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第四面牆」,在黑暗而舒適的座位上,觀眾只需旁觀這舞台上發生的種種,喜怒哀樂隨著大幕開合間轉瞬生滅,出了劇場門,我還是我,戲還是戲。揮舞著互動式劇場大鎚的《大肚王傳奇》,正如節目單所示,就要敲開這堵牆,伸手一把將觀眾捲進,透過互動引發自覺的行動力,拉近與傳統歷史的差距。
進場前的入場動線分成「參與觀眾」與「一般觀眾」,想當然爾,前者在劇中擁有直接參與互動的「授權」(引自節目單);後者則在一般觀眾席等待觀賞互動式戲劇在「互動觀眾/演員」之間迸發的火花。最特別的是,參加互動的參與觀眾們,一個接一個的彷彿撕裂了第四面牆,堂而皇之進入戲劇中的情節,成了另一齣被觀看的劇碼。不同於楚門的是,這些「臨時」在台上搖身一變為演員的觀眾們,面對的不是鏡頭,而是一雙雙觀眾席的眼睛。
在電影《楚門的世界》裡,主角原先活在導演一手擘畫的世界中,直到懷疑這一切都是活在鏡頭下的騙局時,才開始不計代價的逃亡。身為觀者的我們,只需透過螢幕這個孔隙便能取得導演的視角,成為俯視主角的諸神。但戲仍是戲,楚門依舊是楚門,透過轉播的方式,楚門永遠不會知道有多少人注視著,所以他是主動的;但身處《大肚王傳奇》中,諸位直播現場的「互動觀眾」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想嗎?他們已成為觀眾看戲時的實體!
電影中的楚門何以如此勇敢而主動的想揭開操控自己命運的原力?因為不確定。不確定自己是否處在某種既定脈絡的情境下被窺視著。所以他雖然存疑,但卻可以自發的探求真相,但《大肚王傳奇》中的「互動觀眾」呢?他們在舞台上的表現是代表誰呢?是觀眾自己嗎?還是入戲後的村民嗎?抑或是演出一個「正在演出互動式劇場的參與觀眾」呢?未曾習慣接受眾人注視的因子,是否會間接引發「寧願放棄互動觀眾身份」的結果?他們到底是演員還是觀眾?到底在自身同時「觀看及被觀看」的狀況下,如何達到互動式劇場的訴求:「以自己的語言及肢體力量,呈現歷史事件的多元觀點以及不同文化的複雜性,從而內化反思歷史文化的意義」?
該戲採用的互動式策略刺激著一般觀賞戲劇的氛圍,這樣創新的方式對觀眾而言尚屬陌生,引導者在營造參與觀眾的「觀/演」轉換間的情緒仍有進步空間。也就是說演員若能以更熟練的帶領技巧,帶領參與互動的觀眾們走入歷史,讓他們能放下對背後觀眾注視的武裝,應更能達到該劇精心設計的互動效果。但在劇場中夾以互動形式邀請觀眾挖掘一個不同的歷史觀點,在國內實屬少見之「互動式劇場」表演方式,製作團隊的用心與創新,也必能開拓另一片新台灣應用劇場的新型態。
《大肚王傳奇》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時間|2013/06/08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原生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