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是否可以無限上綱作為人類生存的價值,去區分自我與他人的不同?獨立的個體與群體社會之間是衝突扞格,抑是相互扶持完成靈魂的提昇?比利時導演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帶領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Toneelgroep Amsterdam)再度訪台,演出《源泉》改編自艾茵.蘭德(Ayn Rand)同名小說,亦如作者所稱,其寫作動機和目的:「一個理想人物的形象化」。【1】藉由主角建築師霍華德.洛克(Howard Roark)所身處於一九二O年紐約的社會、環境、人際網絡中,表現出其存在的價值與人類理性思考的功能。
艾茵.蘭德付予霍華德.洛克這樣的完人近乎神性的特質。在戲的一開頭,由霍華德.洛克翻開《源泉》小說的書頁,進入到敘述的聲音裡頭,所朗讀的句子即是小說一開頭描述霍華德.洛克全身赤裸地站在高崖邊上,臨淵俯視腳下極深處靜臥著的湖。如此以細筆描繪其所身處的場景,既是寫實的景象,亦可引伸象徵為他所面臨的世界,而洛克有如永劫回歸重覆不停滾動大石的薛西弗斯(Sisyphus),對其即將面對的命運不值一哂。這也驗證了艾茵.蘭德的哲學觀,就是「把人看成一個英雄一樣的存在,他的幸福便是它生活的道德目標,創作和生產便是他最高尚行動。理性便是他唯一的絕對標準。」【2】
但是這裡便存在著弔詭的辯證:人類的理性是否是與生俱來,未經不明而天生自知的嗎?如果人類生存必須遵守思想和行為的抽象原則,這樣「認識自己」的能力,艾茵.蘭德也認為:「 每一個世代中,只有少數人能夠完全理解和完全實現人類的固有才能。」【3】如此的揀選似乎還是要經過天擇──由上帝來選擇這些近乎「神人」的英雄,藉由他與世俗庸俗的價值體系抗爭,才能突顯人類存在價值的意義。這亦是在觀戲過程中,一直縈迴在我腦海中不斷思索衝突矛盾之處,亦如戲終之前,霍華德.洛克有一大段近乎宣教式的獨白,來闡釋自我的理念,與抨擊放棄自我存在意義的人們,他用了「二手貨」去形容那些「並沒有創造出任何東西,卻大把揮霍金錢,將施捨物發放給他人。」其中所顯露超越他人的優越感,以自己為中心的自我主義(egoist),都不禁讓我皺起眉頭。
《源泉》的創作完成於1943年二次世界大戰後前後,歷經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所發動的人類浩劫,艾茵.蘭德有感而發,認為「現代集體主義有各式各樣的變形(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等等),它們將宗教上的利他主義倫理悉數保留了下來,僅僅用『社會』一詞取代了『上帝』,做為人類自我犧牲的受益者。」【4】相對地,她在《源泉》中所歌頌「人的崇拜」(man-worship),無限上綱創作者的主體性與表彰自我的靈魂,可以為了捍衛創作的權力,親自把建到一半的大樓炸成石頭瓦礫,不容自己的創作被人任意的修改。這種視自我的創造為天賦權力,與屠殺猶太人的希特勒追求亞利安人(Aryan)民族純種的優越,現今IS伊斯蘭國孤狼所做的恐怖攻擊,視為是執行天賦的使命任務,又有什麼兩樣?
因此,導演伊沃.凡.霍夫究竟採取什麼樣的視角,去改編這部小說?他自承當在美國跟人談起要改編此小說,大家看待他的眼光都變得有些保留。【5】但他不迴避這樣的政治批評,亦把書中的關鍵放在:「什麼是創作?創作有何意義?創作過程中要如何維持誠信?」在此次的改編中,他未讓和洛克的理想作為對比的不斷妥協設計、以符合市場需求的大學同學彼得.吉丁(Peter Keating),淪為樣板,反而添加血肉,讓觀眾看到他內在的脆弱;可是相對地,與洛克相戀的多明妮卡.弗蘭肯(Dominique Francon),卻為一位強暴她又同時喚起她慾望的男人,犧牲自己兩次嫁給她所不愛的人,只為替社會集體主義抹殺洛克才華所採取的報復,這裡又顯現艾茵.蘭德的矛盾,將多明妮卡生存的意義,限縮在於替洛克拉擡鋪路,那她自我靈魂的昇華與女性的主體又是什麼?洛克炸掉大樓時,多明妮卡成為獻祭的羔羊,凡.霍夫讓舞台頓時成為空台,轟隆巨響與塵埃揚起,多明妮卡仰臥在血泊之中。這樣的畫面不免讓人與歐洲這幾年時不時遭受炸彈攻擊的新聞,聯想在一起。在在提醒觀眾書中所呈現一九二O的世界,並非離我們很遙遠,現今世界所面對這樣的恐怖與威脅,人們究竟該如何生存?我們是要去選邊站,抑是該獨立去思索自己存在的價值,而非盲從去崇拜任何主義?
這亦是凡.霍夫在處理最後洛克的長段獨白,卻讓打在他身上的聚光燈逐漸暗去,反而亮起在舞台後方其他演員與音樂家的光區,他們協力哼唱有如聖歌的人聲合音,讓洛克這段概念先行、再三強調自我獨一無二存在價值的啟蒙演說過程,是經由他人的和諧美聲來共同完成。這是否為導演所下的註腳,來平衡所謂理想主義的正義性,往往會欺騙我們自己去相信並且扁平化理性的概念,其實藝術是可以解放一切,來讓創作自由,而非僵固於某種意識型態。同樣地,個體與群體之間並非皆是衝突不相融,亦可找到各自存在於同一世界和諧共容的相處之道。艾茵.蘭德所強調從最簡單的必需品到最高深的、抽象的宗教活動,皆來自人類理性思考的功能,這次《源泉》的演出,導演反而是讓觀眾從相互矛盾的意識型態、理念概述的辯證,重新去思索人類關於善惡的準則、價值觀念的範疇、哲學存在的反省,再次去驗證自古希臘戴爾菲(Delphi)阿波羅神殿所銘刻「認識自己」亙古不變的議題,並非是與生俱來的自明性,而需經過不斷自我的省思,時至現今世界仍有其必要重新去認知與實踐。
註釋
1、艾茵.蘭德(Ayn Rand),〈《源泉》二十五周年再版導言〉。網址: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3314
2、艾茵.蘭德(Ayn Rand)著,楊格譯(2009) 《阿特拉斯聳聳肩第三部 A即是A》。台北:太陽社,頁578。
3、同註1。
4、同註1。
5、王世偉 (2017) 〈用現代性的觀看方式探索創作的價值 訪導演凡.霍夫談《源泉》〉,《PAR表演藝術》293期(2017.05),頁39。
《源泉》
演出|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
時間|2017/05/25 19:00
地點|國家戲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