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存在與流逝《三姊妹──時間之外》
7月
24
2015
三姊妹——時間之外(游文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05次瀏覽
楊儒强(臺灣藝術文創中心 劇作者)

時間,是一個極難讓人具象定義的名詞;是一個逼迫人面對逝去的審判者;是一個衡量人成長過程的單位,是一塊使人珍視想緊緊握在手中的瑰寶。踏上牯嶺街小劇場的階梯,繞過一道道淡開墨色枝幹的白紗,伴著牆邊桌櫃的擺設,我彷彿走過一條時光的長廊,走進三姊妹的世界。軟軟沉沉的音樂翻開故事的書頁,開場是一個三姊妹嬉戲的成長儀式,文本的情節與對白從她們搬到小鎮的生活開始。

三個女演員的舞臺,演繹三個契訶夫筆下生命時間慢慢流逝的女子。她們有著自己生活的美麗與獨特又平凡的哀愁。她們跟所有人一樣,信仰著希望。她們在時間裡跌倒又爬起來,被擊潰又努力地與之糾纏。創作者從寫實的文本裡創造了些許模糊的空間,用三個女演員進出不同的角色靈魂,說完整個故事。不過,整體表演狀態的基礎仍是寫實的。這就大大地考驗了演員的功力了。光是契訶夫的臺詞就可以看出表演者咀嚼文本的深淺,每一個說出口的句子不僅要順暢帶有情緒還需得自然不做作。這是寫實戲嚴苛的挑戰,很多出色的演員都在寫實表演裡卡關,好比不小心就讓字句拖了「尾音」等等。然而,飾演二姊瑪莎的演員賴孟君(Mayo)卻完全精準且自然而然地說出每一個屬於角色的文字。觀眾可以輕易地順著演員的對白,爬上角色的情緒,進入故事的世界。可見演員花在文本上的功夫與時間,足以撐起整個角色的生命形象。

循著文本的象徵,舞臺上出現了繪有墨色枝幹的白紗劃分出場景及空間的區隔,朦朧的樹影讓人不斷地聯想到三姊妹成長過程裡的那片樹林。看著舞臺上被不同白紗切開的枝葉,彷彿一扇扇開向原鄉樹林的窗,讓三姊妹在小鎮裡、在屋裡、在急需出口的心靈裡擁有各自呼吸的空間,在記憶裡的世界大口大口地喘息。她們就像千千萬萬因遷移而南來北往的候鳥,不停地飛不斷地飛,不知道為什麼而飛。戲的結尾,創作者給了觀眾一個小小的驚喜。三姊妹把屬於自己生活裡的CUBE(奧爾嘉備課用的桌子、瑪莎看書時坐的椅子、伊蓮娜在郵局工作的寫字臺)緩緩地轉向觀眾,CUBE裡小小的候鳥們一字排開。牠們展開雙翅,飛向未知的世界,卻仍被框架在三個小小的CUBE裡。就像戲裡的三姊妹,對莫斯科充滿希望與熱情,卻一直被困在小鎮裡無法逃脫;就像戲外的我們,對生活與未來充滿希望與熱情,卻往往被現實牽制難以掙脫。

整個劇場空間與氛圍的打造,可以看出創作者的用心及誠懇。雖然,桃木色的家具擺設在純白與墨黑的白紗空間裡略顯突兀,演員沒有跟這些木質顏色的道具發生太多的戲劇關係,稍微可惜。演出燈光在演員對白濃厚的段落裡閃了兩回,破壞了戲劇節奏難得的流動狀態,需要注意。不過,整個夜晚精準的寫實表演讓我在步出劇場時獲得滿滿的精神享受。透過三姊妹,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時間的存在與流逝。

《三姊妹──時間之外》

演出|游文綺
時間|2015/07/18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