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是表象還是真實《紙Pli》
2月
08
2024
紙Pli(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蔡耀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7次瀏覽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紙張,日常生活常見之物,縱使在現今這個不斷強調數位化的時刻。紙,同時也是古老的材質,取自天然纖維,提供我們書寫、包裝、清潔,甚至經過塑形或編織後能成為容器、服飾等。紙,看似脆弱卻也充滿韌性與可塑性,因而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已是常見的創作媒材。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的2023馬戲節邀請了四檔國內外的馬戲節目,來自以色列的英巴爾.本.海姆(Inbal Ben Haim)《紙Pli》是其中之一。正如節目名稱,紙是英巴爾整個表演節目中最重要的表現媒材,也是唯一的道具。

表演前段,英巴爾全身以半透明的紙張包裹全身,只剩下頭部、手掌、腳掌。看似被框限的身體,在不斷地扭轉、拉伸、對角線扯動等由小而大的動作中,紙張也在拉扯中展現物理性質:破裂。此段的音樂使用大量的擬音手法,並融入各式物件的聲音做疊合。此時,身體、充滿皺褶且包裹全身的紙與物件式的聲響,再再使觀者產生一種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皆物質化之感,而這樣的物質性亦充滿整個作品。

接著舞台上推出各式材質與顏色的紙張,藉由大舞台的空間,可以快速花式地鋪展大型紙材,同時對紙張材質有一定熟悉的我,很快地發現在紙繩的塑造過程中,作為最主要承重角色的紙材是屬於強度較高的牛皮紙材。紙繩完成後,英巴爾開始仔細地將之纏繞於身上,並經由她的高空技術使自己一步一步地往上空爬去,扺達高空後,英巴爾首先將較為柔軟的白色紙材逐步撕去,接著再將牛皮紙材撕去,最後,也是整個作品最大也最被主打的段落:英巴爾將纏繞於自己身上的紙繩完全撕掉,只剩雙手懸吊抓住的繩頭,然後,放手,墜落,在巨大的安全墊和大量撕碎的紙片上。生命是脆弱的,是吧,任何表演都有或大或小的風險,然而在現代劇場嚴謹的安全規範下,危險性還是低很多,相較於傳統戲曲高台後翻的驚險。


紙Pli(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蔡耀徵)

第三段則是將覆蓋整個舞台地板的牛皮紙往上舞台翻去,在翻的過程中,或因物理特性,或因人的行為,更或因人以手工刻意製造皺摺,使紙張成為大型的裝置,尤如岩層。人置身其中彷彿化身石頭,亦彷彿冷眼看著因人類各式行為深刻影響或構成地殼摺曲,並造成地球永久物質性改變的人類世。同時,這段的音樂創作採用大量的動機重複與疊加,形成時間凝滯之感,是最有感觸的段落。接著,舞台上充滿大量的碎紙,並升起大型紙花裝置,一位男性表演者手拿紙板搧風,試圖讓空氣流通的變化形塑細紙條的飛舞。以人工製造氣流,促使靜態物質產生彷如活物般的生命力,是轉化紙的物質性的一種手法。只是以手搧風或許素樸卻也很難驚豔,尤其北藝中心七月才邀來Non Nova劇團的《突然颳來一陣風》時。最後,英巴爾以多條細紙繩做成的紙綢將自己吊上空中,地板上三層巨大的紙張依序升起,英巴爾以手從中間戳破紙張,穿身而過。巨大的紙張緩緩降落,英巴爾也隨之落地。全體表演者站立右舞台,紅色的燈光打在高高掛著的紙綢,燈暗。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並且不同紙的材質具有不同的纖維紋路、透光度、強韌度,以及撕破的聲音也有不同,這在作品中並未被充分發揮。而脆弱真的脆弱嗎,結構力學告訴我們瓦楞紙也有承載一人的力量,一根易斷的筷子,十根就不易斷,人與萬物何嘗不是如此。

2023馬戲節:英巴爾.本.海姆《紙Pli》

演出|英巴爾.本.海姆
時間|2023/12/30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12月
2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