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失落的拼圖《南管尋親記》
4月
12
2018
南管尋親記(台灣音樂館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79次瀏覽
鄭希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研究生)

本節目由北藝大傳統音樂學系林珀姬教授策劃、主講,首先以約十五分鐘的紀錄片,呈現南管在臺灣的源流及現況,十分珍貴。當晚共有來自臺灣南北四個團體,演唱類型皆不同,擴張筆者對臺灣南管文化的理解。

此次演出,拆解筆者對南管的認知,由可愛生、旦唱著車鼓小戲的高雄「大樹長青會車鼓團」開場,舞台上左邊兩人執節唱著工尺譜,前面拉著大廣弦、殼子弦,右邊生旦邊唱邊跳,團隊默契十足,使人感染他們樂在其中的氣氛,也由此可窺見,平時他們練習時的輕鬆愉悅,使筆者對於民間的車鼓調,以及車鼓小戲,能有初步的接觸。

而來自臺南的「麻豆集英社」,他們的形制,就與筆者以往所見南管雷同,舞台中間執節者歌唱吟詠,旁邊樂手敲叫鑼,左側為琵琶、三弦,右有笛子、板胡、大廣弦,頗有傳統南管味道,節目冊上亦記載,他們是「較南管化的太平歌館」。出場的樂手年紀稍長,還有一位佝僂的拉琴耆老,聽主持人對他們的介紹,似乎擔心他們因著年紀老邁,技藝卻無法傳承,的確從團員看來,他們年齡偏長,且無年輕人參與演出,令人憂心傳承的問題。

太平歌一般稱普通樂,南管為郎君樂,兩者參與的成員不同,太平歌為普羅百姓所好,而南管則為仕紳階級的娛樂,但在策展人眼中,兩者並無階級高低之分。筆者觀察他們所演奏的太平歌,除表演時的形制,與南管雷同,其演唱音調、營造之氛圍,也與筆者所認識的南管大同小異,而這也是策展者之意圖,為落地生根於臺灣的南管文化「尋親」,以臺灣在地的文化視角,招聚四散於臺灣各處,充滿臺灣特有文化的「南管生力軍」,呈現臺灣南管之美。

九甲戲藝師黃美悅的演出,因沒有曲調抄本,加以藝師不識字,無法寫出唱詞,以致主辦單位無法配上唱詞字幕,難以辨識藝師所唱內容,而藝師與樂手默契不夠,演唱與器樂並不和諧,至為可惜。

隨後林教授親自上陣演唱傀儡調,由其學生以三弦、二胡伴奏,教授執節唱曲造詣高,而樂手為年輕人,技術較上半場的民間樂師穩定,且配合字幕,使聽眾得以進入唱詞情境,而台下亦有老人跟著哼唱。筆者由此能深刻感受林教授所說,學南管像吸鴉片一樣,是會上癮的境界:吟唱時執節而歌,間或由琵琶主領,簫隨之引領旋律行進,進入如信仰般,虔敬的吟詠氛圍,樂手各司其職,樂器陰陽相合,互相幫襯、配搭,隨著唱詞的抑揚頓挫緩緩前行,彼此浸泡在令人沉醉的獨特宴饗中,心靈境界亦隨之提升。

最後由林教授的學生葉擎執節而歌,頗有傳承的意味,與「臺北詠吟樂坊」演出,以傳統南管樂器:琵琶、三弦、簫、二弦呈現,演唱雖生澀,但意義非凡,筆者觀察到台下有一老人,手隔空跟著琵琶的節奏撥弦,陶醉而投入,令筆者頗感驚奇,據此確知音樂會頗能引起共鳴。

林教授策劃如海納百川的音樂會,集結臺灣與南管有淵源的團體於一,為臺灣南管尋親,令人大開眼界,試圖架構屬於臺灣的南管文化,展現臺灣民間具有生命力的音樂群體,可見其用心。

《南管尋親記》

演出|林珀姬、臺北詠吟樂坊、麻豆集英社、黃美悅、高雄大樹長青車鼓團
時間|2018/03/10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