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與追尋《人間煙火》
11月
28
2013
人間煙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7次瀏覽
林卓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人間煙火》為香港劇作家潘惠森所寫,劇情描述一群不同年紀、職業的人為達到目的各自出走、追尋,因而相互遇見、交織的過程。2009年在香港首演,今與香港導演司徒慧焯合作,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再度搬演。

此次劇組將戲劇廳設置的觀眾席與舞台區置換,如大型雕塑的土石流景象構成舞台主要視覺畫面。由於原先觀眾席的動線以及階梯式設定,因此演員的進出場位置變化多樣、表演區塊縱向層次分明,從絲瓜棚、高處投影到地面軌道的設計,舞台空間運用多元且新穎。空間上的高低落差使角色在相互追逐、尋找對方以及各種跌落摔倒的路徑中富有流動性和緊張感;進出口的多元選擇強化了劇中角色離去及再次出場的驚喜期待和難以預料,切合劇作本身非線性敘述、分幕多和時空切換頻繁的特點。

演出前段為勾勒時空背景、角色訴求和相互關係的鋪成,每一個片段都略為短小。導演以特殊的燈光效果、音效和抽離角色後演員肢體質地的變化(先緩慢退後幾步再加速前進離場、在時空之流中用漂動的身體質地位移)作為每一幕之間的轉場,產生非寫實的魔幻地帶。肢體動作是形塑此劇調性的重要元素之一,若演員能在肢體運用上表現得更穩定(例如精準地切換寫實表演和換場設定的「緩慢移動」、蝶影癱坐在火腿臂彎以及眾人在舞台上「漂流」時的一連串動作可更自然流暢),以及改善在一些技術點上稍大的聲響(臺車在下舞臺軌道啟動時的聲音),相信欲在某些片段塑造出的魔幻氛圍能更有效果。

透過劇中人物之口,將劇本對於現世生活的關懷與笑嘆,時而以精準詩意的語言說出(如飛機師說行李箱裡「感情」那格是空白的、買「熱情果」是想補救,但卻已經過期。);時而以市井方言(台語)、他國語言(廣東話)以及連珠炮式的不雅字彙表現,突顯出角色的特質之外,也削減了單一地域性和特定社會階層的限制,成為普世眾生對於生存的追求與自我價值反覆定位的確認過程。

劇中不斷出現的意象是「旅程」:空中倒吊的火車、投影幕的列車影像、角色的職業和遠行的動機。如做導遊的蝶影、總是昨天與今日/白天和黑夜重疊的空服員Mega和飛機師;欲逃離原生家庭而出走的阿德、到處奔走找尋阿德的火腿、為印證「畢業旅行」這段記憶上路的蒲英。帶著各自理由邁開步伐的眾人,使原本看似不相關的人事物因而相遇,迸發情感的連結:依賴、相信、衝突、辯論、對立與原諒,以及一同面對大難(巨浪)來襲時的相互牽引與扶持。

此劇在舞台調度與空間使用上深具特色和巧思,劇末在觀眾席的機關設計打破鏡框式舞台制式的觀演角度,從觀眾席裂縫中央透出的光亮成為劇中人物最終所歸。已知的方向與純粹的光亮處,比擬著一同度過苦難的這群人,對各自的追尋已有所領悟且更堅定地前行。即便巨浪沖刷(大難)之後可能帶走曾經的擁有,然而風平浪靜後顯現出來的是更加純淨的情誼和心境。就像劇中提及多次的話語:「向後走,是為了向前走得更遠」,回頭追溯曾有的記憶片刻,肯定自我追尋的初衷,因而獲得更有勇氣朝光亮處前進的堅毅之心。

《人間煙火》

演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時間|2013/11/16 14: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情看似荒誕不羈,帶有一份對現世批判的意味,卻又藉著角色,在大食、創造「人間煙火」的同時拼湊了許多殘酷的社會現象。(徐亦德)
11月
19
2013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