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與追尋《人間煙火》
11月
28
2013
人間煙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3次瀏覽
林卓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人間煙火》為香港劇作家潘惠森所寫,劇情描述一群不同年紀、職業的人為達到目的各自出走、追尋,因而相互遇見、交織的過程。2009年在香港首演,今與香港導演司徒慧焯合作,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再度搬演。

此次劇組將戲劇廳設置的觀眾席與舞台區置換,如大型雕塑的土石流景象構成舞台主要視覺畫面。由於原先觀眾席的動線以及階梯式設定,因此演員的進出場位置變化多樣、表演區塊縱向層次分明,從絲瓜棚、高處投影到地面軌道的設計,舞台空間運用多元且新穎。空間上的高低落差使角色在相互追逐、尋找對方以及各種跌落摔倒的路徑中富有流動性和緊張感;進出口的多元選擇強化了劇中角色離去及再次出場的驚喜期待和難以預料,切合劇作本身非線性敘述、分幕多和時空切換頻繁的特點。

演出前段為勾勒時空背景、角色訴求和相互關係的鋪成,每一個片段都略為短小。導演以特殊的燈光效果、音效和抽離角色後演員肢體質地的變化(先緩慢退後幾步再加速前進離場、在時空之流中用漂動的身體質地位移)作為每一幕之間的轉場,產生非寫實的魔幻地帶。肢體動作是形塑此劇調性的重要元素之一,若演員能在肢體運用上表現得更穩定(例如精準地切換寫實表演和換場設定的「緩慢移動」、蝶影癱坐在火腿臂彎以及眾人在舞台上「漂流」時的一連串動作可更自然流暢),以及改善在一些技術點上稍大的聲響(臺車在下舞臺軌道啟動時的聲音),相信欲在某些片段塑造出的魔幻氛圍能更有效果。

透過劇中人物之口,將劇本對於現世生活的關懷與笑嘆,時而以精準詩意的語言說出(如飛機師說行李箱裡「感情」那格是空白的、買「熱情果」是想補救,但卻已經過期。);時而以市井方言(台語)、他國語言(廣東話)以及連珠炮式的不雅字彙表現,突顯出角色的特質之外,也削減了單一地域性和特定社會階層的限制,成為普世眾生對於生存的追求與自我價值反覆定位的確認過程。

劇中不斷出現的意象是「旅程」:空中倒吊的火車、投影幕的列車影像、角色的職業和遠行的動機。如做導遊的蝶影、總是昨天與今日/白天和黑夜重疊的空服員Mega和飛機師;欲逃離原生家庭而出走的阿德、到處奔走找尋阿德的火腿、為印證「畢業旅行」這段記憶上路的蒲英。帶著各自理由邁開步伐的眾人,使原本看似不相關的人事物因而相遇,迸發情感的連結:依賴、相信、衝突、辯論、對立與原諒,以及一同面對大難(巨浪)來襲時的相互牽引與扶持。

此劇在舞台調度與空間使用上深具特色和巧思,劇末在觀眾席的機關設計打破鏡框式舞台制式的觀演角度,從觀眾席裂縫中央透出的光亮成為劇中人物最終所歸。已知的方向與純粹的光亮處,比擬著一同度過苦難的這群人,對各自的追尋已有所領悟且更堅定地前行。即便巨浪沖刷(大難)之後可能帶走曾經的擁有,然而風平浪靜後顯現出來的是更加純淨的情誼和心境。就像劇中提及多次的話語:「向後走,是為了向前走得更遠」,回頭追溯曾有的記憶片刻,肯定自我追尋的初衷,因而獲得更有勇氣朝光亮處前進的堅毅之心。

《人間煙火》

演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時間|2013/11/16 14: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情看似荒誕不羈,帶有一份對現世批判的意味,卻又藉著角色,在大食、創造「人間煙火」的同時拼湊了許多殘酷的社會現象。(徐亦德)
11月
19
2013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