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反思教育體制《地下教室》
3月
14
2017
地下教室(鄭仕恩 攝,放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49次瀏覽
李則琳(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以前,台灣有一齣知名的連續劇,稱為「麻辣鮮師」當時是一齣熱門的校園喜劇,而在其背後最重要的宗旨,是希望透過這些詼諧喜劇的方式表達出對於教育理念的思考。今天,在艷陽高照的高雄,也有一群熱血的表演者,為了表達對於教育的反思,演出了《地下教室》,而他們是放克劇團。

《地下教室》劇情是陳述一位落魄的數學老師,因為被取消了教師執照,而到了人稱地下教室的「執照補習班」想要從新考取執照,後來經過了一些「特殊的」教學課程,再次的取得了執照。結局我們看似完美,但是在這捧腹大笑的教學實習過程中,却有著許多可以讓我們去反思的問題。以三個方面來看,分別是老師、學生以及教育制度。首先先來觀察關於老師的部份,劇中老師常常在強調一個重點,那就是老師都是愛學生們的,就算是兇,也是希望學生為了學生好。這讓我想起了開頭當中提到的麻辣鮮師,劇中謝祖武飾演的磊哥。磊哥對於學生並不會強迫,而是隨著學生的個性,將想傳達給學生的理念潛移默化到他們的身上。這時,讓我想到了在劇末,學生曾問老師,老師你是成功的嗎?老師的無言以對,是否也說明了其實老師並不能保證,照著他所說的去走,人生就一定會成功,更何況大家對於成功的定義,也未必相同。

第二,來說說學生吧。在《地下教室》劇中,學生上課吃餅乾,看漫畫,都無形中反應了現代學生的行為,但是先等等在指責,因為曾經有一位日本的講師曾說,如果台下有聽眾睡著,講師要先檢討自己。我們可以這樣看,如果老師可以將學科內容變成比較有趣的教學方法,是否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不是在學生睡著的時候,一味的只有指責學生上課不認真?

第三,談談教育制度吧。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學生針對老師的教學過程去評分,而使得老師手足無措,只能一再的討好學生,精闢一點來說,可以稱為諂媚!我在大學階段,也曾經有遇過對於老師的教育過程評分的情況。原本設計此舉,是為了提升教育品質,但是現在卻淪為學生的報復工具。只要對於老師稍不滿意,就在調查表上給與老師極差的評價,而校方不明就裡對老師有所壓迫,致使老師們只能屈就調查表的意見,而不再有教育的熱誠。或許,對於學生來說,是輕鬆了,但是老師的得過且過,對學生來說,是真的好嗎?最後,劇末當中,演到了老師殺死了學生,雖然是假的,但是卻點出了現在的教育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教育商品化。在老師來說,不論你教的如何,只要你有繳費便可以繼續當老師(劇中演出橋段),而對於學生而言,也是只要你願意繳費,不論你多糟糕,也都可以拿到學歷,而最糟的學生,沒問題,直接放棄就好,生產過程難免有瑕疵品嘛!

放克劇團用了詼諧荒謬的方法,呈現了教育的荒腔走板,而我們也該反思一下,這樣的教育是作育英才,還是殘害幼苗?

《地下教室》

演出|放克劇團
時間|2017/03/11 14:30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黑色喜劇或嘲諷式的調性,相當依賴演員既能掌握角色寫實身份,卻又有餘力保持距離看待角色的表演拿捏。雖然見到編導演都盡了全力認真地想表達些想法,少了戲劇與嘲諷需要的餘裕,最後仍未能成功地搭建起對此一當今台灣亟需面對問題之詮釋。 (汪俊彥)
8月
30
2016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