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性空間裡的諧擬與操演《Mommy Drag》
12月
16
2020
Mommy Drag(曾智偉提供/攝影58k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3次瀏覽

潘洛均(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學生)


《Mommy Drag》是一場「在子宮內的變裝派對」,導演曾智偉將變裝、戲劇、舞蹈、派對跨域結合為實驗性劇場作品,他引介變裝皇后的文化,藉此講述酷兒與母親角色之間的寄望與衝突。演出位於非典型展演空間「濕地Venue」的五樓,場地被樓梯劃分成左右兩半,一邊掛著數件白色女性上衣,另一邊則是男裝,中間有一通道連接兩個空間,觀眾一開始遵循導演的建議到掛有女性上衣的場地,便看見表演者簡詩翰在通道口,面向彼端另一位表演者妮妃雅的背影化妝,數條膚色絲襪連結兩人身上的肉胎裝,飾演母親的曾歆雁在通道中間,身穿紅色連身裙,在一條條肉色纖維中以優美的舞姿孕育新生命的誕生。

演出開始沒多久後,觀眾隨者現場引導,需穿過做著引體向上的簡詩翰胯下,移動到對面的場地,就像是隨著扮演兒子的他一起被分娩而出。這一半的演出空間中,媽媽欣喜地從一件件懸吊的男性衣物上,取下寫有對兒子期許的便條紙,大聲朗誦後送給兒子,妮妃雅則留在通道口不動,無聲地對嘴,模仿簡詩翰的一舉一動。演出中段,兒子對著鏡子不停地和背後的母親說話,母親則只是背對著他敷衍回應並且不間斷地做家事,甚至連兒子說「我想死」並且將絲襪纏繞在脖子上,也始終沒有回頭,直到再也忍受不住無關緊要的態度,便歇斯底里地大吼、敲打化妝台,演員曾歆雁才回過頭來,將身為母親的壓抑與無奈怒吼而出。「媽,對不起。」簡詩翰收回潰堤的情緒,咬牙切齒地扔掉一張張來自母親與社會的期待,再扯去自己和妮妃雅之間的羈絆——肉色纖維,兩位表演者才開始分別以變裝皇后的樣貌示眾。隨著演出進行,觀眾再度回到懸掛女性上衣的那一半場地,變裝後的簡詩翰擔任起旁白,敘述著家庭主婦的日常,而妮妃雅換上懸掛在舞台上的紅色浮誇羽毛洋裝,扮演起媽媽的角色,以不熟練的動作模仿曾歆雁做家務、照顧孩子的姿態。此時,透過旁白之口,母親欲追逐夢想,卻因養育職責而受到家庭牽制的心聲被緩緩道出。演出後段,曾歆雁、妮妃雅兩人站在玻璃的兩側,以羊水(水)與臍帶(肉色纖維)用力潑、擲向彼此。


Mommy Drag(曾智偉提供/攝影58kg)

子宮是母親與孩子共享的空間,即茱莉亞・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所主張的陰性空間(Chora),是一個富含陰性創造能量的場域。劇中的兒子想要忠於自己,擺脫社會期待的枷鎖,於是假想自己回到母親的子宮,藉由模仿母親的一舉一動實踐性別認同。在那裡,無論是兒子諧擬【1】美麗的外貌,抑或是母親操演【2】母職,所有陰性的一切都是被包容的,然而劇中的母子卻在如此陰性書寫的過程中,仍受制於子宮外由父權所建構的世界,雖然他們以親情之名愛著對方,卻也互相怪罪彼此是理想的牽絆。

此作引人思索Drag Queen與女演員、裝扮與演戲,這些動作中,女性特質在不同生理性別中流動,而我們的身體作為一個本質,早在呱呱墜地、醫生宣判性別之時失去了純粹性⋯⋯

註釋

1、巴特勒(Judith Butler)於《性/別惑亂》中提出「性別諧擬」(gender parody)概念,並提到:「我們看到性和性別被踐履剝除自然性,該踐履聲明了它們的分明性,並把它們架構出來的一致性文化機制戲劇化。」

2、巴特勒亦提出「性別操演」(gender performativity)概念,意即性別是透過不斷實踐理想的性別形象而得,是社會建構的結果。

《Mommy Drag》

演出|演出概念/曾智偉、妮妃雅
時間|2020/11/08 19:30
地點|濕地Venu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12月
20
2023
本文聚焦有別於當代藝術中「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延時性展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或「計畫型創作(project art)」涉及現場展演等等呈現形式,而是具有特定時間長度且約定俗成下觀眾需全程參與、並不鼓勵觀眾自由進出的劇場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
12月
18
2023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