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反思教育體制《地下教室》
3月
14
2017
地下教室(鄭仕恩 攝,放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66次瀏覽
李則琳(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以前,台灣有一齣知名的連續劇,稱為「麻辣鮮師」當時是一齣熱門的校園喜劇,而在其背後最重要的宗旨,是希望透過這些詼諧喜劇的方式表達出對於教育理念的思考。今天,在艷陽高照的高雄,也有一群熱血的表演者,為了表達對於教育的反思,演出了《地下教室》,而他們是放克劇團。

《地下教室》劇情是陳述一位落魄的數學老師,因為被取消了教師執照,而到了人稱地下教室的「執照補習班」想要從新考取執照,後來經過了一些「特殊的」教學課程,再次的取得了執照。結局我們看似完美,但是在這捧腹大笑的教學實習過程中,却有著許多可以讓我們去反思的問題。以三個方面來看,分別是老師、學生以及教育制度。首先先來觀察關於老師的部份,劇中老師常常在強調一個重點,那就是老師都是愛學生們的,就算是兇,也是希望學生為了學生好。這讓我想起了開頭當中提到的麻辣鮮師,劇中謝祖武飾演的磊哥。磊哥對於學生並不會強迫,而是隨著學生的個性,將想傳達給學生的理念潛移默化到他們的身上。這時,讓我想到了在劇末,學生曾問老師,老師你是成功的嗎?老師的無言以對,是否也說明了其實老師並不能保證,照著他所說的去走,人生就一定會成功,更何況大家對於成功的定義,也未必相同。

第二,來說說學生吧。在《地下教室》劇中,學生上課吃餅乾,看漫畫,都無形中反應了現代學生的行為,但是先等等在指責,因為曾經有一位日本的講師曾說,如果台下有聽眾睡著,講師要先檢討自己。我們可以這樣看,如果老師可以將學科內容變成比較有趣的教學方法,是否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不是在學生睡著的時候,一味的只有指責學生上課不認真?

第三,談談教育制度吧。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學生針對老師的教學過程去評分,而使得老師手足無措,只能一再的討好學生,精闢一點來說,可以稱為諂媚!我在大學階段,也曾經有遇過對於老師的教育過程評分的情況。原本設計此舉,是為了提升教育品質,但是現在卻淪為學生的報復工具。只要對於老師稍不滿意,就在調查表上給與老師極差的評價,而校方不明就裡對老師有所壓迫,致使老師們只能屈就調查表的意見,而不再有教育的熱誠。或許,對於學生來說,是輕鬆了,但是老師的得過且過,對學生來說,是真的好嗎?最後,劇末當中,演到了老師殺死了學生,雖然是假的,但是卻點出了現在的教育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教育商品化。在老師來說,不論你教的如何,只要你有繳費便可以繼續當老師(劇中演出橋段),而對於學生而言,也是只要你願意繳費,不論你多糟糕,也都可以拿到學歷,而最糟的學生,沒問題,直接放棄就好,生產過程難免有瑕疵品嘛!

放克劇團用了詼諧荒謬的方法,呈現了教育的荒腔走板,而我們也該反思一下,這樣的教育是作育英才,還是殘害幼苗?

《地下教室》

演出|放克劇團
時間|2017/03/11 14:30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黑色喜劇或嘲諷式的調性,相當依賴演員既能掌握角色寫實身份,卻又有餘力保持距離看待角色的表演拿捏。雖然見到編導演都盡了全力認真地想表達些想法,少了戲劇與嘲諷需要的餘裕,最後仍未能成功地搭建起對此一當今台灣亟需面對問題之詮釋。 (汪俊彥)
8月
30
2016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