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存在與流逝《三姊妹──時間之外》
7月
24
2015
三姊妹——時間之外(游文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5次瀏覽
楊儒强(臺灣藝術文創中心 劇作者)

時間,是一個極難讓人具象定義的名詞;是一個逼迫人面對逝去的審判者;是一個衡量人成長過程的單位,是一塊使人珍視想緊緊握在手中的瑰寶。踏上牯嶺街小劇場的階梯,繞過一道道淡開墨色枝幹的白紗,伴著牆邊桌櫃的擺設,我彷彿走過一條時光的長廊,走進三姊妹的世界。軟軟沉沉的音樂翻開故事的書頁,開場是一個三姊妹嬉戲的成長儀式,文本的情節與對白從她們搬到小鎮的生活開始。

三個女演員的舞臺,演繹三個契訶夫筆下生命時間慢慢流逝的女子。她們有著自己生活的美麗與獨特又平凡的哀愁。她們跟所有人一樣,信仰著希望。她們在時間裡跌倒又爬起來,被擊潰又努力地與之糾纏。創作者從寫實的文本裡創造了些許模糊的空間,用三個女演員進出不同的角色靈魂,說完整個故事。不過,整體表演狀態的基礎仍是寫實的。這就大大地考驗了演員的功力了。光是契訶夫的臺詞就可以看出表演者咀嚼文本的深淺,每一個說出口的句子不僅要順暢帶有情緒還需得自然不做作。這是寫實戲嚴苛的挑戰,很多出色的演員都在寫實表演裡卡關,好比不小心就讓字句拖了「尾音」等等。然而,飾演二姊瑪莎的演員賴孟君(Mayo)卻完全精準且自然而然地說出每一個屬於角色的文字。觀眾可以輕易地順著演員的對白,爬上角色的情緒,進入故事的世界。可見演員花在文本上的功夫與時間,足以撐起整個角色的生命形象。

循著文本的象徵,舞臺上出現了繪有墨色枝幹的白紗劃分出場景及空間的區隔,朦朧的樹影讓人不斷地聯想到三姊妹成長過程裡的那片樹林。看著舞臺上被不同白紗切開的枝葉,彷彿一扇扇開向原鄉樹林的窗,讓三姊妹在小鎮裡、在屋裡、在急需出口的心靈裡擁有各自呼吸的空間,在記憶裡的世界大口大口地喘息。她們就像千千萬萬因遷移而南來北往的候鳥,不停地飛不斷地飛,不知道為什麼而飛。戲的結尾,創作者給了觀眾一個小小的驚喜。三姊妹把屬於自己生活裡的CUBE(奧爾嘉備課用的桌子、瑪莎看書時坐的椅子、伊蓮娜在郵局工作的寫字臺)緩緩地轉向觀眾,CUBE裡小小的候鳥們一字排開。牠們展開雙翅,飛向未知的世界,卻仍被框架在三個小小的CUBE裡。就像戲裡的三姊妹,對莫斯科充滿希望與熱情,卻一直被困在小鎮裡無法逃脫;就像戲外的我們,對生活與未來充滿希望與熱情,卻往往被現實牽制難以掙脫。

整個劇場空間與氛圍的打造,可以看出創作者的用心及誠懇。雖然,桃木色的家具擺設在純白與墨黑的白紗空間裡略顯突兀,演員沒有跟這些木質顏色的道具發生太多的戲劇關係,稍微可惜。演出燈光在演員對白濃厚的段落裡閃了兩回,破壞了戲劇節奏難得的流動狀態,需要注意。不過,整個夜晚精準的寫實表演讓我在步出劇場時獲得滿滿的精神享受。透過三姊妹,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時間的存在與流逝。

《三姊妹──時間之外》

演出|游文綺
時間|2015/07/18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
《幹掉她》是一齣將語言、敘事與主體性全面打碎的作品,也是一面映照現代人與資訊、影像、情感、聲音相處方式的巨大鏡子。在當代舞台上的再製,不僅延續了昆普的文本實驗精神,更將這種碎裂性推向數位社會的深層隱喻。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