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是表象還是真實《紙Pli》
2月
08
2024
紙Pli(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蔡耀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9次瀏覽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紙張,日常生活常見之物,縱使在現今這個不斷強調數位化的時刻。紙,同時也是古老的材質,取自天然纖維,提供我們書寫、包裝、清潔,甚至經過塑形或編織後能成為容器、服飾等。紙,看似脆弱卻也充滿韌性與可塑性,因而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已是常見的創作媒材。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的2023馬戲節邀請了四檔國內外的馬戲節目,來自以色列的英巴爾.本.海姆(Inbal Ben Haim)《紙Pli》是其中之一。正如節目名稱,紙是英巴爾整個表演節目中最重要的表現媒材,也是唯一的道具。

表演前段,英巴爾全身以半透明的紙張包裹全身,只剩下頭部、手掌、腳掌。看似被框限的身體,在不斷地扭轉、拉伸、對角線扯動等由小而大的動作中,紙張也在拉扯中展現物理性質:破裂。此段的音樂使用大量的擬音手法,並融入各式物件的聲音做疊合。此時,身體、充滿皺褶且包裹全身的紙與物件式的聲響,再再使觀者產生一種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皆物質化之感,而這樣的物質性亦充滿整個作品。

接著舞台上推出各式材質與顏色的紙張,藉由大舞台的空間,可以快速花式地鋪展大型紙材,同時對紙張材質有一定熟悉的我,很快地發現在紙繩的塑造過程中,作為最主要承重角色的紙材是屬於強度較高的牛皮紙材。紙繩完成後,英巴爾開始仔細地將之纏繞於身上,並經由她的高空技術使自己一步一步地往上空爬去,扺達高空後,英巴爾首先將較為柔軟的白色紙材逐步撕去,接著再將牛皮紙材撕去,最後,也是整個作品最大也最被主打的段落:英巴爾將纏繞於自己身上的紙繩完全撕掉,只剩雙手懸吊抓住的繩頭,然後,放手,墜落,在巨大的安全墊和大量撕碎的紙片上。生命是脆弱的,是吧,任何表演都有或大或小的風險,然而在現代劇場嚴謹的安全規範下,危險性還是低很多,相較於傳統戲曲高台後翻的驚險。


紙Pli(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蔡耀徵)

第三段則是將覆蓋整個舞台地板的牛皮紙往上舞台翻去,在翻的過程中,或因物理特性,或因人的行為,更或因人以手工刻意製造皺摺,使紙張成為大型的裝置,尤如岩層。人置身其中彷彿化身石頭,亦彷彿冷眼看著因人類各式行為深刻影響或構成地殼摺曲,並造成地球永久物質性改變的人類世。同時,這段的音樂創作採用大量的動機重複與疊加,形成時間凝滯之感,是最有感觸的段落。接著,舞台上充滿大量的碎紙,並升起大型紙花裝置,一位男性表演者手拿紙板搧風,試圖讓空氣流通的變化形塑細紙條的飛舞。以人工製造氣流,促使靜態物質產生彷如活物般的生命力,是轉化紙的物質性的一種手法。只是以手搧風或許素樸卻也很難驚豔,尤其北藝中心七月才邀來Non Nova劇團的《突然颳來一陣風》時。最後,英巴爾以多條細紙繩做成的紙綢將自己吊上空中,地板上三層巨大的紙張依序升起,英巴爾以手從中間戳破紙張,穿身而過。巨大的紙張緩緩降落,英巴爾也隨之落地。全體表演者站立右舞台,紅色的燈光打在高高掛著的紙綢,燈暗。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並且不同紙的材質具有不同的纖維紋路、透光度、強韌度,以及撕破的聲音也有不同,這在作品中並未被充分發揮。而脆弱真的脆弱嗎,結構力學告訴我們瓦楞紙也有承載一人的力量,一根易斷的筷子,十根就不易斷,人與萬物何嘗不是如此。

2023馬戲節:英巴爾.本.海姆《紙Pli》

演出|英巴爾.本.海姆
時間|2023/12/30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