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楊美英(2022年度專案評論人)
將博物館展場作劇場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點時成今:影響臺灣的勞動事件展」,自2023年八月開展,「回顧自日治時期至今,影響與改變社會及勞動環境的重要勞動事件」【1】;至去年,嘗試與高雄在地「響座劇場」合作推出一齣名為《流經歲月》的導覽式戲劇,將「點時成今」常設展內容融入《流經歲月》劇中,「帶領觀眾透過沉浸式體驗,穿越不同世代的勞動現場,見證台灣勞動者的奮鬥與堅持」;於今年三月開始每月演出一場,現場台前幕後全由勞工博物館志工戲劇組負責,「穿梭於郵電工人、加工區女工、拆船業勞工及工運參與者等勞動事件角色的生命故事片段,感受他們在社會與時代洪流中為家庭、理想和生計的掙扎。」【2】
以今年五月、七月二度前往高雄勞工博物館的實際體驗而言,下午二時,預約的觀眾集合在三樓常設展覽區的入口。當說書人開始介紹特展的主題,啟動《流經歲月》演出的同時,身後展板出現多位表演者的模糊身影,各自伸出手掌摸索狀。而展板上的主題為「台灣事件交會勞動事件」——這個開場的畫面,可說意象強烈,呼應接下來說書人掀開簾幕,要觀眾走入展區的邀請,進入摸索狀態,一趟個人認識展覽內涵的旅程。
整場導覽式戲劇表演,依照展場的分區主題而行,除了男女兩位說書人,尚有隨著不同時代的勞工運動、工安事件等,出現了不同表演者的角色扮演;配合展場有限空間和燈光條件,佐以一些口白和物件等,鋪陳出幾段悲情或憤怒的場景。譬如,有一段劇情,通過了多位女性角色的話語,道出當時女性的社會處境和艱苦的勞動條件,包括作為女兒或母親為家人犧牲付出的心聲、勞資爭議、電子製造業女工的職災悲歌……。一句句交疊的聲浪一波波,猶如跨時代眾生相的故事碎片流曳,從個人生命記憶連結社會現象脈動,頗有情感渲染力。又如,當敘事時序進入勞資對立抗爭的場景,四女一男各自手持斗笠、黑衣、黃色雨鞋,共同組合出抗爭人士的樣態。努力發聲、控訴不公,可說在表現手法與情感能量的雙重搭配下,現場感受強烈,戲劇效果鮮明。
眇眇忽忽的聲浪人影?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然而,整個表演文本跨越了日治時代、戒嚴、解嚴、到近年的遼遠歷史篇幅,企圖通過不斷流變的角色語言摘述重大事件,敘事的負擔不小;加上可能是自己對臺灣的勞動歷史和勞工文化議題太陌生,深感觀演的同時,無法同步掌握相關歷史素材,也做不到「邊看表演、也看展覽」,當下情緒性震動之餘,獲得的比較偏向朦朧模糊的認知狀態。但是,轉念一想,會不會在歷史長流的波濤連綿之下,真實和虛擬的邊界模糊了,因此可能更強化了觀者如我當下的感受?也因此兩次觀演謝幕後,餘震未平的我都自行留下看展!
流經歲月(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提供/攝影吳柏源)
這點可說和《流經歲月》的編導手法略有巧合──劇終安排了「戲中戲」,意即當觀眾跟隨表演來到最後一個展區,劇中的說書人和角色表演者紛紛現身,先後分享其扮演的內容和感受,然後向觀眾致意、目送觀眾出場。有趣的是,當觀眾完成這個空間的迴圈式動線時,剛好回到開演前的入口,適時地遇到一位導覽志工趕到,向觀眾表示歉意,並說明自己才是今天當班的解說志工,臨時因故遲到而錯過導覽開場,現在才要展開他的導覽;同時,之前的表演者(包括說書人和角色扮演者)靜靜地隱身進入展場,彷彿歷史檔案中或消失或湧現的重要記憶浪花。
全年定目劇模式的在地培力
以表演文本的現場執行而言,勞工博物館志工戲劇組的表現自有其水平,而且,根據個人今年五月、七月先後兩次到場觀賞,確實發現在一樣的敘事文本架構之下,表演成員的角色情緒、肢體表現、口白咬字、互動、台風等方面均更顯穩當熟成。
筆者相信,如此進展,除了團隊成員的認真投入,自然也與這齣戲排定全年每月一次的定目劇模式有關。這有利全員經驗和表演能力的累積,確實可視為一種支持進步的重要力量。
再者,根據現場展示介紹資料,才知該團隊已有一段養成歷史:勞工博物館自2015年開始規劃透過戲劇演出形式喚起民眾對勞動生命的記憶,成立志工隊戲劇組,配合各檔展覽製作戲劇逐步培訓,並由目前平均年齡六十七歲的戲劇組志工演員演繹一齣齣屬於高雄的勞動故事。八年期間,曾推出多部戲劇,2019年船傳常設展推出《做船,心要穩功夫要磨》導覽式戲劇,2021年底於三樓打造「是劇場也是展場」的勞動劇場空間,推出《揮灑青春,女孩站起來》定目劇,均是目前館內熱門的團體預約服務項目。【3】
由此,不禁聯想多年來各地公部門單位不乏借用「應用劇場」或「素人戲劇」的工作計畫模式,以場館主題進行戲劇表演製作、或是蒐羅編創地方集體情感記憶等,可惜常見多屬短打期程,能夠長期駐地著力延續的案例少之又少。兩相對照之下,更能理解今日所見勞動博物館志工隊戲劇組的呈現,同屬歲月流經之後的淬釀佳品。
注解
1、〈「點時成今」開展 高市勞博館邀您回顧台灣勞動史中的大代誌〉,2023.08.24。
2、高雄市政府新聞局,〈高雄勞博館《流經歲月》公演 帶您震撼重返台灣勞動歷史現場〉,2025.03.01。可參閱林婉婷,〈《流經歲月》導覽式戲劇 見證勞動歲月的更迭〉,2024.12.22;林婉婷,〈高雄勞博館《流經歲月》公演 回顧台灣勞動史〉,2025.03.08:「勞博館過去所推出的『勞動劇場』,皆由志工隊戲劇組擔綱演出,每位志工憑藉著豐富的人生歷練,生動呈現碼頭工人及加工區女工的勞動故事,讓許多民眾深受感動。此次進一步與『響座劇場』合作,將《點時成今》常設展內容融入《流經歲月》劇中,藉由說書人帶領,演員與觀眾一起穿梭於郵電工人、加工區女工、拆船業勞工、工運人士等勞動者的生命重要時刻,認識不同時代、台灣勞工的集體記憶,深度探索勞動權益的變遷及演進。」
3、簡介文字摘自勞動博物館三樓展場資料。亦可參閱〈重現1970加工區女性勞動者故事 高雄勞博館廣播劇新鮮上架〉,2023.03.10。
《流經歲月》
演出|勞工博物館志工隊戲劇組
時間|2025/05/17、2025/07/19 14:00
地點|高雄市勞工博物館三樓「點時成今-影響台灣的勞動事件展」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