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慾望與接觸的童話《彼得潘》
3月
13
2017
彼得潘(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81次瀏覽
劉純良(專案評論人)

這是我第一次看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的導演作品,在看以前很緊張,因為只聽過他在《歐蘭朵》時的不少負評,當然在讀行為藝術或表演藝術相關的書籍時,不可避免會讀到他的作品(例如《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但這些都是「環繞著」他這個人的副產品,而不是他作為導演創造的作品本身。就我自己,會來看這個演出,不只是因為他的盛名,也是因為我自己對《彼得潘》這個故事有許多喜愛(不可諱言的,迪士尼卡通也貢獻了一些印象)。簡單說,我緊張的事情就是,自己所喜愛但也印象遙遠模糊的故事,到底會被怎麼操作?

先放開到底《彼得潘》如何被操作,或者樂池前緣的日光燈到底有沒有讓人很痛苦這些議題(眼睛是會不舒服,不過會多不舒服就看個人平日的眼睛保養而定了⋯⋯),針對這個作品,我主要想處理的議題,來自於情慾的流動與人的關係性。或者可以這樣說,我更注重「環繞在」主角彼得潘周圍的角色,以及因為這些角色帶來的流動。思考這個作品時,究竟是把主角本身的意願與宣稱作為文字的主體,又或者是把主角視為與由周遭的所有人互動而構成的主體,甚至是,一部份被他人定義的客體,我嘗試著從後者出發。延續「關係」的議題,我也想回應葉根泉對於他認為這部作品「相對應母親的缺席,父親所代表的父權又無所不在」這個觀點【1】,我認為,在這個作品中,羅伯.威爾森與其說是「處理父親代表的父權」,不如說是「處理以母性為情感核心/勾引空間」的權力拉扯,又或者更精確地說,是處理「性別展演當中的權力流動」。

在羅伯.威爾森的《彼得潘》中,幾乎每個人(或群體)都(至少)有一首主題曲,而溫蒂的主題曲,很有意思的,既不像彼得一般歌頌自由,也不像叮叮是在示愛,反而是列出了她可以為彼得(或者廣義的「孩子們」)能做的事情。這些「可奉獻」的特質,事實上也是「可交換」的貨幣。在演出中,溫蒂幾度與彼得的交鋒,都換來彼得「不要碰我」的回應,儘管彼得在最後說「我愛你」,但那也是在已知溫蒂不可能離開家的前提下的小聲呢喃。回到彼得與溫蒂的相遇現場,一方是「需要母職角色的男孩」,另一方則是「提供母職角色以被需要的女孩」,兩者的供需關係,在溫蒂歌唱自己可以提供的「服務」(或許是愛,但確實是服務)時,才有所建立。整個戲劇中,我們看到了溫蒂的母親角色,有黑暗的管教(拍桌),有適當的勒索與遊說(提供服務),但同時她也探著水溫,就像她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說愛,但像是「愛母親」。然而溫蒂對自己的母職角色,其中看來也包含著「渴望浪漫愛」的念頭。

假如說溫蒂的母職角色是社會化的結果,那麼身著白衣的「實習媽媽」溫蒂,相對應的就是身著黑衣的「真媽媽」了。快轉劇情,當故事即將結尾,媽媽唱道當你回來時,襪子都縫補好了,又是另一個微妙的母職展演。相對於唱著藍調住在狗屋,苦訴自己無子女,渴望自由,想要母親把窗戶關上的父親,兩者之間的對照,恰如在長桌兩端的彼得與溫蒂,不同的是,孩童的交換更直白,有給就要有換,要我當母親你卻不當父親時,交換沒有建立,回家的渴望就變高了。

女性角色在《彼得潘》之中,除了善盡母職跟索愛以外,就沒有其他選項了嗎?在羅伯.威爾森的版本裡,男扮女裝的小仙女叮叮又是另一個奇妙的存在。小仙女叮叮告訴失落男孩要把溫蒂鳥射下來,而因為溫蒂一時昏迷,彼得一個禮拜都不要跟叮叮講話,還把叮叮困在電燈泡中。這應該是整個演出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了,乾淨的深藍色背景,穿著閃亮綠色洋裝的叮叮,困在光看形狀老讓我覺得像是女人的兩條長腿的電燈泡中,總讓我覺得她(他)把自己的慾望鎖在那個大燈泡裡面。男扮女裝的叮叮,在這個版本當中,除了很會唱歌,依舊愛彼得,以及在示愛時被工作人員抬走以外,我覺得最微妙的設定,其實是她那個愛用仙女棒戳人屁股電人的動作。一根仙女棒,愛電哪裡都可以,為什麼一定要戳人屁股呢?這件事情也是啟人疑竇。我不知道羅伯.威爾森的世界裡面有沒有阿魯巴這種習俗,但可以確定的是,那麼多部位卻硬是要電你屁股,這種通電通到「通道口」的習性,頗能給人想像空間。在這個版本裡面的叮叮,愛之中不僅帶著嫉妒,其中也有慾望。或許她無從發洩的愛都從仙女棒隨意地電了出去,而這沒有出口的愛,仔細回想,偏巧就是沒有電在彼得身上。

是因為彼得的未成年身份,因此他對情慾無所理解嗎?又或者,反過來說,拒絕或不拒絕長大,難道不也是一種接納或開發情慾與否的課題?尤其是當代對兒童的認知,很大程度就建立在「無性」的預設上。拒絕長大,拒絕的不只是成人的責任,也是愛與情慾的課題。一個永恆玩耍的男孩,把另一個樂意玩家家酒遊戲的女孩帶來夢幻島,女孩持續以母職與奉獻誘惑,而男孩則規避勞務、照顧與愛的對價關係。從這個角度看,吳岳霖說彼得潘是個中二角色,確實如此【2】,他想要的自由,正好建立在其他人勞役的不自由上。但更重要的,我想,他規避的是情感慾望的交換與對價。在劇中,彼得不只一次告訴溫蒂「不要碰我」,觸碰是情感的表達,不管是情慾或母愛都是如此,接受照顧,但拒絕愛,這之中又是另一種封閉的單向關係。

從這裡再去看虎克船長的兩種追逐關係,又有了另一層慾望。一方面,虎克恐懼被鱷魚吃掉,但最後卻又認命地讓自己身體的每個部位成為食物。虎克與鱷魚之間有種動物性,虎克是完全的獵物,他明白自己的身體部位是令人垂涎的(又是種性暗示),他也明白這些部位的可拆解、分食。拉遠一點看,異性戀男人對女人的眼神不也如此,有多少俗稱都把女人當成一塊肉?而俗以展現男子氣概為宣稱的虎克船長,在這個版本中,一方面像一塊肉被追逐,另方面像追逐肉(體)一般地追逐彼得。追逐的遊戲,一旦抓到就結束,正是因為遊戲終有休止處,才有虎克的大哉問:之後該怎麼辦?而虎克的說法是,我要把彼得變成一個男人(“I’ll make him into a man”)。

虎克船長唱道捕抓彼得潘後,要「讓他成為一個男人」,究竟除了葉根泉所提的「父權」與「殖民」觀點以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我認為這個宣稱,其實也有強烈的情慾暗示。會有這種感覺,一方面來自於我的「腐女視角」,又或者也可以說是「任性地把角色送作堆,但不一定是男男配對」的情慾視角【3】。回看殖民主義,其中從來不缺少性與征服,重點是我們是否談論它,或把性作為權力流動的形式與生產。變成一個男人,可以是殖民主義的象徵【4】,但如果回頭思考「變成男人」的方式,其中充滿性暗示。以台灣來說,在兵營裡,帶菜鳥去嫖妓,是「轉大人」,又或者性慾的啟蒙作為成人禮【5】。再回到近代所謂的兒童與成人的分野,其中有絕大部分,正來自於性慾作為一種禁忌、治理、生產真理的語言與論述。如果把溫蒂(以母職作為誘惑,對彼得有所慾望)、叮叮(對彼得有愛與慾望)、虎克(要轉化彼得為「男人」的慾望),作為三種慾望彼得的關係形式,身在軸心而拒絕「長大」的彼得,到底是抵抗什麼樣的成人世界?除了想要「一直玩耍」以外,或許他抗拒的正是以碰觸與慾望為軸心的成人世界。

把彼得擺在不同角色的慾望形式與關係中,再去看幾個關鍵角色的性別選擇,羅伯.威爾森讓老虎莉莉公主與小仙女叮叮男扮女裝,某幾個失落男孩女扮男裝的企圖是很明確的。一方面,我們可以說,不是所有的身體/生理性別都必然渴望某一種形式的展演(例如:溫蒂的母職,彼得的熱愛自由),然而,在展演某種渴望時,生理性別往往被不加思索地歸因為行動與渴望的本質,例如,男孩就是愛玩,或者是青少年期的男孩如果暴力相向,就是因為睪酮素太多,又或者全心奉獻愛的人往往是女性,又或者女人一旦成為母親,母性就會自動產生。但其實這一切都並非自然而然,甚至也可以說,這之中有許多計算。不管是情慾流動,或者是葉根泉所指出的殖民主義,我所看見的《彼得潘》,更多的是多種權力交雜拉扯的呈現。彼得潘作為「主角」所渴望的,永不長大、永恆玩耍的世界,在眾人的慾望之中,顯得既天真、又陰險,天真的是他拒絕碰觸與關係的直白,陰險的是,縱使不願意,彼此勾引還是存在,他也還是把溫蒂帶回來當母親(或者是家政婦⋯⋯)。

彼得潘渴望的自由需要代價,若非他人的犧牲(母職、家務⋯等等),就是自己的孤獨。在威爾森的版本裡面,這自由與孤獨與玩耍,與情慾、性別深深牽連,我們學習愛或勒索,每一個行動從來不是無中生有,往往是這周遭世界的翻版再創造,彼得其實也是如此,在母親關閉的窗戶外,他學習成為一個渴望玩耍的男孩(離家的代價是,不一定會再被愛與接納)。來到夢幻島這封閉的宇宙,如果流失了非黑即白的敵對與友好,就進入了真正人性的世界。溫蒂與兄弟姊妹的介入,就像是這封閉宇宙的病毒,世界開始變得曖昧。於是,當走完這一遭旅程,第二扇窗打開,也歡迎彼得時,他卻選擇自己一個人。他告別的是人與人關係之間的負擔,不再是任何人的領袖,也不再接受照顧。有趣的是,叮叮的愛還是在,那麼,在通向死亡的這場偉大冒險中,那根仙女棒最後到底會不會電到彼得呢?

註釋

1、請參考葉根泉〈拒絕長大的闇黑男孩《彼得潘》〉,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3406。

2、請參考吳岳霖〈給我一個理由長大《彼得潘》〉,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3424。

3、針對情感的曖昧流動,吳岳霖也提到「彼得潘與虎克船長、叮鈴、溫蒂間的曖昧性,難以被定義是親情、愛情、友情或是敵對」,原文請參考註解2。

4、尤其回頭串連所謂營救老虎莉莉(另一個男扮女裝的角色),所謂至上的「白人父親」,其中抹滅的,也可說就是印地安/邊陲/被佔有的/土地的母親。

5、所謂成人與性慾的關係,不管是紅樓夢裡面賈寶玉神遊太虛仙境「轉大人」,又或者睡美人與紡針的關係,處處都是例子。又或者以流行文化為例,跟我差不多年齡層的異性戀男性,可能都曾經看過韓國女歌手朴志胤年輕時的MV「成人禮」,在影像中,編織的少女刺傷了手,進而進到了成人禮的主題,配合這首歌的舞步,剛剛好就是性啟蒙的開始。當然這個MV所參考的,正是童話睡美人當中被紡針刺傷的情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Awhky6u10

《彼得潘》

演出|柏林劇團
時間|2017/03/04 19:30
地點|台中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彼得潘帶著孩子們在天空翱翔,我們看見的不是他們持有魔法般自在自適飛行的樣子,相反的:他們乘載在巨大、笨重的機關雲上,毫不掩飾它的人造物形象,而我們還能看見下方失落男孩順著假想的軌道推動機關,幫助溫蒂一行人「飛翔」。(涂東寧)
4月
04
2017
 
表演大部分都是誇張的,但誇張並沒有試圖引人發笑,它的誇張都是因象徵而生。(黃婉婷)
3月
14
2017
畫面更像是一張又一張的剪影,呈現出一種古老技藝與現代科技的揉合。其以黑色剪影所構成的畫面,似乎也讓所有人都變成了那晚彼得潘在窗檯所遺落的影子,於現世與永無島間飄移。(吳岳霖)
3月
08
2017
反差地用絢麗燦爛多彩的天光,製造出一場又一場充滿詩意與視覺的意象劇場,柏林劇團團員能唱能演,搭配可可蘿絲姐妹充滿童趣、卻又混搭藍調爵士的原創音樂歌曲,演員聲線遊刃有餘的表現,讓聲音表情多元豐富而寬廣。(葉根泉)
3月
06
2017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