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理想的城市未來?——《消失新竹》
11月
1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3次瀏覽

文/蔡沛安(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演出概述與基本架構

《消失新竹》是2022新響藝術季的其中一場演出。這場演出相當特別,它以一場說明會的形式進行,所有前來欣賞的觀眾,都化身為說明會的參加者,成為演出的一部份。因此,以下也配合演出,以說明會來敘述《消失新竹》。

這場說明會的時間設定在2060年,由一個名為「ASI」的集團舉辦,內容是為新竹量身打造的都市更新計畫。說明會可以簡單劃分為三個小段落:第一段落為對於新竹這座城市的現況說明,並闡明對於改變的渴望;第二段落為新竹文物競標拍賣會,拍賣所得成為參加者對都更的投資;最後的第三段落,則以對新竹的未來展望收尾。整體而言,戲劇、主持以及展覽形式相互結合,成就獨樹一幟的演出。

編、導、演三者的完整與相容

《消失新竹》這場演出可謂編、導、演相輔相成的作品,甚至很難將三者分開來談。首先,這場說明會從演出前台就已開始,劇團的前台服務人員、幕後技術人員皆化身為說明會工作人員,將參加識別證、競標用的籌碼與號碼牌發放給參加者。演員李至元與趙欣怡亦擔任了稱職的主持人,與觀眾互動時反應明快、眼神富含力量,表演極具說服力。

在欣賞過程中,可看出演出文本編寫功力深厚且下足苦工,想必創作者對於新竹地區做了許多功課,不論是影像、展品的語音與文字說明皆可見一斑。整個作品以輕鬆幽默的態度探討城市發展議題,當中文物拍賣會的橋段也對文化消費做出嘲諷,即便完全沒有充滿目的性的說教,卻拋出了很好的問題讓觀眾咀嚼與思考,甚至能夠喚醒觀眾對於這座城市的愛、擔憂與共同記憶。

整個演出最大的亮點莫過於說明會結束、大門敞開的一瞬間:觀眾從歡快的會場走出,隨即面對一片狼藉的抗議景象。觀眾從互動的趣味跳到內心的反省,速度極快,當下的情緒跌宕是非常震撼的:「消失新竹」名義上是讓缺點消失、城市升級,實則為文化的丟失。導演沒有使用複雜的物件或手法,卻達到強而有力的效果,令人敬佩。

演出中有一個我認為較可惜的部份,在於時間的設定並沒有貫徹。說明會時間訂於2060年,但其中大量使用的影像素材,都讓人明顯感受到2022年的氛圍,因此觀眾無法完全融入到原本的時間設定中。若是能夠將時間設定考慮進去,或是更詳盡表示出2060年的意義,相信整個體驗會更加順暢。

舞台、燈光、音效之細節令人驚艷

進入劇場時,可以明顯發現劇團改變了場地原有的動線安排,讓演出更接近說明會的樣貌。而整個場內的視覺,也因整齊統一的顏色顯得乾淨俐落、帶有進步的未來感,展品道具更是做工精細。燈光除了色調上的和諧,亦在最後打出了「ASI集團」的Logo,種種細節讓我感到相當精緻。而音效也確實幫助了觀眾的想像,尤其在結尾時,刻意在室外抗議景象播放施工音效,讓意象更為完整,設計相當縝密。

創作具備的力量

對我而言,《消失新竹》是一部輕巧卻不容易的作品。過去盜火劇團曾演出《消失台北》,該演出也曾獲得台新藝術獎提名。我認為這個演出模式非常值得拿到各個城市創作:它只用了兩位演員,結構單純、親近大眾,卻用份量十足的田野直指一個地方的美麗與哀愁,也讓我們思考一個城市的理想未來究竟該是什麼樣子?並且透過這個叩問找尋城市的在地性。另外,在演出現場,偶遇議員參選人到場觀賞,讓人不禁聯想:若是這個作品能夠轉化為另一種實踐延續下去、真正成為新竹的動能,想必會是一件很美的事。

《消失新竹》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22/10/01(六)14:3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