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理想的城市未來?——《消失新竹》
11月
1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8次瀏覽

文/蔡沛安(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演出概述與基本架構

《消失新竹》是2022新響藝術季的其中一場演出。這場演出相當特別,它以一場說明會的形式進行,所有前來欣賞的觀眾,都化身為說明會的參加者,成為演出的一部份。因此,以下也配合演出,以說明會來敘述《消失新竹》。

這場說明會的時間設定在2060年,由一個名為「ASI」的集團舉辦,內容是為新竹量身打造的都市更新計畫。說明會可以簡單劃分為三個小段落:第一段落為對於新竹這座城市的現況說明,並闡明對於改變的渴望;第二段落為新竹文物競標拍賣會,拍賣所得成為參加者對都更的投資;最後的第三段落,則以對新竹的未來展望收尾。整體而言,戲劇、主持以及展覽形式相互結合,成就獨樹一幟的演出。

編、導、演三者的完整與相容

《消失新竹》這場演出可謂編、導、演相輔相成的作品,甚至很難將三者分開來談。首先,這場說明會從演出前台就已開始,劇團的前台服務人員、幕後技術人員皆化身為說明會工作人員,將參加識別證、競標用的籌碼與號碼牌發放給參加者。演員李至元與趙欣怡亦擔任了稱職的主持人,與觀眾互動時反應明快、眼神富含力量,表演極具說服力。

在欣賞過程中,可看出演出文本編寫功力深厚且下足苦工,想必創作者對於新竹地區做了許多功課,不論是影像、展品的語音與文字說明皆可見一斑。整個作品以輕鬆幽默的態度探討城市發展議題,當中文物拍賣會的橋段也對文化消費做出嘲諷,即便完全沒有充滿目的性的說教,卻拋出了很好的問題讓觀眾咀嚼與思考,甚至能夠喚醒觀眾對於這座城市的愛、擔憂與共同記憶。

整個演出最大的亮點莫過於說明會結束、大門敞開的一瞬間:觀眾從歡快的會場走出,隨即面對一片狼藉的抗議景象。觀眾從互動的趣味跳到內心的反省,速度極快,當下的情緒跌宕是非常震撼的:「消失新竹」名義上是讓缺點消失、城市升級,實則為文化的丟失。導演沒有使用複雜的物件或手法,卻達到強而有力的效果,令人敬佩。

演出中有一個我認為較可惜的部份,在於時間的設定並沒有貫徹。說明會時間訂於2060年,但其中大量使用的影像素材,都讓人明顯感受到2022年的氛圍,因此觀眾無法完全融入到原本的時間設定中。若是能夠將時間設定考慮進去,或是更詳盡表示出2060年的意義,相信整個體驗會更加順暢。

舞台、燈光、音效之細節令人驚艷

進入劇場時,可以明顯發現劇團改變了場地原有的動線安排,讓演出更接近說明會的樣貌。而整個場內的視覺,也因整齊統一的顏色顯得乾淨俐落、帶有進步的未來感,展品道具更是做工精細。燈光除了色調上的和諧,亦在最後打出了「ASI集團」的Logo,種種細節讓我感到相當精緻。而音效也確實幫助了觀眾的想像,尤其在結尾時,刻意在室外抗議景象播放施工音效,讓意象更為完整,設計相當縝密。

創作具備的力量

對我而言,《消失新竹》是一部輕巧卻不容易的作品。過去盜火劇團曾演出《消失台北》,該演出也曾獲得台新藝術獎提名。我認為這個演出模式非常值得拿到各個城市創作:它只用了兩位演員,結構單純、親近大眾,卻用份量十足的田野直指一個地方的美麗與哀愁,也讓我們思考一個城市的理想未來究竟該是什麼樣子?並且透過這個叩問找尋城市的在地性。另外,在演出現場,偶遇議員參選人到場觀賞,讓人不禁聯想:若是這個作品能夠轉化為另一種實踐延續下去、真正成為新竹的動能,想必會是一件很美的事。

《消失新竹》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22/10/01(六)14:3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