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曲「幕表戲」普遍沒落的今天,歌仔戲是保留「幕表戲」最完整的劇種。這種表演方法之於演員潛力的發掘和表演厚度的錘鍊,有其絕對的價值。至今還有不少「做活戲」的高手活躍在歌仔戲民戲戲台上,以北部來說,例如洪明雪、陳美雲、呂雪鳳、林美香、蔡美珠等,只要有心,並不難看到他們的演出。
歌仔戲即興演出的訓練,對演員表演,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呢?舉幾個歌仔戲演員跨界合作的例子,說明它的可能性。大家記憶猶新的,是去年唐美雲在戲劇大師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導演的跨國大製作《鄭和1433》(2010年2月20日國家劇院首演)中挑大樑,此戲將禪鼓、歌仔戲和爵士樂等交融在一起,呈現全新的音樂劇場。在導演的要求下,唐美雲造型多變、以渾厚帶點沙啞的聲音擔任說書人的角色,又改變造型,詮釋老人、小孩、女人等。媒體宣稱這是一次對唐美雲高難度的徹底大改造,但唐美雲演來卻是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成為《鄭和1433》的焦點所在。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唐美雲的歌仔戲唱唸與爵士樂手迪奇.蘭德利(Dickie Landry)的即興合作。這完全得力於唐美雲做為歌仔戲演員,從小所受的訓練,本來就習慣且擅長即興發揮。
還有許多歌仔戲演員,跨足其他劇場演出,馬上就看到亮眼的成績。例如去年歌仔戲小生演員呂雪鳳第一次拍電影《當愛來的時候》,就獲得第四十七屆(2010年)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提名。唐美雲第一次演電影《一隻鳥仔哮啾啾》,也入圍第三十四屆(1997年)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她的姐姐,同樣為小生演員的趙美齡,第一次演出電影,更以《沙河悲歌》獲得第三十七屆(2000年)金馬獎女配角獎。舉這些例子,並非對獎項的盲目崇拜,實因觀賞歌仔戲演員在電影中表演所受到的震撼。相較於電影中的其他演員,她們所擁有的演出質地,舉手投足所展現的厚度,是那麼樣的不同,那麼樣的難以掩藏。也難怪第一次演電影,就抱回光彩耀眼的成績。至今,尚在舞台上演出的臺灣歌仔戲演員,許多都擁有這樣的表演能量和演出質地。這來自於他們的環境和訓練,這套方法,是值得被重視和轉化的。
對於歌仔戲的研究而言,不去理解其做活戲的表演精華,不僅只是「很可惜」而已,研究者將因此而掌握不到歌仔戲的表演藝術的主軸。目前臺灣有戲曲學院歌仔戲系負責歌仔戲教育的傳承,其課程主要複製了京劇科班的教育,若能注意到歌仔戲即興演出的技術與藝術,對演員必有極大的啟發,也更能凸顯歌仔戲和京劇藝術之不同。戲曲教育之外,當代劇場亦可將即興演出納入訓練之列,臺灣的「金枝演社」標榜庶民美學,倒是很早就注意到歌仔戲的表演方法。
學院的研究,教育的重視,加上劇場的運用,歌仔戲的幕表戲演出精華,雖然備受忽略,至少不是交白卷。但願在歌仔戲「做活戲」嚴重沒落的今天,還來得及喚起世人對它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