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存在與流逝《三姊妹──時間之外》
7月
24
2015
三姊妹——時間之外(游文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90次瀏覽
楊儒强(臺灣藝術文創中心 劇作者)

時間,是一個極難讓人具象定義的名詞;是一個逼迫人面對逝去的審判者;是一個衡量人成長過程的單位,是一塊使人珍視想緊緊握在手中的瑰寶。踏上牯嶺街小劇場的階梯,繞過一道道淡開墨色枝幹的白紗,伴著牆邊桌櫃的擺設,我彷彿走過一條時光的長廊,走進三姊妹的世界。軟軟沉沉的音樂翻開故事的書頁,開場是一個三姊妹嬉戲的成長儀式,文本的情節與對白從她們搬到小鎮的生活開始。

三個女演員的舞臺,演繹三個契訶夫筆下生命時間慢慢流逝的女子。她們有著自己生活的美麗與獨特又平凡的哀愁。她們跟所有人一樣,信仰著希望。她們在時間裡跌倒又爬起來,被擊潰又努力地與之糾纏。創作者從寫實的文本裡創造了些許模糊的空間,用三個女演員進出不同的角色靈魂,說完整個故事。不過,整體表演狀態的基礎仍是寫實的。這就大大地考驗了演員的功力了。光是契訶夫的臺詞就可以看出表演者咀嚼文本的深淺,每一個說出口的句子不僅要順暢帶有情緒還需得自然不做作。這是寫實戲嚴苛的挑戰,很多出色的演員都在寫實表演裡卡關,好比不小心就讓字句拖了「尾音」等等。然而,飾演二姊瑪莎的演員賴孟君(Mayo)卻完全精準且自然而然地說出每一個屬於角色的文字。觀眾可以輕易地順著演員的對白,爬上角色的情緒,進入故事的世界。可見演員花在文本上的功夫與時間,足以撐起整個角色的生命形象。

循著文本的象徵,舞臺上出現了繪有墨色枝幹的白紗劃分出場景及空間的區隔,朦朧的樹影讓人不斷地聯想到三姊妹成長過程裡的那片樹林。看著舞臺上被不同白紗切開的枝葉,彷彿一扇扇開向原鄉樹林的窗,讓三姊妹在小鎮裡、在屋裡、在急需出口的心靈裡擁有各自呼吸的空間,在記憶裡的世界大口大口地喘息。她們就像千千萬萬因遷移而南來北往的候鳥,不停地飛不斷地飛,不知道為什麼而飛。戲的結尾,創作者給了觀眾一個小小的驚喜。三姊妹把屬於自己生活裡的CUBE(奧爾嘉備課用的桌子、瑪莎看書時坐的椅子、伊蓮娜在郵局工作的寫字臺)緩緩地轉向觀眾,CUBE裡小小的候鳥們一字排開。牠們展開雙翅,飛向未知的世界,卻仍被框架在三個小小的CUBE裡。就像戲裡的三姊妹,對莫斯科充滿希望與熱情,卻一直被困在小鎮裡無法逃脫;就像戲外的我們,對生活與未來充滿希望與熱情,卻往往被現實牽制難以掙脫。

整個劇場空間與氛圍的打造,可以看出創作者的用心及誠懇。雖然,桃木色的家具擺設在純白與墨黑的白紗空間裡略顯突兀,演員沒有跟這些木質顏色的道具發生太多的戲劇關係,稍微可惜。演出燈光在演員對白濃厚的段落裡閃了兩回,破壞了戲劇節奏難得的流動狀態,需要注意。不過,整個夜晚精準的寫實表演讓我在步出劇場時獲得滿滿的精神享受。透過三姊妹,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時間的存在與流逝。

《三姊妹──時間之外》

演出|游文綺
時間|2015/07/18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