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失落的拼圖《南管尋親記》
4月
12
2018
南管尋親記(台灣音樂館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8次瀏覽
鄭希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研究生)

本節目由北藝大傳統音樂學系林珀姬教授策劃、主講,首先以約十五分鐘的紀錄片,呈現南管在臺灣的源流及現況,十分珍貴。當晚共有來自臺灣南北四個團體,演唱類型皆不同,擴張筆者對臺灣南管文化的理解。

此次演出,拆解筆者對南管的認知,由可愛生、旦唱著車鼓小戲的高雄「大樹長青會車鼓團」開場,舞台上左邊兩人執節唱著工尺譜,前面拉著大廣弦、殼子弦,右邊生旦邊唱邊跳,團隊默契十足,使人感染他們樂在其中的氣氛,也由此可窺見,平時他們練習時的輕鬆愉悅,使筆者對於民間的車鼓調,以及車鼓小戲,能有初步的接觸。

而來自臺南的「麻豆集英社」,他們的形制,就與筆者以往所見南管雷同,舞台中間執節者歌唱吟詠,旁邊樂手敲叫鑼,左側為琵琶、三弦,右有笛子、板胡、大廣弦,頗有傳統南管味道,節目冊上亦記載,他們是「較南管化的太平歌館」。出場的樂手年紀稍長,還有一位佝僂的拉琴耆老,聽主持人對他們的介紹,似乎擔心他們因著年紀老邁,技藝卻無法傳承,的確從團員看來,他們年齡偏長,且無年輕人參與演出,令人憂心傳承的問題。

太平歌一般稱普通樂,南管為郎君樂,兩者參與的成員不同,太平歌為普羅百姓所好,而南管則為仕紳階級的娛樂,但在策展人眼中,兩者並無階級高低之分。筆者觀察他們所演奏的太平歌,除表演時的形制,與南管雷同,其演唱音調、營造之氛圍,也與筆者所認識的南管大同小異,而這也是策展者之意圖,為落地生根於臺灣的南管文化「尋親」,以臺灣在地的文化視角,招聚四散於臺灣各處,充滿臺灣特有文化的「南管生力軍」,呈現臺灣南管之美。

九甲戲藝師黃美悅的演出,因沒有曲調抄本,加以藝師不識字,無法寫出唱詞,以致主辦單位無法配上唱詞字幕,難以辨識藝師所唱內容,而藝師與樂手默契不夠,演唱與器樂並不和諧,至為可惜。

隨後林教授親自上陣演唱傀儡調,由其學生以三弦、二胡伴奏,教授執節唱曲造詣高,而樂手為年輕人,技術較上半場的民間樂師穩定,且配合字幕,使聽眾得以進入唱詞情境,而台下亦有老人跟著哼唱。筆者由此能深刻感受林教授所說,學南管像吸鴉片一樣,是會上癮的境界:吟唱時執節而歌,間或由琵琶主領,簫隨之引領旋律行進,進入如信仰般,虔敬的吟詠氛圍,樂手各司其職,樂器陰陽相合,互相幫襯、配搭,隨著唱詞的抑揚頓挫緩緩前行,彼此浸泡在令人沉醉的獨特宴饗中,心靈境界亦隨之提升。

最後由林教授的學生葉擎執節而歌,頗有傳承的意味,與「臺北詠吟樂坊」演出,以傳統南管樂器:琵琶、三弦、簫、二弦呈現,演唱雖生澀,但意義非凡,筆者觀察到台下有一老人,手隔空跟著琵琶的節奏撥弦,陶醉而投入,令筆者頗感驚奇,據此確知音樂會頗能引起共鳴。

林教授策劃如海納百川的音樂會,集結臺灣與南管有淵源的團體於一,為臺灣南管尋親,令人大開眼界,試圖架構屬於臺灣的南管文化,展現臺灣民間具有生命力的音樂群體,可見其用心。

《南管尋親記》

演出|林珀姬、臺北詠吟樂坊、麻豆集英社、黃美悅、高雄大樹長青車鼓團
時間|2018/03/10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
發自庶民性的市場空間表演雖未必不好,還原來自民眾純然的欣賞習慣也有道理,但總期盼能朝向精緻度更顯著的面向提升。就演出內容而言,除了延續過往擅長的《白馬風雲傳》系列連本戲之外,建議劇團應可大膽創作新的故事劇本,嘗試新的表演模式
11月
11
2024
在一個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短短的四十分鐘演出,許多元素如東南亞舞蹈特有尖頂頭飾、面具,柬埔寨的木琴、皮鼓,以及各種高難度的馬戲特技,帶給觀眾許多新奇的感受。
11月
08
2024
雖說兒童戲曲對一般長期演出大戲的戲曲演員及編創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卻是新生代戲曲演員最好發揮的場域。若前輩藝師能從幕後根據戲曲本質進行雕琢;新生代能夠從自己出發,將自身成長過程經驗,創發屬於新世代的兒童戲曲作品
11月
0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