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觀賞超親密小戲節,先前已經聽過許多朋友的經驗談,反應良好。當然每一屆和每一個場域的觀賞內容不同,但就先以策展人石佩玉在節目介紹所說,小戲節凸顯「迷你/親密」以和一般觀戲經驗做為一種對照,中場休息則轉換為走在場地與場地之間,當日下午雖有颱風一同作陪,但仍覺得相較於平日於小劇場或戲劇院正式的戲劇演出場地,坐了約莫一個小時至兩個小時然後出來恍如隔世的一種時間隔絕感,超親密小戲節在時間和空間則都非常的「現代」,每個小戲短短的二十分鐘,在城市中的小小角落展演,但感覺就像是親身旅行在不同的時空之中(行走讓觀者感受自身參與的成分極高),所以即使撐著傘跟著領隊在大風大雨中,我個人覺得也別有一番滋味。
該日觀賞順序,從無獨有偶的《陶氣》開始,舞台整體像是大型裝置的陶藝品,觀眾進場時,演員已經在上面玩著陶土,捏啊捏著一個女人的身體,姿態就像是產房上的婦人,彷彿預言著出生。地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陶球,配合著藍色和黃色的光像是一顆顆星球。演出中看著演員和陶盡情的玩耍,像是穿著用陶製成如巨人般的大腳掌走在地上(可以想像大了二十倍的馬克杯敲在磁磚上的聲音),許多造型獨具的小小陶偶在演員的手上有了生命,他們推著地上的小小星球和觀眾互動,以及從女人「產道」(實為一洞穴)悠遊而出的小船,上面坐著一陶偶人以叉子為槳,在光中黑影漸漸蔓延,在如此巨大的包覆底下,我們成為小小的人。一切倚賴著演員與「陶」配合著光影和沒有語言的聲音製造出如遠古神話中的世界,我覺得這是此次演出空間感最強烈的一組。
夢想劇場的《丑角之夢》則帶我們到中古歐洲,木製質感的場地搭配溫暖的黃光,我們隨著小丑在真實與夢境之中,望見許多笑臉底下的小小幽默與嘲諷。精緻的服裝與道具以及純熟細膩的操偶,在觀賞中讓人驚奇連連(非常自然且精密),讓人印象最深的是靠近戲的尾聲小丑與他的偶一同飲酒,之後小丑本人套進了他身上的大布袋,「變身」成為他手中的偶,此時他成為「真正的小丑」開始以自身取悅觀眾。當下覺得相當可愛好笑,但在結束的剎那又覺得有些悲涼。那個偶的面具彷彿說著人面對這個外在世界的一種表象,在這半睡半醒間,小小的我和大大的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因為在靠近戲的尾聲之前,許多細膩的物件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可以再更近距離觀賞(關於場地及觀眾席),感受或許又會有不同。
最後,由周東彥與兩位北藝大新媒系的同學(李國漢及薛詠仁)共同發展的《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結合了時下幾乎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為創作媒材,體現了都市人(或許要定義中產階級以上)對於時間與空間因變動過於快速而感到某種飄忽及迷離的生活感受。一走進書店後的小密室,看見三個白淨且穿著同樣白色襯衫的表演者,前面桌上放著電腦、手機、咖啡(以及與咖啡相關的器具)。隨著演出開始,現場煮滾的熱水與咖啡即時投影於表演者的白色襯衫上,視覺上像是胸腔沸騰著泡泡,搭配著水滾的聲音滲透出一種低限的焦躁。慢慢的,仿若進入了夢境一般的狂想,三人開始彼此拍照、自拍,和咖啡拍照……等,快門聲變成了音樂節奏,這不就是時下最常見「記憶」記憶的方式嗎?隨著表演者拿著手機與現場投影及一些事先準備好的影像互動,筆記、手錶、夜中俯瞰的城市、行徑中的車窗外與大海,層層疊疊,表演者直接在投影的介面上畫畫書寫,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在紙上的隨意塗鴉。我們的生活,每一個在這城市所能觸及的這麼小,但我們的意識,我們所想的及曾經記憶的卻能無限寬廣。影像媒材透過手機更加的普及,但我們的世界好像就剩下手機了,這二十分鐘倒成了一種和自我生活的對照與對話。
觀賞的順序對我來說,恰好也是一種時光之旅,從神話到中古再到充滿科技的現代,站與站之間走在城市街道上,是呼吸,也讓觀賞下一個演出感官上有新的開始。我想其他觀賞順序的觀眾,一定也有屬於自己截然不同的感受與詮釋方式。觀戲成為城市一角的微米旅行,每個短短的二十分鐘如夢卻又因「親密」而如此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