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想像邊界的《巴黎舞會》
3月
28
2023
巴黎舞會(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Gelée La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5次瀏覽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人類對於探索從現實世界通往虛擬世界的欲望始終不曾減緩,經歷疫情三年和科技政策的大力推展,實境技術正方興未艾地推進著和尋求突破點,相關VR(Virtual Reality, 虛擬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 擴增實境)、MR(Mixed Reality, 混合實境)乃至元宇宙等話題,熱度不斷。面對新一波未來科技浪潮,加之文化政策、公家資源的大力扶植、投入,虛實整合的新型態展演在可預見的未來或將持續發展。

在布蘭卡・李(Blanca Li)的《巴黎舞會》(La Bal de Paris)中透過BackLight Studio【1】的VR技術、Vincent Chazal的視覺設計與Tao Gutierrez的作曲,半小時裡,讓你一秒穿越到巴黎黃金二零年代,體驗奢華上流生活方式:水晶燈、華服、宴會廳舞會、私人遊艇、鄉村莊園等。由BackLight Studio提供的虛擬實境技術,無縫的將每一個場景與場景完全融合接軌,流暢地將體驗者帶往下一個情境場景,無論是手扶梯、火車或者遊艇,確實令人驚豔。

相較於過往虛擬實境節目的設定,《巴黎舞會》不僅僅是發揮了VR的最大優勢:高強度的沉浸式體驗,以及三百六十度可探索、敘事的空間,Vincent Chazal的視覺利用近景、中景、遠景在細節刻劃與整體氛圍的營造,創造層次豐富的感官體驗經驗,更在於《巴黎舞會》做到了讓體驗者在虛擬實境裡的角色能與其他角色進行互動。不再如以往的虛擬實境節目般,穿戴裝備的體驗者總是較為孤立自我且自外於他人的情況,是一個將現場表演與最先進科技結合的節目。

當然,與十名體驗者和兩名舞者一起穿越至巴黎,換穿香奈兒高級訂製禮服,欣賞華麗舞廳裡優美的樂團演奏與舞蹈,搭乘遊艇看落日感受微風,穿過樹籬迷宮進到浪漫花園,搭火車到有著跳康康舞女郎和香頌的著名夜總會漫步,三不五時和舞者、其他角色手拉手跳舞轉圈,確是如夢似幻,這種夢幻般的感官經驗亦確實達成創作者布蘭卡・李想傳遞給體驗者的核心。雖然這種感官於我而言,反而更加強了一切皆為幻境之感。

另一方面,在《巴黎舞會》中看見香奈兒的高級訂製禮服,相信亦不僅香奈兒是現今依然保有高級訂製服裝傳統(Haute Couture)的頂級品牌,其服飾亦隱含有追溯自狄亞基列夫(Serge Diaghilev, 1872-1929)時代起,香奈兒本人與前衛新潮藝術深切關係與密切合作之意。

然而,這或者也呈現出虛擬實境節目當前困境:內容的缺乏與長篇敘事的缺陷。在《巴黎舞會》中,其浪漫的三幕愛情喜劇故事設定與場景結構,總讓我不時想起弗朗茲.勒哈爾(Ference Lehar, 1870-1948)的輕歌劇《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只是故事與角色更為輕薄短小。如此設計,或許也是受限於目前虛擬實境技術範疇,包含實際體驗時間設定三十至三十五分鐘。畢竟,目前VR的頭戴裝置依然稱不上輕便靈巧(至少在最後十分鐘我已需要用手協助支撐頭部才行)。無論如何,《巴黎舞會》對虛擬實境技術的整合,確實推進與擴展了劇場或新型態展演的邊界和想像,雖然尚有可攜性、裝置大小重量、設備價格未達消費級產品等問題待解決,但相信虛擬實境走入大眾生活也將是不久的事情。


註釋

1、本文除主創者布蘭卡・李外,所提到之設計者姓名皆參照售票頁面使用原文姓名。參照:《巴黎舞會》OPENTIX售票頁面

《巴黎舞會》

演出|布蘭卡・李(Blanca Li)
時間|2023/02/20 16: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恰如莊子清醒夢般的「不知此身還彼身」,我們能夠與現實聯繫的最後一釐米,到頭來也只剩下演員不知身在何處的安全須知與簡短回應,作為參與者的我們,甚至不會知道演員是否真有如影像中所看見地那般跳躍與歌唱,筆者便在這樣的荒謬時空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驗——虛與實的難以捉摸、相信與懷疑。
3月
13
2023
同時,也得留意模式化,地方意識作品似乎有採取同一套路演出的情況,雖能遙呼鄉土情懷、既討喜又熱鬧,卻不免好奇:還能有什麼樣的演出方式呢?
5月
24
2023
在本屆的三個作品中,看到內斂、看到驚喜、也看到更多值得修正的空間,那些嘗試為新人們打開的視野,也打開了當代觀眾的期待。
5月
24
2023
行為藝術家演出時,將自身設限在舞台上,就像是從事件現場被流放於劇場的自囚者,透過對自我的撻伐、個體的被凝視,勾勒出對社會議題的情境觀點,並生產出身體奇觀化的想像,如果說劇場是一個完善與美觀的藝術殿堂,我想行為創作者們,正是想讓載滿奇裝異服、肢體畸形者的瘋人船,重新返航停泊的人。
5月
05
2023
當舞作已經被影像化的同時,什麼是仍舊可見什麼又消失不見⋯⋯行經至此我們討論的對象還會是舞蹈本身嗎?
4月
17
2023
就觀看方式而言,令筆者感到有趣的便是,表演者必須因應固有場域的限制,規劃表演動線及思量每一場的走位及轉場⋯⋯
4月
17
2023
林智偉表示:「戲曲學院是臺灣唯一傳授專業馬戲的學校,也是FOCA多數團員們的母校,我也希望能讓學生們在第一線感受到國際性藝術節的實體運作與流程。」FOCA的行動在那些長久看到了問題卻沒有人提出改變的事件上,確切的開創亮眼成績。
3月
27
2023
以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作為FOCASA的場地,一方面有助於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專心經營所屬的規劃空間,發展為長期的推廣活動。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捨棄城市街頭的公共空間,另行單獨劃立的馬戲園區,固然方便規範入場觀眾付費參與,卻也很明確的將這個空間定位為節慶娛樂的空間,難以擾動既有城市空間屬性,也讓在此演出的馬戲表演失卻了街頭馬戲翻轉城市空間屬性更大的潛能。(就這一點而言,其與也含括許多馬戲與雜技表演的臺南街頭藝術節恰成對比)
3月
27
2023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定點舞台都想成一個小圓球,它們通通被擺在一塊大草原上,小圓球到小圓球之間肯定是有間隙的,不過在 FOCASA園區裡,聲響雖然隱形,卻很完美地扮演了小圓球的延伸體,像是從圓球的核心吹出泡泡,而每個泡泡的泡泡壁,恰如其份地輕碰在一起:不至於漲破,亦沒有分離。
3月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