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舊的與東方西方
7月
23
2019
博士與貓爵士五重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0次瀏覽
黎時潮(專案評論人)

如果在地圖上從駁二.Banana音樂館往東畫條直線,連接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中間將穿過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這條隱形的線構成台灣文藝演出的哈德良長城:從此處往南,佔本島四分之一面積的土地,再無任何可提供常態演出機會的場所!即使流行音樂中心全面營運,也只是把這條線往南推進大約一公里。在這藝文展演前線,根據Banana音樂館策展人透露,他們的經營也是千萬艱難,目前仍在虧損中。

在台中方面,由於投資方將此處視為社區服務的一環,而非純粹商業營運的表演場地,加上已運作五、六年,台中打里摺接待館在當地累積的聲譽,使得此地的演出總能吸引一些好奇的新觀眾。可惜的是,票房雖比高雄好,但也算不上理想。

從同一樂團在兩地演出觀眾的反應與狀態,可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兩場觀眾人數都在三十以上、四十以下。高雄場幾乎都是音樂家的親朋好友與學生;台中則全是對爵士樂相當陌生的當地人。高雄每當某位音樂家演奏完一段精彩的即興獨奏後,總能獲得熱烈掌聲,在觀賞爵士樂演出時,這是恰當且合宜的;台中的觀眾總要等到樂曲結束才拍手,甚至於連安可曲都沒要求,就讓演出結束了。考慮到台中每年舉辦爵士音樂節的歷史已超過十五年,當地民眾對爵士樂的陌生仍舊讓人驚訝。

團名「博士與貓五重奏」,博士意指目前僅有的兩位、台灣出身的爵士樂博士陳含章與劉騰文,另一位團員林偉庭則可望在短期內成為第三人。貓則來自一首爵士樂曲〈所有的貓都來參加了〉,歌裡的貓說的是傑出且酷帥的爵士樂手。

五重奏裡的四位台灣人,有三位長期待在美國發展;唯一的西方人Danny Zanker,卻已經把亞洲當成自己的家。巡演的標題是「從舊金山到紐約」,一方面指出幾位旅美音樂家的活動基地,另一方面則暗指爵士樂的東西岸風格【1】。

七月十四日的演出加上安可曲共九首,有四首團員們的創作、五首標準曲。第一首是大師奇克柯瑞亞(Chick Corea)的作品〈五百英哩高〉,也許是剛開始,鋼琴家陳含章似乎熱身不夠,有些段落略顯拘謹,但第二首開始就步入正軌。下半場第二首〈漫步在綠海豚街上〉,中音薩克斯風劉騰文獨奏結束,次中音薩克斯風林偉庭沒完全接住,過兩小節才轉回來。此外,後半場時,鼓手Phoebe Chou一直在調整腳踏鈸的位置,大概是因為舞台空間不足,使她無法將器材放在最好的位置,影響了她的部分表現。

樂團的演奏風格以咆勃【2】為主,這種將近八十年前創造出的風格,稱為「古老」不為過。雖然如此,目前美國大多數爵士演出,咆勃及其延伸依舊是主流,大多數人對爵士樂的想像也是這類樂曲,因此博士與貓五重奏繼續精研這方面的技巧並不意外。有趣的是,陳含章作品〈山路、火車、滿月〉是來自於她嘉義人的背景,由阿里山火車的上山路程聯想而來。這首完全台灣主題的作品,仍然使用咆勃技巧,這是否意味著,新舊、西東藉由此曲融為一體呢?

對觀眾來說,雖然對音樂家的創作非常陌生,但這樣的作品才更鮮活、更有趣吧?聽這些新曲,總比老是聽音樂家演奏古老的標準曲好吧?陳含章表示她正在累積作品,希望能像其他台灣爵士樂手那樣,出版自己的專輯。也許有一天,這些台灣音樂家的作品,也能成為所謂的標準曲吧?

七月二十日的演出共十首,由於聯繫失誤,器材出現差錯,使得樂團不得不改變曲目,用陳含章與林偉庭的二重奏開場,直到第三首解決問題後,貝士與鼓逐漸加入,第四首才回到原始的演出計畫。

由於爵士樂手的演出機會不多,少有爵士音樂家靠演出就足夠過活,台灣爵士樂手,絕大多數養不起經紀人,也因此所有事情都必須自己處理;於是,那天發生了,場地方不知道樂團的貝士手使用電子式低音大提琴,因而未曾準備擴大機,使得樂團差點無法演出的大失誤!

但,爵士樂的傳奇往往來自於失誤。那年凱特畢卓斯坦(Ketil Bjørnstad)帶著海洋四重奏來台演出的第一場,吉他手泰里瑞普達(Terje Rypdal)斷了根琴弦,卻造成他一生最奇特的一場演出。

七月二十日在台中,當博士與貓五重奏發現沒有擴大機,除了緊急找人調用外,眼看演出時間迫近,團長陳含章和林偉庭稍稍商量了下,就臨時用二重奏形式演奏他們熟知的標準曲。到了第三首,擴大機送達,貝士安裝好後,找到適當的點切入,鼓手也跟著參與進去。由於整個過程太自然,台下觀眾還以為是預先安排好的,這是爵士樂演奏會最美麗的時刻,也是很多人愛爵士樂的原因!

註釋

1、美國爵士樂有所謂的東、西岸風格,大體上東岸更重個人能力,拍速通常較快,旋律也更峭急;西岸風則較重編曲,曲調舒緩優雅。但這是1950年代的初期發展,經過幾十年相互融合,這種分野已被打破。但為了簡化描述,東、西岸爵士仍然是爵士樂壇常用的語彙。

2、咆勃(bop)是1940年代在美國紐約由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與暈眩基列斯比(Dizzy Gillespie)兩人發展出來的風格。更重視個人的即興天分,使用大量延伸音,拍速一般來說極快。對演奏者的技術要求極高,對當時的聽眾也造成欣賞障礙。但這種風格卻是現代爵士樂的基礎,之後爵士樂風格的新發展,都是對咆勃的延續或反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