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當代的女性絮語《陰道獨白》
4月
22
2020
《陰道獨白》讀劇演出(On Stage-表演藝術工作坊提供/攝影鄭卉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52次瀏覽
王俞文(高中表演藝術教師)

美國劇作家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於1994年發表《陰道獨白》,九○年代起這齣戲透過全美乃至全世界各劇團、社福團體、社教機構,進行大規模的展演,恩斯勒並以此作品醞釀「V-Day運動」,提出「終止對女性施暴」的述求。2001年,此劇本授權給全球女性團體,而2005年勵馨基金會將《陰道獨白》引進台灣,並連續公演十年,十年間揉捻了不同世代文化場域的觀演脈絡,在台灣傳唱女性身體自主之歌。2015年,編劇郝妮爾將原著改寫成《拾蒂》三部曲系列,2018年此系列再經濃縮、轉化成台灣陰道故事《拾蒂》,藉此再一次傳遞響應V-Day的決心。

也許因為勵馨基金會的《陰道獨白》系列展演太成功,深刻的觀演足跡讓此文本至今在台灣仍覆上一抹社教宣言色彩,形成一種矛盾。布萊希特肯定戲劇的政治性,甚至也明白道出一齣戲的價值就在於能否引發觀眾的思辨,但當看戲的觀眾帶著既定想法,例如「這齣戲是在講終止性暴力」(並且是對於女性的性暴力),反而壓抑了戲劇想像,也就是限制了觀眾觀看的能動性,而新時代該如何再回過頭去面對1994年的本,作出新詮釋,擺脫二元性別觀念,「施虐(陽性)─受虐(陰性)」的既定設定,亦是當代展演的挑戰。

On Stage-表演工作坊的《陰道獨白》似乎企圖刷淡這層說教色彩,導演田寶嘗試拆解文本順序,厚厚一本劇本刪除北美印第安以及慰安婦等的段落,回歸「女性自覺」。四位演員分別擔綱各主要段落的主述者,或是將一大段詩化的獨白拆解讓四位演員以聲音朗誦表演,演員精湛演出感召力十足。

打從一開始,演員張文易的Cunt段落開始第一句台詞「我就要叫她『cunt』」,細膩的聲情,剖開每一個字母,重新檢視、賦予意義,愉悅地帶領觀眾聆聽、再次探索「cunt」這個過去帶著女性性器貶義的字詞,重新賦予新的發語權。年輕演員劉培萱表現略顯緊張,但生澀感詮釋女學生與女同志鄰居的性啓蒙,酸中帶甜,懵懵懂懂地剛剛好。王詩淳亦莊亦諧的三段段子,道出女性對另一半性需求的嘲弄,同時也自嘲,生動演出令我噴飯不已,冷不防又被她真誠的自白打動而落淚。在那個時刻,我多想跟隨著王詩淳,一起綁上抗議頭巾,大聲附和並奪回女性陰道自主權。演員中最資深的蔣薇華,則是不慍不火帶領其他三位演員進行全劇中經典的高潮呻吟交響曲,提到中年女性的性幻想段落,敘述保羅紐曼在春夢之海載浮載沉,她以話語勾勒出的畫面歷歷在目,令我拍案不已。

剪裁過的文本,削弱了社福團體演出版本的社教性,但在表演中後段以投影幕方式播送世界上其他女性遭到性暴力的事實,不免覺得有點廉價,破壞了前大段彙集起來的詩性的、陰性書寫力量。而2017年後興起全世界的「#me too運動」,對照九○年代《陰道獨白》創作歷程,恩斯勒當時透過訪問,請各地女性分享自己隱藏已久、不為人知的故事,再以她人之口傳述、展演;但在新興資訊網路時代,這種以戲劇文本再現、揭露一件我們已熟知之事的模式是否過時?文本裡談論月經的段子以及演員選擇詮釋的態度已不太像是現下語境,台上演員略帶羞澀、禁忌態度討論經期能否去廟裡,試圖去污名化的呈現方式對照現實有點格格不入。我相信身處九○年代,在台上公開談論月事的確是件離經叛道的事,但時代繼續走,現在的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離經叛道呢?或許,我會這麼疑惑也代表女性運動真的一直向前走,也反映某階段性平教育的成功吧。

恩斯勒針對《陰道獨白》為何放進「cunt獨白」,曾提到某個觀眾對文本初演時,表演中對於「cunt」有負面評論,觀眾主動聯繫劇作家,聊了關於這個詞的刻板印象;最後,伊芙恩斯勒完全改觀,並且決定加入這段作品,【1】由此可見,伊芙恩斯勒針對女性議題做的是不間斷動態書寫,透過全民(不限定女性)詮釋,補述、改述、創造新的陰道圖像。

雖然讀劇場地「議題製作所」不敵肺炎疫情衝擊,在四月十五日《陰道獨白》末場演後熄燈,但關於女性議題的傳誦是不間斷的,期待這個文本在當代能有更多新的詮釋。《陰道獨白》之所以為經典,緣起於她的精神而非表面形式,樂見更多屬於現下的陰道絮語。

註釋

1、參見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著,丁凡、喬色分翻譯:《陰道獨白—V-Day運動十週年紀念版》,台北:心靈工坊,2014年。

《陰道獨白》

演出|On Stage-表演藝術工作坊
時間|2020/04/15 19:30
地點|議事製作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