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想像邊界的《巴黎舞會》
3月
28
2023
巴黎舞會(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Gelée La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35次瀏覽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人類對於探索從現實世界通往虛擬世界的欲望始終不曾減緩,經歷疫情三年和科技政策的大力推展,實境技術正方興未艾地推進著和尋求突破點,相關VR(Virtual Reality, 虛擬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 擴增實境)、MR(Mixed Reality, 混合實境)乃至元宇宙等話題,熱度不斷。面對新一波未來科技浪潮,加之文化政策、公家資源的大力扶植、投入,虛實整合的新型態展演在可預見的未來或將持續發展。

在布蘭卡・李(Blanca Li)的《巴黎舞會》(La Bal de Paris)中透過BackLight Studio【1】的VR技術、Vincent Chazal的視覺設計與Tao Gutierrez的作曲,半小時裡,讓你一秒穿越到巴黎黃金二零年代,體驗奢華上流生活方式:水晶燈、華服、宴會廳舞會、私人遊艇、鄉村莊園等。由BackLight Studio提供的虛擬實境技術,無縫的將每一個場景與場景完全融合接軌,流暢地將體驗者帶往下一個情境場景,無論是手扶梯、火車或者遊艇,確實令人驚豔。

相較於過往虛擬實境節目的設定,《巴黎舞會》不僅僅是發揮了VR的最大優勢:高強度的沉浸式體驗,以及三百六十度可探索、敘事的空間,Vincent Chazal的視覺利用近景、中景、遠景在細節刻劃與整體氛圍的營造,創造層次豐富的感官體驗經驗,更在於《巴黎舞會》做到了讓體驗者在虛擬實境裡的角色能與其他角色進行互動。不再如以往的虛擬實境節目般,穿戴裝備的體驗者總是較為孤立自我且自外於他人的情況,是一個將現場表演與最先進科技結合的節目。

當然,與十名體驗者和兩名舞者一起穿越至巴黎,換穿香奈兒高級訂製禮服,欣賞華麗舞廳裡優美的樂團演奏與舞蹈,搭乘遊艇看落日感受微風,穿過樹籬迷宮進到浪漫花園,搭火車到有著跳康康舞女郎和香頌的著名夜總會漫步,三不五時和舞者、其他角色手拉手跳舞轉圈,確是如夢似幻,這種夢幻般的感官經驗亦確實達成創作者布蘭卡・李想傳遞給體驗者的核心。雖然這種感官於我而言,反而更加強了一切皆為幻境之感。

另一方面,在《巴黎舞會》中看見香奈兒的高級訂製禮服,相信亦不僅香奈兒是現今依然保有高級訂製服裝傳統(Haute Couture)的頂級品牌,其服飾亦隱含有追溯自狄亞基列夫(Serge Diaghilev, 1872-1929)時代起,香奈兒本人與前衛新潮藝術深切關係與密切合作之意。

然而,這或者也呈現出虛擬實境節目當前困境:內容的缺乏與長篇敘事的缺陷。在《巴黎舞會》中,其浪漫的三幕愛情喜劇故事設定與場景結構,總讓我不時想起弗朗茲.勒哈爾(Ference Lehar, 1870-1948)的輕歌劇《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只是故事與角色更為輕薄短小。如此設計,或許也是受限於目前虛擬實境技術範疇,包含實際體驗時間設定三十至三十五分鐘。畢竟,目前VR的頭戴裝置依然稱不上輕便靈巧(至少在最後十分鐘我已需要用手協助支撐頭部才行)。無論如何,《巴黎舞會》對虛擬實境技術的整合,確實推進與擴展了劇場或新型態展演的邊界和想像,雖然尚有可攜性、裝置大小重量、設備價格未達消費級產品等問題待解決,但相信虛擬實境走入大眾生活也將是不久的事情。


註釋

1、本文除主創者布蘭卡・李外,所提到之設計者姓名皆參照售票頁面使用原文姓名。參照:《巴黎舞會》OPENTIX售票頁面

《巴黎舞會》

演出|布蘭卡・李(Blanca Li)
時間|2023/02/20 16: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恰如莊子清醒夢般的「不知此身還彼身」,我們能夠與現實聯繫的最後一釐米,到頭來也只剩下演員不知身在何處的安全須知與簡短回應,作為參與者的我們,甚至不會知道演員是否真有如影像中所看見地那般跳躍與歌唱,筆者便在這樣的荒謬時空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驗——虛與實的難以捉摸、相信與懷疑。
3月
13
2023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