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不復回《世紀雙經典—黃河鋼琴協奏曲、黃河大合唱》
5月
21
2015
世紀雙經典—黃河鋼琴協奏曲、黃河大合唱(長榮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7次瀏覽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

今年(2015)適逢中華民族抗日70周年,特別聯合兩岸優秀音樂家與樂團共同在台北上演《世紀雙經典》音樂會—《黃河鋼琴協奏曲》與《黃河大合唱》,同場音樂會還有一首世界首演的作品,由蘇州科技學院音樂學院特聘教授劉湲譜寫的交響序曲《5.12》,為紀念汶川大地震而做,而音樂會最為人樂道的除了這是近年來兩岸最盛大的一次「黃河音樂會」外,更邀請到《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改編者及首演鋼琴家殷承宗親自來台,偕指揮陳正哲與長榮交響樂團連袂演出,本來殷承宗親自訪台應是樂界大事,但當晚音樂會筆者親自聆聽殷承宗的演出,心中卻無限感慨,筆者認為這次在台北的演出有許多缺失,他之於此曲有著權威般的定位,但這次卻未臻完美,甚是可惜。

冼星海於1939年所譜寫的《黃河大合唱》,其音樂主要歌頌的是抗日的決心與中華民族的英雄氣魄,1968~1969年由殷承宗與多位中國音樂家集體改編為鋼琴協奏曲,1970年由殷承宗首演。這首曲子有著非常鮮明的旋律,其和聲特色與曲調都是十分制式的風格,現在聽起來帶有點八股的學究味,但是這首曲子在中國名曲中絕對榜上有名,甚至現今CD通常都會同時收錄《黃河鋼琴協奏曲》與《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由此便可得之此曲的重要性。殷承宗可說是中國最重要的鋼琴家之一,同時也是世界知名的鋼琴大師,其對於中國樂曲改編與保存可說是頗有貢獻,其詮釋的眾多中國樂曲都是當今之選,其獨特內斂的韻味可說是其代名詞,但這次在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許多華彩的段落,包括三度上下行琶音,有錯音的問題,雖然從頭到尾用踏瓣掩蓋,但這樣卻使得樂句混濁,跳音、段音與長線條的旋律線之間的對比不見了。筆者聽過郎朗、李雲迪、居覲等人的錄音,各有特色,但技巧都非常好,音樂性也同時兼具,韻味十足,不只是殷承宗能夠彈,其他鋼琴家一樣可以,筆者聽過早期殷承宗的錄音,除了有精準的技巧外,情緒表達與張力絕對足以名列前茅,反觀這次在台北的演出,是因為練習不夠,還是黃金期已過,筆者無從得知。

當然鋼琴的聲音在音樂會中確實不是很明顯,其原因為被樂團完全的蓋過,長榮交響樂團在這場音樂會撐大樑,然而樂團沒有平衡,例如在鋼琴協奏曲第四樂章高潮處,鋼琴的主題是「保衛黃河」,同時融合了〈東方紅〉與〈國際歌〉,然而「保衛黃河」的主題由鋼琴彈出時,聲音卻完全的被樂團壓過,十分可惜。但雖然樂團的平衡待加強,然而若論及氣勢,卻是氣若山河,尤其在《黃河大合唱》中,更是氣象萬千,表現突出的段落像是第七、八樂章〈保衛黃河〉與〈怒吼吧,黃河〉,這兩個樂章樂團有著不錯的表現,雖然銅管的音色不夠圓潤飽滿,但是整體而論已算是相當稱職的演出了。然而氣勢俱全,另一面便是慢板樂段的鋪陳相對來說就顯得空洞,大起大落固然精彩,然而內斂的情緒或是發自內心去唱的線條,這可能是長榮交響樂團所欠缺的。

指揮陳正哲為澳大利亞籍華裔指揮,現為蘇州科技學院音樂學院院長兼特聘教授,這次來台指揮黃河音樂會親自帶此學院合唱團來台與台北愛樂合唱團共同演出,同時再加上蘇州工業園區愛樂合唱團,這些名字對於國內音樂人士而言可能十分新鮮。陳正哲的指揮特色為動作大氣,拍點明確,善於營造樂曲的磅礡氣勢,情感豐富,其實指揮對於慢板樂章也頗有豐富的表情,只是可能礙於樂團的表現而顯得情緒醞釀不足,例如第二樂章〈黃河頌〉,大提琴所唱的旋律便不夠凝聚,音樂便顯得鬆散,又或者木管(尤其長笛)的音色,更是可惜。

這次參與演唱的聲樂家與合唱團的表現平穩,合唱團方面較有瑕疵,咬字的不整齊(安可曲尤其明顯)以及音質與氣勢都仍有加強空間,但整體而言並無太大問題,惟令筆者感到困惑的是《黃河大合唱》第六樂章〈黃河怨〉,其音樂是女高音(角色定位為悲慘的婦人)所唱的獨白,其中有著非常強烈、哀怨與悲憤情緒,由最後兩句歌詞「你要替我把這筆債血債清還」便可略知此樂章的表情,但是當晚擔任演唱的女高音柯綠娃卻用漂亮的美聲詮釋,而且是誇張過分的美聲,柔音的使用讓筆者完全聽不懂歌詞,這樣的詮釋是否切合樂曲的表達?或許這是值得討論的。但不論如何,柯綠娃的演唱功力非常深厚,只是筆者認為在這樂章中的表達不當。

《黃河大合唱》另一靈魂人物便是朗誦,每個樂章開頭都由一段朗誦開啟,甚至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以朗誦配樂。然而當天擔任朗誦的徐濤卻是差強人意,翻閱節目冊,洋洋灑灑的學歷與資歷卻完全與音樂抑或表演藝術無關,並不是說定要音樂科系才能擔任此朗誦角色,若是能夠有深厚紮實的聲音或是台風便可勝任,但問題是論及徐濤咬字,不清不楚,ㄗㄘㄕ尤其嚴重,勝利變成ㄙㄥˋ力,這麼嚴重的錯誤竟然出現在朗誦者的身上,而論及聲音的表現力與情緒,完全不足,例如第一樂章一句「那麼,你聽吧」,聲音裡的穿透力與激情完全不見了,筆者好奇難道兩岸沒有其他朗誦的人才了嗎?不見得,因為在第三樂章朗誦吃重,所以「換角」由中國國家一級演員瞿弦和擔綱此重責大任,其表現就精彩亮眼,那為甚麼不讓瞿先生從頭到尾擔任朗誦角色呢?找一個完全沒有能力勝任的人擔任演唱,讓人感到不尊重專業,畢竟這是一場正式的音樂會。

另一令筆者感到困擾的,便是每個樂章的間隔過久,甚至還有等獨唱(奏)者出場,樂曲的一致性便被破壞,而演出中甚至有觀眾在樂章中間大聲發言,筆者初步研判聲音來自四樓觀眾席,而觀眾毫不掩飾的哈欠聲其實都是不尊重演出的行為。

5.12是值得兩岸人民共同緬懷的日子,汶川大地震的悲劇正好得以和兩首雙黃河

作品一樣,凸顯出中華民族不畏懼的動人情懷,就像殷承宗所言,音樂應超越政治,這場音樂會讓我們拋開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政治議題,丟開政治包袱,音樂裡頭兩岸人民的互相扶持以及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才是這場音樂會的寓意,盡管兩首黃河裡頭有著共產黨的〈東方紅〉與〈國際歌〉,但誠如殷承宗所言:「若抽離歌詞,東方紅不就是一首陜北民歌?」至今黃河仍在多個國家傳唱不休,其展現的便是音樂做為藝術的真諦,「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世紀雙經典—黃河鋼琴協奏曲、黃河大合唱》

演出|陳正哲、殷承宗、長榮交響樂團
時間|2015/05/1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
以地方民間樂團發展,南投民族管絃樂團已經是有一定水準,若要挑剔,則必須再將整體實力提升。隨說專業演奏者也並非毫無失誤,但學生的經驗則更顯不足,雖然有許多專業老師們撐場,樂曲並無太大狀況,但回歸到學生獨奏,則不免有破綻。此外,室內音樂會使用擴音容易聲部失衡,在演奏聲響上尚須斟酌。
3月
21
2025
歌劇男高音泰特曼在整場音樂會中,運用其嘹亮的嗓音和深厚的美聲技巧,為台下觀眾精彩地展現了歌劇世界中,男高音的力與美。從這次來台的演出,可以預測在未來,他絕對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且令人期待的世界級男高音。
3月
21
2025
微光古樂集這次邀請了比利時無盡古樂團(Ensemble InAlto)來台共同演出,進行了一場台灣與比利時的古樂交流。這次的音樂會節目設計,微光古樂集秉持著一貫嚴謹、用心的水準,為與會觀眾帶來了深度與廣度俱足的古樂饗宴。
3月
17
2025
他深情柔軟的音色,利用半聲弱音的演唱技巧,漸進式地將情緒推進並深入角色之中,尤其是在長樂句的詮釋中顯得十分動人。這也讓我們見證到:一個成功且努力修練的聲樂家,能用運用其卓越的美聲技術,在舞台上戰勝疾病的侵襲與干擾。
3月
15
2025
其共通之處在於,他們都肯定、並順從了當前的文本規範力量(即「作品概念」),先是遵循作品的完整性與權威性,再進行不同層面(內、外、間)的開掘。
3月
15
2025
蘇郁涵嘗試運用多層次的和聲色彩,打造稜角分明、緊湊且張力十足的音樂質感。她的音樂在近乎失控的邊緣,依然維持一定的控制力,展現獨特的個人風格。
3月
0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