣戲的演出只能在一個ㄇ字型的空間中進行。筆者以為,若是能夠減少下舞台的觀眾人數,進一步拉近跟觀眾席之間的真實互動,想必整齣戲的觀賞經驗必然又是另一回事。此外,演員的整體表現仍舊是最大的問題。尤其在群戲的部份,不少演員因為沒有幾句台詞,加上演技的生澀,在場上的表現稍顯單調,遠遠觀之,頗有歷史道具的感覺。

撇開以上的問題,上舞台投影幕的處理,大大彌補了演出的不足。多媒體所投射的古地圖,不僅再現了大肚部落的歷史空間,隨著王朝統治的衰敗,大肚部落也變得分崩離析,一點一滴從螢幕上消失。最值得肯定的是光影偶戲的運用,不但讓戰爭場景顯得生動活潑,也讓平淡的戲劇節奏多了一些絢爛的視覺效果。另外,現場音樂隨著歷史情境的需求而出現,或多或少也增添了表演的層次感,並強化了觀賞過程中的聽覺效果。

總而言之,這齣一百二十分鐘沒有中場休息的演出,如何在教育、歷史與戲劇的三角關係中拿捏得宜?不因為前二者的正確性或是需求性大於後者,就犧牲了表演本身可以在編劇、結構或是場面調度上的種種可能性。這其中的取捨問題,值得所有投注於應用戲劇的教育劇場工作者,進一步深思與探索。

《大肚王傳奇》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時間|2013/06/09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說演員若能以更熟練的帶領技巧,帶領參與互動的觀眾們走入歷史,讓他們能放下對背後觀眾注視的武裝,應更能達到該劇精心設計的互動效果。
7月
01
2013
當劇場成為一個鼓勵青少年(兒童)發聲的場域,對其來說是一種全新的看戲體驗,也能建立其具備民主社會中自由且理性發言的態度。(洪雅琤)
6月
21
2013
本劇循著這樣的概念再現以大肚部落為主軸的十七世紀臺灣歷史面貌,並且透過嚴謹的歷史考察和研究,企圖站在PAPORA族的角度,描述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場景。(郭彥汝)
6月
18
2013
不只是一齣戲,也是一堂另類的歷史課,透過觀賞與互動,讓觀眾體會:在強權環伺之下,一個族群為了保有自己的獨立、尊嚴和求得族群的生存,面臨兩難抉擇的不易。(黃靖雅)
6月
12
2013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