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理想的城市未來?——《消失新竹》
11月
1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9次瀏覽

文/蔡沛安(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演出概述與基本架構

《消失新竹》是2022新響藝術季的其中一場演出。這場演出相當特別,它以一場說明會的形式進行,所有前來欣賞的觀眾,都化身為說明會的參加者,成為演出的一部份。因此,以下也配合演出,以說明會來敘述《消失新竹》。

這場說明會的時間設定在2060年,由一個名為「ASI」的集團舉辦,內容是為新竹量身打造的都市更新計畫。說明會可以簡單劃分為三個小段落:第一段落為對於新竹這座城市的現況說明,並闡明對於改變的渴望;第二段落為新竹文物競標拍賣會,拍賣所得成為參加者對都更的投資;最後的第三段落,則以對新竹的未來展望收尾。整體而言,戲劇、主持以及展覽形式相互結合,成就獨樹一幟的演出。

編、導、演三者的完整與相容

《消失新竹》這場演出可謂編、導、演相輔相成的作品,甚至很難將三者分開來談。首先,這場說明會從演出前台就已開始,劇團的前台服務人員、幕後技術人員皆化身為說明會工作人員,將參加識別證、競標用的籌碼與號碼牌發放給參加者。演員李至元與趙欣怡亦擔任了稱職的主持人,與觀眾互動時反應明快、眼神富含力量,表演極具說服力。

在欣賞過程中,可看出演出文本編寫功力深厚且下足苦工,想必創作者對於新竹地區做了許多功課,不論是影像、展品的語音與文字說明皆可見一斑。整個作品以輕鬆幽默的態度探討城市發展議題,當中文物拍賣會的橋段也對文化消費做出嘲諷,即便完全沒有充滿目的性的說教,卻拋出了很好的問題讓觀眾咀嚼與思考,甚至能夠喚醒觀眾對於這座城市的愛、擔憂與共同記憶。

整個演出最大的亮點莫過於說明會結束、大門敞開的一瞬間:觀眾從歡快的會場走出,隨即面對一片狼藉的抗議景象。觀眾從互動的趣味跳到內心的反省,速度極快,當下的情緒跌宕是非常震撼的:「消失新竹」名義上是讓缺點消失、城市升級,實則為文化的丟失。導演沒有使用複雜的物件或手法,卻達到強而有力的效果,令人敬佩。

演出中有一個我認為較可惜的部份,在於時間的設定並沒有貫徹。說明會時間訂於2060年,但其中大量使用的影像素材,都讓人明顯感受到2022年的氛圍,因此觀眾無法完全融入到原本的時間設定中。若是能夠將時間設定考慮進去,或是更詳盡表示出2060年的意義,相信整個體驗會更加順暢。

舞台、燈光、音效之細節令人驚艷

進入劇場時,可以明顯發現劇團改變了場地原有的動線安排,讓演出更接近說明會的樣貌。而整個場內的視覺,也因整齊統一的顏色顯得乾淨俐落、帶有進步的未來感,展品道具更是做工精細。燈光除了色調上的和諧,亦在最後打出了「ASI集團」的Logo,種種細節讓我感到相當精緻。而音效也確實幫助了觀眾的想像,尤其在結尾時,刻意在室外抗議景象播放施工音效,讓意象更為完整,設計相當縝密。

創作具備的力量

對我而言,《消失新竹》是一部輕巧卻不容易的作品。過去盜火劇團曾演出《消失台北》,該演出也曾獲得台新藝術獎提名。我認為這個演出模式非常值得拿到各個城市創作:它只用了兩位演員,結構單純、親近大眾,卻用份量十足的田野直指一個地方的美麗與哀愁,也讓我們思考一個城市的理想未來究竟該是什麼樣子?並且透過這個叩問找尋城市的在地性。另外,在演出現場,偶遇議員參選人到場觀賞,讓人不禁聯想:若是這個作品能夠轉化為另一種實踐延續下去、真正成為新竹的動能,想必會是一件很美的事。

《消失新竹》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22/10/01(六)14:3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