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不只有歡笑,更需有反思《小冰冰與魔龍小乖》
8月
14
2020
小冰冰與魔龍小乖(蘋果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5次瀏覽
黃婷容(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學生)

「嘰哩咕嚕施魔法,魔龍魔龍復活吧!」由蘋果劇團所舉辦的「2020好蘋友同樂會」,於華燈初上的周五夜晚,帶來兼富童趣和哲理的兒童劇《小冰冰與魔龍小乖》。故事主線由主角小冰冰(周洪于婷飾演)和皮老大(鐘秋山飾演)發現魔龍小乖(徐幸子飾演)出發,串連起情感教育、友情,談起寵物棄養等議題。不落於一般兒童劇以演員過分誇張、綜藝化的表演俗套,導演蔡璨鴻將戲劇精神回歸本質的追求,以情節與演技作為雙主刃,搭配空間解構的沉浸式感受,自然細膩地闡述故事背後蘊含的教育意義。可惜的是,結尾時的大合唱橋段,雖成功營造出圓滿大結局的溫馨氛圍,但突如其來的歌曲收尾,不免顯得有些突兀且形式化。

故事從觀眾踏入劇場的第一個空間便開始發展,本次演出將場地切割成四大區塊,分別象徵劇中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特色(紅土草原/魔法森林/國民廣場/城堡),隨著故事情節發展,觀眾漸漸融入故事的脈絡情緒,游移在場中。此種導演手法體現了近似於沉浸式劇場的核心概念,或說扭轉了慣性的鏡框式觀演關係,改變以往觀眾必須固定落坐於劇場座位席上,單方面接收舞台上給予的舊習。反之,觀眾的視角搖身一變,成為故事推動的感應器。

情節中,小冰冰與皮老大意外發現流連在外的魔龍小乖,小冰冰看其瘦小無依,便向皮老大提議將小乖養在身邊當寵物,反覆協調後,皮老大面上終於答應,私心裡卻只是希望透過小乖的特殊才藝大賺一筆。而後,觀眾與演員共同從紅土草原移動至舞台中央(國民廣場)欣賞三人才藝演出,此時公主(吳惇惠飾演)與身邊親信包大臣(陳柏亨飾演)猛然殺出,執意將小乖收為寵物,皮老大抵擋不了金錢的誘惑,最終答應。此處開始發展出兩大故事主線,其一,小乖進到城堡後,生命力明顯削弱,公主及包大臣開始慌了手腳,不知道該如何飼養;其二,小冰冰得知皮老大因利忘義的行為後既氣憤又難過,此處提出本劇的第一個哲思問題「一段情感的珍貴,是否該因外在的誘惑而變質」?

故事的後半段,為了拯救奄奄一息的小乖,四人打破矛盾,齊心於魔法森林施展法術,將小乖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最終,眾人決議將小乖送回原本的故鄉、還她該有的自由。將非同族類好友送回原鄉的情節,與2019年由美國夢工廠動畫公司製作的《馴龍高手3》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魔龍本就不屬於他們的世界,真心喜愛下的「放手」更加強化故事的深度和情感。同時也從中點出「寵物飼養」的反思,「我喜歡它、它看起來很可愛,所以我就想要養」的想法,是否其實已經在無形中,存在著本質上的高傲與自私。

具有教育意義、演出人員與觀眾的互動、強烈的趣味性、溫馨圓滿大結局成為兒童劇十分顯著的四大演出特色。在《小冰冰與魔龍小乖》演出中,四者均得到妥善安排,令筆者最為深刻的片段,為本劇演出人員與觀眾的互動橋段。戲劇推演至中段,皮老大後悔因錢財送走小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希望能與小冰冰道歉,但當他真的遇到小冰冰時,又因為拉不下面子遲遲無法將道歉語句說出口。此時,台下觀戲的孩子們,此起彼落地向皮老大喊著「趕快跟她說對不起、不要害怕」等等心急真切的建議,場面喧鬧聲雖久久不歇,飾演皮老大的演員也一度出戲回應孩子們的呼喊,可這異常真實的互動,卻彰顯出孩童浸潤至故事後,反芻推得的心中吶喊。

好的兒童劇最重要的是「不說教」,將欲傳達的內容透過戲劇表演呈現,使孩童反身思考,並非利用填鴨式(spoon-fed education)的制式教育體制,告訴他們一個「標準答案」,而這份勇氣的展現與思考過程,孩童恰好能夠藉由戲劇媒介練習經驗並且獲得實踐。

《小冰冰與魔龍小乖》

演出|蘋果劇團
時間|2020/08/07 20:00
地點|蘋果劇團高雄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