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關係《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
6月
24
2021
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__李世揚(李世揚提供/明日和合製作所協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2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COVID-19導致的表演藝術停擺,凸顯出現場感的不可取代性,同時,也揭示這個不可取代性,將不會成為創作的阻撓。到底,藝術觀念的轉變,作品素材或甚至是線上技術的更新,始終深深關係著現實處境。當下疫情的衝擊,或許有幸得以遠離,其所激發的美學嘗試與促成的連結經歷,終究無法歸零,無論一時評價的正負面,都相繫於日後的種種可能性。團隊名稱標示著實驗性與未來關注的「明日和合製作所」,因應現階段實體演出被迫取消的狀況,提出一種變通形式的線上展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

題名「快遞」本身意指門對門物流活動的用意,似乎透露這件由多位年輕藝術家個別展開的系列作,不只是單純的演出直播或線上活動,更是一段遠距交流。經由網路預約,觀眾與演出藝術家之間一對一的時間確認、行前問卷與線上對話或視訊的進行,隨即讓活動成為一種社交互動、訊息互通的契機。有如「關係美學」(Nicolas Bourriaud, Relational Aesthetics, 1998)的一種實踐,藉由藝術創造連結,填補人在日常中失去和忽視的各種關係。觀眾不再受限於靜態地欣賞作品,而是透過與作品及其創作者進行溝通,獲得想法、想像或感動。因而,《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毋須倚賴實體公共空間來引人聚集,聯繫的開啟本身即已促成意義。畢竟,是人與人的相遇,以及美學形式與線上管道的運用,讓「交流場域」(communication zones)的脈動與功能得以成立,即使在常規方案之外的領域。

單元之一的Cyborg#n0153m,為平凡日常置入虛構、迷幻的情境,彷彿在夜與日的交界,連結現實與夢境。藝術家將快遞時間設定於跨日時區的23:55至00:05,地點則命名為Void雲端空間。「賽伯格」的名稱引用,講話聲的特別處理,塑造出一種匿名性的、有別於日常表象的、傾向於即逝的存在與互動關係。藝術家提出一個回饋分享機制,讓參與者從被動到主動,進行探尋。就在對話確認參與者配戴耳機、關上室內燈光後,直播畫面開啟,俯角鏡頭中,藝術家蹲坐於合成器鍵盤前演奏,其後方音樂器材上交叉管線與燈泡的亮光、地面角落的光線,呈現出幽微陰影圍繞與點狀彩色光芒於中心模糊的層次感,亦讓觀賞方的視窗螢幕光線有如燭光。電子音樂旋律的堆疊編織裡有種專注與安定,隨著緩慢節奏的時間性,流露沈澱、朦朧的氣息。樂音結束,畫面關閉,視窗裡的夜晚創作空間,瞬間消失於螢幕載體。在這「一期一會」的交集裡,虛擬與真實一樣具體。

同樣是關於音樂主題的快遞節目,由李世揚主持的單元,是一場個人專屬的現代音樂鑑賞講座。藝術家以「課程」定義這個時段,並以講述方式進行。內容緊湊不失策略性,語氣充滿分享音樂的熱情。開場,先從一首歌曲的原版與改編的比較切入,分析編曲的特色與差異。接著,透過介紹二十世紀作曲家Messiaen的《時間終結四重奏》,展開更為完整的解析,也兼談他自己接觸Messiaen樂曲《鳥類圖鑑》的經歷。進而敘述現代音樂的幾個重要項目(如圖形樂譜的演繹、極簡音樂的線狀與塊狀等),以「巴哈動機」序列的典故作結。整體敘述生動,搭配連結畫面說明,事後還寄送資料曲單,過程中,不忘給予聆聽的引導、樂理概念的講解,並留意聽者是否跟進,尤其隨興所至言及軼事與創作糾葛,語端總帶感情,而這份之於藝術家宛如「流動饗宴」的感動,也經由線上傳遞至聽者這裡。

《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的線上展演,不是再現,而是實現。在多位藝術家的各自發揮下,內容必然各異其趣。然而,重點不只是其藝術內涵,更多是從中引發的交流連結,將個人與其他的人事物串聯。或許可以說,正是這份關係,維繫著展演的進行,而且維持在一個變化中的、不確定的狀態裡。曾經,藝術家橫溝靜(Shizuka Yokomizo)在系列作Dear Stranger(1998-2000)中,向她在街上就能拍攝到室内景像的陌生住戶發出邀請信,請求對方,倘若願意,就在夜裡的某個特定時間開燈,站在窗前,並注視窗外,讓她得以從外拍攝肖像,但若不願意,就關閉窗簾,她將自行離去。作品的成果,捕捉到被拍攝者與拍攝者之間的視線交集。現身於肖像中的人物,印證其對於一種聯繫的回應,同時也透露著聯繫本身的不確定性,近似於和合快遞使人主動進入的不確定關係,但也就是在這不確定中、在這轉變潛能裡,我們才得以離開舊習、離開熟悉而沈重的日常性,尋找靈活的機動性,甚至發現創造的動力。

《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

演出|明日和合製作所與參與藝術家
時間|2021/06/11 13:30(李世揚)、23:55(Cyborg #n0153m)
地點|線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明日和合製作所做為一個總體概念的發起、中介與行政支援,沒有規範一定該如何的準則,讓藝術家擁有相當大的彈性去創造快遞的形式與內容,既是藝術家的自我紓困(不論是對創作慾望或實質收入,儘管杯水車薪)也紓觀眾人生苦悶之困。我有點上癮的買了三輪,收了六個,約整個計畫總數的四分之一,很顯然我無法對整體進行分析,計畫的私領域特性也讓我苦惱於書寫的倫理。但或許正是南轅北轍的概念實踐、滾動式的修正的不確定性,使每個經驗獨特,得以成為映照這個計畫的一道切面。(梁家綺)
6月
24
2021
《巴黎舞會》不再如以往的虛擬實境節目般,穿戴裝備的體驗者總是較為孤立自我且自外於他人的情況,是一個將現場表演與最先進科技結合的節目。
3月
28
2023
林智偉表示:「戲曲學院是臺灣唯一傳授專業馬戲的學校,也是FOCA多數團員們的母校,我也希望能讓學生們在第一線感受到國際性藝術節的實體運作與流程。」FOCA的行動在那些長久看到了問題卻沒有人提出改變的事件上,確切的開創亮眼成績。
3月
27
2023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定點舞台都想成一個小圓球,它們通通被擺在一塊大草原上,小圓球到小圓球之間肯定是有間隙的,不過在 FOCASA園區裡,聲響雖然隱形,卻很完美地扮演了小圓球的延伸體,像是從圓球的核心吹出泡泡,而每個泡泡的泡泡壁,恰如其份地輕碰在一起:不至於漲破,亦沒有分離。
3月
27
2023
以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作為FOCASA的場地,一方面有助於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專心經營所屬的規劃空間,發展為長期的推廣活動。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捨棄城市街頭的公共空間,另行單獨劃立的馬戲園區,固然方便規範入場觀眾付費參與,卻也很明確的將這個空間定位為節慶娛樂的空間,難以擾動既有城市空間屬性,也讓在此演出的馬戲表演失卻了街頭馬戲翻轉城市空間屬性更大的潛能。(就這一點而言,其與也含括許多馬戲與雜技表演的臺南街頭藝術節恰成對比)
3月
27
2023
於我來說,生存一面是生活,另一面便是自我實現,兩面之間許是中空、斷裂;許是質疑、迷茫填塞其中——或許,正是這樣的焦慮促使我喜愛悲劇勝於喜劇。 但現在,喜劇追趕而至,其與悲劇已然在我心中各佔著一畝田地。《Dream擊吧!憨人》正是這樣一矢中的的作品⋯⋯
3月
24
2023
當舞者的身體縱身一躍跳下舞台、遁入尋常風景,我們會期待看到的是有別於台上的身體形象,或猶仍是空間異地轉換後的舞蹈顯影?
3月
24
2023
藉由史料我們可以從郭雪湖的膠彩畫《南街殷賑》、江山樓舊照中猜想大稻埕當時的繁盛,新媒體影像的部分也可以提供輔助說明,但是什麼才能夠引起觀眾對年代久遠的歷史有所共鳴?
3月
23
2023
劇團不僅是在教室裡開展對話機制與旁觀式的想像,更與柯金源(生態紀錄片導演)合作,將教學場域拉到灘地,試圖讓學生從傾聽敘事、田野踏查與實作演練中獲得深刻的沉浸(浸潤)體驗、感知經驗及身體記憶。
3月
2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