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女問:「拍瀑拉族?我為什麼從來沒聽過?」這同樣也是觀眾的疑問:在教科書中、甚至報章媒體中,為何從沒見過「拍瀑拉族」的身影?透過長老娓娓的述說,這段隱身在漢人意識形態的歷史觀下,幾乎被遺忘的帕瀑拉歷史,重現在觀眾的面前。
在劇中更顛覆觀眾對國姓爺的認識,在眾所皆知的歷史中,國姓爺就是民族英雄,屯田制度更是開墾了台灣這塊蠻荒之地。可是,從不同族群的角度來看,國姓爺也不過是另一個強大的中國海盜,這些土地是巧取豪奪而來,漢人的強盛是建築在平埔族群的家破人亡。觀眾的價值觀受到挑戰,然而,卻也開啟另一個思考空間:面對多元族群,我們如何擺脫漢族中心的意識形態,用開放的心胸包容與接納。同時,原住民如何掙脫弱勢族群被壓迫的悲情,重建往日的榮光,也值得深思。
這齣戲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現代長老與孫女間的對話,為觀眾交代時間的推演與脈絡,第二部分由演員詮釋大肚王由盛而衰的歷史背景;第三部分則是觀眾參與互動。這齣戲定位於互動戲劇,互動的策略有選邊站、良心巷和問答,其他時候參與觀眾則坐在小板凳上看戲,互動的方式宜再增加。
音樂部分,除了配樂外,還加上現場的演奏,更交織了不同的曲風,有莊嚴優雅的原住民歌曲、典雅的日本曲風、以及小鼓演奏的荷蘭西洋風情,多元的音樂曲風,充分呈現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同的種族文化的碰撞與激盪。更值得一提的是,投影燈光的運用,祭司演唱時,布幕上大卷尾的飛翔,象徵拍瀑拉族人剽悍的捍衛這塊土地,原野上的小樹叢,更可看見平埔族和樂的生活,該劇運用投影創造了另一個劇場說故事的手法。
依創作緣起看來,該劇之創作是為了配合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展演,目的是為了讓青少年透過戲劇的形式,了解不同的族群故事,所以帶有教育的意涵。為了充分的說明清楚,編劇幾經琢磨,才能將一段族群興衰的歷史,於短短的九十分鐘用戲劇說故事,實屬不易。
《大肚王傳奇》不只是一齣戲,也是一堂另類的歷史課,透過觀賞與互動,讓觀眾體會:在強權環伺之下,一個族群為了保有自己的獨立、尊嚴和求得族群的生存,面臨兩難抉擇的不易。在全球化席捲的現代,拍瀑拉族的難題正反應著現在台灣的困境,歷史像一面鏡子,殷鑑不遠,不由得發人省思。如何認識自己的土地、重建自己的族群價值,是這一齣戲所帶來深刻的啟示。
《大肚王傳奇》
演出|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時間|2013/06/08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